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领导干部自我和谐包括心理和谐、思想和谐、人格和谐、素质和谐、行为和谐、生理和谐等主要表现形式。实现领导干部自我和谐有利于引导、影响、推动广大社会成员实现自我和谐、缓和并解决社会矛盾、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党内和谐。实现领导干部自我和谐需采取加强心理调治、思想净化、人格修养、素质培养、行为规范、生理保健等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人是自然界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脱离人和人的活动谈论自然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实现形式是实践,人不可能对自然环境无所作为,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指明了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蕴含的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自我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与现实基础.研究表明,自我和谐是心理和谐一个方面,当前中国人主要将其理解为一种与生活、工作、个性、情绪相联系的主观体验.和谐社会中的自我和谐应是基于内在人格与价值观念两方面的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在客观世界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与此相关联,人们对未来世界发展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人总是依据一定的道德目标进行选择.现代人的道德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与公正的现实世界.而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协调的发展,要实现社会公正,关键是要塑造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  相似文献   

5.
实现领导干部自我和谐有利于引导、影响、推动广大社会成员实现自我和谐、缓和解决社会矛盾,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党内和谐。实现领导干部自我和谐需采取加强心理调治、思想净化、人格修养、素质培养、行为规范、生理保健等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必须从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中获取文化传统,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观为指导思想;对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和谐相处,对外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上其他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的和谐相处,还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基本途径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以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手段,把党建设成为维系不同社会阶级阶层之间团结的纽带.  相似文献   

7.
皮晓飞 《党史纵横》2008,(12):30-31
“和”意指温和、和谐,当今中国小到建设和谐社区,大到建设和谐社会,除了要有规范全面的规章制度保障外,重要的是还要实现社会中人的内心的和谐。人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分子,要实现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宽容的人格精神,科学理性的判断问题的能力。重读《张闻天选集》的时候,我们从张闻天身上读到了这些优秀的品质,对于这些品质统归于一个“和”字。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为主题召开2016年年会,与会代表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经典文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学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会议聚集了国内老中青三代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是一次国内学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认真检视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理想人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和谐人格因其具有理性与非理性、个体性与社会性、创新性与独立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特点,成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理想人格。塑造和谐人格的主要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加强文化自觉,合理借鉴中西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新疆师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成分,在健康人格中起统领与调控作用,和谐的自我能让大学生愉快有效地生活与学习.笔者在调查分析了新疆师范大学新生自我和谐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当代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因素,就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提出了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龚玲 《新长征》2011,(2):56-57
教育是形成人格和谐、构建人际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保证国家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战略工程。学校只有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才能达到人格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文史哲三大领域,"俗学"与"俗史"研究得最充分、进展最大的是文学,其次是史学.虽尚无人出版一部<中国俗史学史>,但毕竟已有学者开始讨论这一问题.进展最慢的是哲学,至今还没有人提出"中国俗哲学"与"中国俗哲学史"这两个概念.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到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它们代表着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建构"中国雅哲学(史)"之努力.但从他们对于"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界定看,还应有一个"中国俗哲学(史)"的存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等领域之观点,既都有上位与下位之别、雅与俗之别,我们能构建出一部"中国雅哲学(史)",当然就有可能构建出另一部"中国俗哲学(史)".就其地位看,"中国俗哲学(史)乃是中国哲学(史)之"重心",没有"中国俗哲学(史)"之复兴,便没有"中国哲学(史)"之复兴;没有"中国哲学(吏)"之复兴,便没有"中学中理"之复兴.  相似文献   

13.
十五大报告提出“国有经济控制力”概念以来,有关其科学内涵及评价指标和增长途径等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如何科学把握和界定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内涵,不仅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是制定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指导国有经济实践的理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度挖掘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科学内涵,是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现实选择,对构建国有经济控制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科学选择增强控制力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军 《学习论坛》2015,(1):52-54
如何看待和设计人生是中国传统人生价值哲学的理论旨趣所在。围绕这一理论旨趣而形成的中国传统人生价值理论主要由"人性"论、"人道"论、"人格"论三个部分构成。"人性"论主要讨论如何看待人和人的本性两大问题;"人道"论主要阐述的是人生修养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有人生修养的目的、态度、途径、具体方法以及人生境界等问题;"人格"论则是古代思想家在各自不同的"人性"论和"人道"论基础上铸就的理想人格。对于上述三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反映出中国古代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关于人生价值哲学的不同立场和性质。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条件之一.需要将当代全球问题从东西问题、南北问题延拓到人天问题.道家的助天说与西方的科学理性相整合方能成为实现人天和谐的观念基础."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流行说法应当澄清.能否在今日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对政府道德、智慧、能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16.
潘振云 《学习论坛》2003,(12):26-28
人是现代化的主体 ,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 ,必须先实现人格的现代化。当代中国国民人格现状不容乐观 ,还存在着一些尖锐的问题 ,如 :价值观念、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和角色定位等。中国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 ,必须促进国民人格的提升 ,必须具备有崇高的理想 ,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较高的耐挫能力等现代化人格素质。为此 ,全社会必须通力合作 ,进行人格主体的自我心理调适和社会心理调节 ,缓解和消除人格中存在的问题 ,逐步达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素质 ,以促进社会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理经历了分化、整合,从失衡到平衡,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变迁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心理建设应着眼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脚于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最终致力于塑造现代健康人格,实现对社会心理的有效引导、重点调适和根本优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领导人近年来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对当代中国的世界理想和国际关系理念的高度理论概括.和谐与法治的理念是融会在一起的,实现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法治途径.法治的体现是法制的形成与有效运作.广义的法治包括政治与法治,国际法治在法律层面是国际法制建设,具体体现于当代国际法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在政治层面主要是国际政治中的"全球治理";在体制层面则体现于联合国改革,国际政治与国际法治的制度建设均落实在联合国改革上.因而建设和谐世界的国际法治途径包括完善当代国际法体系、加强全球治理和推进联合国改革.这也是中国参与和谐世界建设,并力争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调适是使个体保持自身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个体自身和谐的心理调适、人与人和谐的心理调适和人与群体和谐的心理调适等方面讨论心理调适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国社会发展,实现人和社会的现代化及其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就其途径、道路、方式和方法而言,必须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理念,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统筹兼顾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