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增强战略意识,树立长远眼光,切实抓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统一战线》2012,(11):10-10
前一段,湖北省“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湖北省委党校举行。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开班式并讲话,要求年轻干部要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李鸿忠在讲话中说,政治品德是领导干部为政之德的基础、根本和灵魂。年轻干部参加学习培训,关键要在培育政治品德、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祖言 《今日浙江》2014,(17):35-35
正近日相继召开的全国和全省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座谈会强调,基层实践是培养干部的有效途径,要强化基层导向和实践导向,坚持必要台阶、递进式历练,让年轻干部"墩墩苗"。我们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主阵地,特别是要把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作为检验、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大平台,扎实做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扎根基层,"墩"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年轻干部普遍具有高学历,最缺的不是书本  相似文献   

4.
在2012年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与99名学员交心谈心时说,培养党外年轻干部,是全省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的一部分。重视和加强对党外年轻干部的培养。是省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意见》的重要举措,是调动方方面面积极因素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着眼于我省党外年轻干部队伍现状、提高党外年轻干部能力、优化党外干部队伍结构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梁衡 《中国人大》2012,(17):53-53
最近关于什么是幸福的话题突然热了起来,特别是"两会"之际,名人荟萃,代表、委员,包括高官、名星都纷纷在镜头前写自己的幸福公式。但是那些还不够幸福的人却不见出面。幸福的主体是公民个人,要靠自己感受,不能"被幸福",也不能"贴牌",更不要"秀幸福"。构成幸福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物质、精神、情感。情感也属精神,但又有区别,特别是对个体的人来说精神偏重于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6.
张炜 《前沿》2011,(10):187-190
"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人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爱国、民主、进步、科学"成为不朽的精神。90年后再谈五四精神,不仅要认识五四精神的历史意义,更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传承五四精神,赋予五四精神新的内涵和精髓。"忠诚,勤勉,奉献,创新""建设、理性、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做到进一步发扬"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加强思想引领,夯实基础建设,创新工作载体,坚持服务全体,进一步促进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协商论坛》2014,(4):1-1
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8.
正河南省内黄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加强年轻干部阶梯式培养、递进式历练,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多渠道推荐抓高质量储备。为使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我们改进民主推荐方法,努力提高荐  相似文献   

9.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当前,很多"7 5后""80后"走上领导岗位。成长于这个时代的年轻干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之前的干部存在较大区别。他们能否成长成才,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基于此,笔者于2016年6月对贵州省委党校第5期乡镇党政正职干部进修班271名基层年轻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冀以探索新时期我们党基层年轻干部的成长路线图。  相似文献   

10.
新论集萃     
《浙江人大》2012,(6):62-63
"法治精神"应成为一种信念我们现在到底是最缺"德"还是最缺"法"呢?我认为,现在中国人不是缺"德",而是缺"法",是我们现在更加感到法治的不足。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每个主体都要行使权利,同时承担责任,而不能侵犯他人和社会的公共权利。当然,说我们现在缺"法",主要不是说我们缺少法律和法条,不是说我们的法律法条比以往少;而是说,法治意识、法治精神现在更为需要,更显得不足了。比如我们遇  相似文献   

11.
龙佳解  蒋红群  阮德和 《前沿》2010,(21):34-36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钝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根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只有重拾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践行"武器的批判",去对我们时代的困境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地走进人民,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姜信治 《党建研究》2011,(10):16-18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广大年轻干部“要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这一论述内涵深刻,要求明确,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年轻干部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指明了,方向。结合我省工作实际,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七一”讲话精神,我们感到,加强年轻于部培养只有紧紧抓住党性修养这一核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坚持不懈地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工作刘俊林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必须抓紧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造就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这是一个关系全局、关系未来的重大问题。我们应当从当今中国发展的大局,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  相似文献   

14.
陆昊 《传承》2011,(30):1
把握国情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干部来说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到处是高楼大厦的国情,还要很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存在贫困落后地区,还有很多困难群众需要帮助的国情。也许不一定非常普遍,但的确是一种国情。把握国情,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年轻干部既要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合理预期,并且保持必须的奋斗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论王船山对宋儒圣贤气象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觅知 《求索》2011,(1):251-252
宋儒推崇"圣贤气象",以圣贤的人格理想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种"圣贤气象"体现的价值关怀对以后的儒家学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船山继承了宋儒所倡的关怀社会、心忧天下、"民胞物与"的价值理念,但同时又根据明末社会的变迁,对圣贤气象提出了新的诠释,增添了豪杰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武勇 《政策》2009,(11):62-63
近几年省委接待办、东湖宾馆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得益于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得益于我们始终注重培养过硬的工作作风,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个特别"精神,造就了一支在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顶得住的队伍。"三个特别"精神是推动省委接待办、东湖宾馆建设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高标准完成政治接待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徐文秀 《中国妇运》2013,(10):40-41
年轻干部是事业薪火相传、接续发展的承载者,是“中国梦”的追梦寻梦圆梦者。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上一代相比,这一代年轻人是“生于改革开放,长于民族复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身上既有不可比拟的长处和优势,又有不可忽视的短板和劣势。如何在扬长避短的同时,尽早尽快地扬长“补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显得尤为重要。透视当下一些年轻干部,大致有这么“八缺八不缺”,不妨对号入座,抓紧“拾遗补缺”:一是不缺学历缺阅历。眼下的年轻干部学历早已经不是问题,学士、硕士、博士大有人在,比比皆是,高学历可谓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8.
杨少华 《前沿》2014,(17):4-6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克服困难、战胜强敌、推动革命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就逻辑层面而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理论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历史源泉是丰富悠久的中华民族精神,现实基础是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细致梳理革命精神的生成逻辑,将使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19.
沈敏特 《同舟共进》2010,(11):67-68
有句俗语:"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用到有些人对待国歌的态度上,真是太恰当了。国歌常唱,经久不衰,可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才是国歌的精神?我们的荣辱得失,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马向阳 《今日海南》2016,(11):42-44
"海中文化"是集一代代海中人在教育实践中的智慧而形成的。传承和发展海中文化,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海中的每位教职工责无旁贷。今年夏天,中国女排勇夺里约奥运会金牌后,一个久违的词语再次回响在神州大地——"女排精神"。女排精神就是担当奉献、坚韧自强、开拓进取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总能在各个历史时期深深感动着每个中国人,在激动和自豪之余,唤醒我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