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规划建设"长江新城",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规划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是武汉落实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的重要抓手,成为武汉长江两岸创新发展的最好机遇。  相似文献   

2.
仲志余 《世纪行》2010,(2):22-22
<正>(一)尽快制定出台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二)处理好"一个中心"与"一串珍珠"的关系1、继续增强武汉区域城市龙头带动功能。武汉是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也是全国沿长江经济带的一类节点城市。就湖北省而言,武汉似乎  相似文献   

3.
《世纪行》2017,(9)
<正>武汉,又称江城,一座因江得名,依江而兴的城市。长江,见证了武汉曾经的岁月,武汉未来的故事更要从这一条江说起。7月25日,在武汉市政协,一场"智慧盛宴"正在进行:市政协召开常委会议,市政协常委们与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高标准推进长江新城规划建设"开展协商讨论。点亮复兴梦想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中国经济版图上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那么作为"龙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则"肩挑"长江经济带两端。  相似文献   

4.
《世纪行》2019,(1)
<正>高标准规划建设长江科学城,有利于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将武汉打造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推动"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落实的重要举措。为此,建议:一、融合科学"理性"和城市"感性",做好协同规划。形成一个以科  相似文献   

5.
《政策》2010,(8):F0003-F0003
咸宁市是武汉城市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之一,境内1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作为武汉新港的组成部分正在抓紧规划建设:正在兴建的杭(州)瑞(丽)、岳(阳)九(江)、大(庆)广(州)高速公路,咸宁一武汉快速通道城际铁路,沿江一级公路,以及即将动工建设的城市圈外环、咸楠高速等,  相似文献   

6.
国家在“95”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依托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方针。武汉如何凭借自身优势,推动长江战略目标实现,显得十分重要。一、武汉在长江战略发展中的地域优势与大支点角色武汉是长江流域中的特大城市,其在长江战略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与角色定位,既要放在全国经济未来发展大格局的长江战略整体中去考察,又要从长江战略性质特征规定性中把  相似文献   

7.
《小康》2015,(10)
<正>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城市,谁是龙头老大,谁更有优势?虽然吵得很热,但更多呼声则表示需要务实行动,合作大于争锋。武汉,又称"江城",是中国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定位的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城市。近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有两大变化:一个对安徽有了新的定位;另一个便是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位得到巩固,比如《意见》有27处提到武汉,南昌  相似文献   

8.
关于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克振 《政策》2012,(3):52-55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指以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外加湘鄂赣三省沿长江、环洞庭湖、鄱阳湖的若干城市(宜昌、荆州、岳阳、益阳、常德等),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发展形成跨省域的区域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城市集群。规划建设中的长江中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6月14日,省政协主席杨松视察武汉新港三江港区、武汉阳逻集装箱港区三期工程、武船双柳基地建设情况。杨松沿路听取武汉新港建设规划情况汇报,认为武汉新港建设成绩明显,功能和地位迅速展现,前景广阔。他指出,武汉新港定位不仅仅是长江中游枢纽港,而是要辐射整个长江流域。在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和武汉建设国家  相似文献   

10.
金义华 《世纪行》2009,(1):20-20,27
武汉新港的规划建设,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重大项目,是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充分利用水运优势带动城市圈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亿吨大港,千万标箱”为目标,跨越武汉、鄂州、黄冈三地,并以新港建设促进临港经济和城市组群发展的武汉新港,要实现其战略定位(建设成为集先进港口技术为一体的现代港,中西部地区走向海外的国际港,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  相似文献   

11.
以武汉为中心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扩散和集聚效应,加快城市群的建设,发挥城市群的带动作用,真正实现“中部崛起”,是武汉及其它长江中游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创新制度,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实现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城市的形象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层不变。"十三五"时期,国家顶层设计连续赋能武汉,武汉城市形象再塑工程具有新的内涵与意义。重大时代背景的转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让武汉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对武汉城市形象精准的再定位、对武汉城市精神深入的再阐发、对武汉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持续的再跟进、对武汉长江文化品牌强劲的再创建,让武汉在"十三五"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敢为人先、赢得主动,创建城市形象塑造的"武汉style"。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共识已成、合作步伐加快,湖北应当乘势而上,积极谋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10年战略构想和湖北推进策略,努力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先行区",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引领区",把武汉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引爆区",并做好积极推动四省协作共建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14.
武汉作为地处长江中游、居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位置上的中心城市,近些年来与同饮一江水的其他沿江城市一道为开发长江、发展自己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湖北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以沿江为重点”的发展战略,要求武汉“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武汉是湖北的“龙头”,又是长江中游经济带的一个支撑点。 近几年来,武汉依托全省、服务全省,与省内地市州合作项目达2000多个,项目新增产值8亿元以上。同时,武汉又是沿江四大经济协作区之一武汉经济协作区的发起单位、成员单位,武汉经济协作区跨湘、鄂、赣、豫25个地市,人口达1.1亿,沿江的黄石、武汉、岳阳、沙市、石首、宜昌、九江等城市都在这个规划布局上,已逐步形成大运量、大耗水、大耗能为特点的工业群。为呼应、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由沪、宁、汉、渝4市发起,长江沿岸23个中心城市于1985年便开始联合协作,并组成了一个上下结合、纵横结合的经济协调会,沪、宁、汉、渝4市轮流担任主席方;由交通银行总行和沪、宁、汉、渝4市政府发起、沿江31个城市政府、交通银行沿江28个分支机构以及沿江386个大中型企业共同参与组成了长江经济联合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两年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5,(10)
<正>"宜荆荆"三座城市呈等边三角形分布,相互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非常有利于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和"日常都市圈";而且三市文化上非常接近,这样的城市群在全国非常少见。此次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即"中三角"发展规划里面重点突出了"三核",即分别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在"三核"之外,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带是另一亮点,该城市带与"三核"城市群既紧密相联,又略有区隔,但都是"中三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王立 《学习与实践》2009,(6):148-153
本文结合当前武汉城市建设的实际,认真分析总结了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武汉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明确了在新的形势下,武汉城市建设还承担着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提出了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及在城市建设中的一些战略思考;按照“加快城市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依法管理”的要求,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必须以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为突破口,加快建设长江中游交通运输枢纽和物流快速大通道。武汉建设航运中心条件良好,但相比其他竞争城市,既有一定的优势,也面临严峻挑战。武汉航运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包括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程度低、航道通行不畅、船舶结构不合理、信息化建设滞后等。呼应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应从整合港口资源,加快基础设施、航道、船舶、信息化等建设,发展临港经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加快武汉航运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7,(13)
正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是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发展新要求、城市发展新趋势的战略举措。泰州将主动策应"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城市经营效率,努力建设特色明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为融入和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坚持规划引领,把握城市建设新定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泰州建设Ⅱ型大城市的  相似文献   

19.
以五年为一个周期观察,武汉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在全国大城市中比较出色;但若只考察最近两年,则武汉的情况不太乐观。武汉要实现有效的赶超,必须寻找到有利于赶超的外部环境条件,然后因势利导,乘风借力。未来可能带来城市发展格局"快速洗牌"的外部环境变化只可能是中周期意义上的宏观经济景气变化,以及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关键性转折。据此,形成武汉的两阶段赶超发展战略:最近5到10年,抓住经济景气循环机遇大干快上,关键步骤是以长江新城建设为核心,抓紧建设国家级"长江新区";下一个5到10年,适应快速城市化阶段的结束,以政府—市场关系的改革重构为核心,通过"改革先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赶超。  相似文献   

20.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早在3500年前,商朝在这里建有万国商城。至明末清初年,得长江、汉水交汇之利,武汉已形成了汉口、武昌、汉阳三足鼎立的格局,居民填溢,货物山积,商贾云集,为天下"四大名镇"之首。从古至今,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蜚声中外。特别是在中国近代,武汉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壮丽篇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重镇、物流中心、交通枢纽和教育科研基地。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武汉人民,正以改革者的魄力和创新者的勇气,朝着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的钢铁、汽车和高新技术三大产业基地,建设成为金融、流通、运输、信息、科技五大聚散中心,建设成为开放式、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而豪迈前进。武汉有着"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在全国的经济发展布局中,居于"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亦是湖北经济发展的龙头。近年来,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武汉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聚集力日益彰显,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能力大为增强。一个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圈在长江中游日渐形成、日益扩大。它包括黄冈、黄石、鄂州、孝感、天门、仙桃、潜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