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不尽意"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和宗教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命题。"默会知识"理论为这个传统命题带来了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现代知识论的解释。个人的默会知识,特别是对事物本质的整体性领悟是不可言传的,但它类似技艺却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承。在"道论"这个传统文化的知识信托框架中,"言不尽意"是其一部分,并已成为一种上层知识。通过区分事物的存在与本质、本体与属性,我们区分了对道和意的直接言说和间接言说,而为了实现更充分的"尽意",则可以采取补充语境、形象辅助、诗性语言、指明线索等间接方式实现对语言局限性的克服。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一直都有着知识论的传统,重在求知。而这种对知识的追求是和形式逻辑密不可分的,形式逻辑是建立知识体系的逻辑基础,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知识论通过规制人类的认识活动来把握着形式逻辑的发展,知识论要求人们的认识目的就是获得关于外界的知识,并通过一定的语言,尤其是精确性的语言把知识表述出来,从而利于知识的传播。同时,知识论还坚信主体有能力去把握客体。知识论对人们认识过程的要求影响着形式逻辑的发展走向,在知识论的主导下,形式逻辑呈现出一系列特性,比如追求精确性、普遍性、单一性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知识论,知识考古学引入了话语和实践使之区别于传统的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相对于科学史,考古学是从话语角度来看待科学的;相对于科学认识论,考古学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待科学的。考古学对于传统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的改造,其目的就在于取消主体。考古学是一种无主体知识论,这直接表现为对历史连续性、真理和起源的反对上。考古学有着对知识、科学的独特理解。考古学无主体知识论对主体的否定,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认识论,不再属于科学认识论的范围,而是一种“反科学”。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交往全球化的条件下,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进而以"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支撑点和方法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旨在从多种途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网络聊天工具QQ群为例,分析了其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及不足;并结合笔者多年的成功实践,阐述了如何有效利用新形式条件下的网络思想文化阵地,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学习生活管理、就业培训指导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旨在与各位同行交流成功经验,以期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这一新的交流工具,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受张东荪与C.I.刘易斯影响,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先生在其早年知识论著作《认识心之批判》中,也是将经验性的“直接的呈现”作为知识论的前提和材料,而“直接的呈现”与“所与”密切相关。诚然,牟宗三的作为知识论出发题材的“所与”理论与张东荪、金岳霖的具有诸多区别。但他的知识论前提思想却昭示出如下一个客观事实:如果我们采取一种弱的基础主义的立场,知识的建构必须得有出发的起点,这个起点即是“所与”,这样的“所与”是主客体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东西,即所谓的“直接的呈现”,它是我们从事认识活动所从出发的题材。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地位、话语内容、话语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逐渐出现式微的征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应遵循一元化与多样化、主导性与主体性、虚拟性与求实性、继承性与时代性、技术化与人本性相统一的原则。全方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科学构建,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话语政治方向;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创新网络话语方式;提高教育者素质,增强话语表达能力;丰富网络话语资源,创新话语教育内容;推动网络平台建设并优化话语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8.
地方性知识既指一种知识观念,也作为具体的知识体系而存在。作为与普适性知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地方性知识对认知和理解某一地方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提供了专有的"眼光"与路径。这种文化人类学范畴的知识具有地方性、情境性、经验性和默会性特征。把地方性知识引入青少年教育,需要选择双重取向的价值目标、秉持多元文化的知识观、确立生活化的教育教学观和采用社会实践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9.
公安工作实践知识具有实践理性知识的性质;在知识型类别上主要包括形式理性化的法律规范知识和教科书知识、目的理性化的经验知识和地方性知识;公安成人教自不同于普通公安高等教育,在所需知识型类别上应以经验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为主,从而公安成人教育的模式应根据这种知识论方向,根据成人教育的不同对象合理地设计。  相似文献   

10.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何去何从?刑法学界对此展开了激烈争论。陈兴良教授从刑法知识论的角度,在梳理了大量的知识资源后,以担当的精神审视着中国刑法学的发展,给出了一种知识论的解释进路:实现我国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中国刑法的现代品格、知识追求、学术使命——德日犯罪构成体系的引进与改造便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对全民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十八大的重要精神和内容基础上,结合十八大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首先探讨了以十八大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从实践角度学习十八大精神与学生学习相结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主张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近年来,由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缺位,使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困境,这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因此,在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导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李勇  步德胜 《工会论坛》2008,14(3):50-51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与重点性结合,指出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有效方法,而且能够适应时代的呼唤,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提供明确、可操作的新尺度。  相似文献   

14.
在古希腊以来的欧洲哲学传统中,"存在论"和"知识论"是统一的,但"存在论-本体论"始终是欧洲哲学的难题;这种局面因康德的"本体不可知"有所扭转,发生了"存在论"向"知识论"的转向,但因限制"知识"在"感觉经验"范围内而未能彻底完成。黑格尔接续康德的工作,以"思辨概念"建构"绝对哲学",以"知识论"涵盖"存在论",彻底完成了"知识论转向",但造成了传统"存在论"被"知识论"吞噬的结果。克尔凯郭尔立足欧洲哲学传统,通过"瞬间"概念,把黑格尔概念式的"存在"再次拉回到"时间"中,使"存在"成为"本体论-存在论"意义上的"存在",开启了当代欧洲哲学"回到""本体"、"回到""存在自身"的道路。这个从"知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变"不是简单地从"理性世界"回归到"感觉世界",而是从深层次上向巴门尼德问题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它与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左右臂,缺一不可。本文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作为指导,提出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而归纳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包括"自我对话"和"与外在的对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开展"自我对话"和"与外在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循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即社会分工理论、哲学王治国思想、共产制度、完备的教育制度、法制理论等丰富的内涵,回溯了柏拉图对正义城邦的探究,及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理想国建立在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上,强调德政统一,突出道德的政治作用,主张贤人政治,因其理论的完备性与深度,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中许多问题的阐述都离不开对思想政治主体和客体的理解及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基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反思,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确立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突出强调客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功能特点,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呼唤。与此同时,面对社会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考虑社会个体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应兼顾人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政治性到注重人文性转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要求,也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弊端反思的结果,更是不断满足人的需要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由工具性转向突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政治教育转向更多融入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单向灌输由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现实转向作了阐述,并且从重视隐形教育和显形教育相结合、实现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开展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等角度对实现这一现实转向的路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把家长和孩子放在同等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帮助家庭实现和谐全面发展。主体间性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本性、交互性、发展性和主动性特征,家庭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家庭成员的互相学习,仍是现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0.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两课”教学为主阵地的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显不足。文章对公安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资源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因势而变,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