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海西惠女     
芦苇 《福建乡土》2014,(5):61-64
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简裤……这几乎成了外界对惠安女的刻板印象,而一首打油诗更是让惠安女形象一目了然——“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多数聚居在泉州市惠安县东部的净峰、小蚱、大蚱、崇武、山霞、涂寨等沿海一带。这是一片被弘一法师赞美为“山石玲珑,世所罕见,民风古朴,犹存千年来之装饰,有如世外桃源”的神奇土地。在泉州历史文化的漫漫长河中,惠安女如淼淼浪花,作为一种精神图腾,一直独具魅力。其饱含着的惠女精神的内核,始终像一束源源不断的光芒,照耀在海峡西岸。  相似文献   

2.
闽南游     
茗悦 《两岸关系》2004,(8):62-65
在闽南的崇武城倘徉,您可以看得见闻名中外的惠安女: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短上衣、宽裤筒,配之那精巧艳丽的头饰,可与蓝天白云相映衬,随大海波涛而起舞。那独特的服饰被人幽默地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的奇特风情,给古城风光增添了几分魅力,然而惠安女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具有勤劳贤慧的美德。  相似文献   

3.
前言     
《政协天地》2012,(8):10
2007年6月,国家文化部批准并命名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家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生态包括了泉州、厦门、漳州三个设区市区域内保存较为完整的闽越文化、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直接辐射台湾、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前言 2007年6月,国家文化部批准并命名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家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生态包括了泉州、厦门、漳州三个设区市区域内保存较为完整的闽越文化、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直接辐射台湾、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闽南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对“海西”经济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南文化是衍生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南徙入闽后形成在闽南地区得以发展的一种亚文化形态。闽南文化主体是中原文化兼容闽越土著文化和海洋文化,形成多元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是漫长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2006年8月22日至25日,我随王耀华副主席一行赴泉州调研。丰泽区东海街道重点开发蟳埔民俗文化村的做法激起我们浓厚的兴趣。原以为闽南只有“惠安女”的服饰奇特,哪知“蟳埔女”的头饰更让人好奇。蟳埔村面枕大海,男子出海捕捞,女子在家操持家务。她们天性爱美,头发妆饰得十分漂亮。据说祖祖辈辈老老少少都如此精心梳理,将香花插满头鬓。是啊,爱美是人之天性。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就情不自禁地唱道:“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我忙邀老中青三代“蟳埔女”合影。该村设立蟳埔女头饰、服饰制作展示室和蚵壳厝(用蚵壳砌墙建成的屋子)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7.
虎年元宵期间,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在台胞主要祖籍地、侨乡古城福建泉州热闹上演。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嘉宾在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泉州欢乐闹元宵。  相似文献   

8.
李明 《福建乡土》2007,(5):27-29
泉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公元11世纪以后就成为东、西方文化的聚集地和交汇点。闽越遗风、中原文明与海外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形成了我国文化领域内独特的异彩纷呈的多元现象。当你来到泉州,有多少人文景观,可以让你鉴赏,让你发思古之幽情?尽管你行色匆匆、走马观花,但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化仍然扑面而来,令你应接不暇。  相似文献   

9.
邰雯暄 《台声》2014,(11):63-65
<正>9月29日至10月7日,"闽南古韵·两岸传情——海峡两岸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活动在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隆重举行。其间,前往参观国家大剧院的游客,都十分有幸地一览了独特的闽南文化的别样风情。此次展演活动以"弘扬闽南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圆两岸同胞中国梦"为主题,分为"亲情"、"乡情"、"海峡情"三个篇章,通过展览和演出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呈现漳州锦歌、泉州高甲戏、闽台歌仔戏、闽台木偶戏、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彰显两岸  相似文献   

10.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较早和较成熟地接触世界其他地区异质文化的区域文化,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持续发展、进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为保护和弘扬作为中华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闽南文化,2007年6月9日,文化部公布设立了以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为特定区域的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与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冀平的访谈中,他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这一重大课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强调要重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的思想文化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1.
凉山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服饰,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延绵至今,带有浓郁综合性的民族色彩。近十几年来民族风服饰设计非常盛行,民族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大有可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论述,主要记录的是彝族传统民族服饰分类、图片注录,而很少研究带有现代元素的彝族风格服饰。鉴于此,研究凉山特有的民族风服饰,以便让民族风服饰确立其历史坐标,使更多人认识它,运用它。  相似文献   

12.
文旅融合背景下“坐妹”旅游演艺舞台真实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的生动样本,承载着一方文化底蕴的同时更是提升了旅游体验。文章基于舞台真实性理论,探讨了"坐妹"从侗族民间习俗到旅游演艺的活态演变。东道主将自身熟知的文化习俗搬上舞台,通过对建筑、服饰、语言、乐器、场景、场地和人物等要素的细致刻画和摸索创新尽可能地还原了文化本身,游客也能从这些细节中窥探其"真实性",游客对于真实性感知往往会影响其旅游体验。舞台真实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民族文化舞台化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和表现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木基元 《思想战线》2002,28(3):68-70
民族服饰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纳西族服饰流变的研究和纳西族服饰的传承推广 ,为各民族服饰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一个范例。继承、创新是弘扬民族服饰文化的根本 ,要以文化互动的视角和观点 ,正确认识民族服饰的重要价值 ,搞好舆论宣传 ,并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走与旅游同步发展的道路。从实际出发 ,采取分类指导、全面启动的原则 ,从而加快与世界的接轨 ,是我们传承和发展民族服饰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4.
苗族妇女服装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是苗族的婚姻标志。本文将分别讨论苗族妇女服装在苗族婚姻三个阶段中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出发,基于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从文化理念、产品深度开发、产业化发展、特色强化、促进参与等方面,对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伪民俗大量涌现,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与民俗旅游有关的各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民俗学界"女性民俗的研究"并非主流,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女性的民俗文化探源"和"女性主义的民俗批评"两方面。中国民俗学者从学科发生始就关注女性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分散且不相对独立。"女性民俗研究"的内涵,应从研究客体和研究主体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女性民俗"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整个民俗学界已经得到肯定,"女性民俗"的观念意识也在逐渐形成,而这毫无疑问带来民俗学研究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8.
西江苗族先民历史上经历了长期迁徙,其服饰随着生境的变化而改变。之后,千百年其先民在西江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传承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同时,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吸收了部分周围民族的服饰文化符号,不断扬弃和发展其服饰文化,呈现出突出的兼具传统性与兼容性的服饰特点。  相似文献   

19.
厦泉漳城市联盟发展的意义及取向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深化闽台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对台优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其关键是实施城市联盟发展战略,打造海峡西岸“区域经济集群”发展优势。厦泉漳城市联盟有利于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海峡东岸经济辐射、“承‘珠’接‘长’、连接中部”、对抗区域经济边缘化的能力,因而,应大力加以推动。本文仅就厦泉漳城市联盟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和发展取向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中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重构了农村妇女与乡村资源的关系,在权利与责任上出现了社会性别再分配,农村妇女成为主要的参与者.同时,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和劳动分工结构的变化,为农村妇女创造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增强了她们的独立和自我意识,有利于农村妇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