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褚众 《协商论坛》2013,(9):51-51
她用无边的大爱温暖着弱势群体,先后无偿资助43名贫困学生,收留6位流浪孤寡老人,而今,他们部叫她“妈”和“亲闺女”:当地人都盛赞她是山乡“慈善大使”:她就是南召县优秀政协委员、夕阳红老人公寓理事长李伟。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国第一个倡议并带头免费让老人乘车的的士司机,赵纪全不仅上过报纸,还上过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两年多来,他到底免费接送过多少老人,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只记得最多的一天是28趟。  相似文献   

3.
经过四年建设,目前福建省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养老院——涵江夕阳红老人公寓首期日前正式投入使用。为进一步落实“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民生工程,莆田市涵江区积极从广东引进项目,投资近7000万元,在口芦镇双亭村兴建夕阳红老人公寓。  相似文献   

4.
视野     
“窗帘约定”暖人心空巢老人一旦发病,若无人发现并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后果不堪设想。除了社区关怀、子女问候探视外,邻里守望不失为一个办法。在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邻里就通过“窗帘约定”这一“暗号”,确认空巢老人平安。什么是“窗帘约定”?  相似文献   

5.
北京天坛有一“飞毽老人”老人,她叫刘新銮,今年65岁,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女工。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毽子,竟使她的生活丰富多彩,在退休后成了受人关注的“名人”。刘新銮50多岁退休后,因多年工作和养育子女的辛劳,身体多病。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决定以踢毽健身。于是她拜“北京毽王”张德光先生为师,执着刻苦地学习和锻炼。一段时间后,她不仅练就了一身技艺,而且身体越来越健康,十几年没进过医院。现在她每天8点至11点在北京著名的游览区天坛公园里踢毽,许多导游带团前来参观,她的表演被称为“天坛一景”,外宾称这是又一…  相似文献   

6.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对于步入人生黄昏阶段的老人来说,同年青人一样,对爱情的需要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渴望。特别是许多空巢老人,由于得不到亲情的慰藉,他们更希望有一段恋情来充实自己的情感生活。但是老年人各自的婚恋观、经济条件、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生活习性、社会阅历不尽相同,常常使一些老人的“黄昏恋”步入误区,不单在财产、情感、家庭关系等等方面纠结不清,还把自己、亲人甚至恋人弄得身心憔悴。  相似文献   

7.
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栏目曾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优秀栏目,而节目当家主持人黄薇更是家喻户晓,深受观众喜爱。黄薇。不仅是《夕阳红》的当家主持人之一,而且还是中国惟一一位女特型演员,她先后在《长征》、《延安颂》、《八路军》、《周恩来在重庆》等影视剧中16次扮演伟大女性邓颖超,生动地再现了“邓大姐”的峥嵘岁月。1987年,黄薇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做一名电视播音员。她先后主持了少儿节目《天地之间》、法制节目《社会经纬》、服务类节目《与你同行》等栏目。由于身上温婉文静的气质,黄薇从1996年开始主持《夕阳红》栏目,受到广泛的好评,至今仍然是栏目的当家主持人。  相似文献   

8.
方华 《人民公安》2009,(4):20-23
“要我放弃这两个老人.你就不值得我嫁。”陆玉珍,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子.自愿上门赡养两个非亲非故、无依无靠的老人:为了让老人得到照顾.她拒绝了众多男子的求婚,30年来一直单身。她书写了旷世奇有的大爱,因为她的大爱.网民称她是“中国的女儿”。2008年11月,陆玉珍被民众选入中国文明网举办的“中国好人榜”。  相似文献   

9.
“喂,您是市志愿者总队老人求助点吗?江北石马河街道敬老院89岁的石桂芳婆婆委托我给你们讲,她想去三峡广场看看……”“请你转告石婆婆,我们明天就满足她的愿望。”接听热线电话的“老人求助点”负责人张世文立即在电话里回答了石婆婆的请求。第二天一大早,一辆小面包车开进了敬老院。来接老人上车的是重庆欧鑫食品厂职工王一明等三名志愿者。当天,他们三人陪着石婆婆游览了三峡广场等景点。这一动人的一幕,就发生在5月底的一天。2004年2月20日,全国第一个老人求助点在重庆渝中区临江门现代书城广场正式挂牌。自老人求助点挂牌“营业”那天起,每天求助的热线电话就接连不断。短短几个月来,分布在重庆市各地的数万名志愿者就热情地为当地老人排忧解难无私相助达200余人次。  相似文献   

10.
邻里悲歌     
邻里悲歌温俊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邻里之间如和睦相处,将为社会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章,而假如邻里之间互相排斥,演出的必将是一幕幕悲剧。她为何走进深潭这是市郊的一座村庄,几十户人家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繁衍。村外有一个水潭,面积虽不大,水却很深。...  相似文献   

11.
家住杨浦区五角场镇教师公寓的朱桃英已是百岁高龄。今年4月,朱桃英所在的居委会特地为她举亦了喜庆而简朴的“百岁生日”活动,邻里们在分享老寿星的寿桃寿糕时,更为老人能在安宁和谐的社区和温馨和睦的家庭中安享晚年称道不已。要知道,朱阿婆家里已是五代同堂了,而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却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更奏响着幸福家庭的和谐音符。  相似文献   

12.
“明星”韩品嵋和她的同行们韩品嵋是南京市民办福利机构的“主任”们公认的“头儿”。她原是南京紫金山钟表厂劳动服务公司的工会主席。90年代初因单位效益不好下岗。她在单位时是个人缘很好但默默无闻的“小干部”,下岗后却成了南京市的“再就业明星”。她创办的南京市同源康养院采用了“家庭式管理模式”,努力营造尊敬老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康养院在做好日常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对每个老人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如给爱养花的老人房里放一束花,在喜静的老人房中不放电视机等。这种个性化的服务受到了住院老人、老人家属的欢迎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13.
张振华 《群众》2010,(5):75-75
今年4月1日,我的社区——苏州市沧浪区金塘社区“邻里情”爱心大厨房将迎来一周年纪念,我们的大厨房专门为辖区内高龄独居,面临吃饭难的老人解决吃饭问题,由社区内的党员志愿者、热心社区公益的居民志愿者为老人义务做饭、送饭,大厨房从一开始只为几名老人服务,到目前固定为18名老人服务,并将特色服务项目惠及兄弟社区有需要的老人。这是我们社区09年创办的特色服务项目。作为一名大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一个本来人生就已多舛的普通的共产党员,将一位年迈多病的孤寡老人接到家里奉为“老母”。1992年,她又到敬老院赡养照护34位五保老人。18年来,她用双肩担起一个“孝”字。5000多个日日夜夜,她视老人如“亲爹娘”,以儿女般的真情关心呵护着老人,始终如一。 长相平平常常,衣着平平常常,初见这位女青年,就能从她身上看出农家妇女那般厚道劲儿,朴实劲儿。走在街上,人们是很难把她与周围的人区分开来。而一提她的名字——范素云,在张集、在虞城乃至在商丘知道她的人都会说一句:“她是个好人!” 18年来,范索云这位离…  相似文献   

15.
乐业县幼平乡扁利村新场屯有一位耄耋老人名叫谭彩林,她多年如一日助人为乐,播撒美德。她有一句口头禅:"帮助了他人,快乐的还有自己。"邻里乡亲都把谭彩林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哪家吵嘴,哪对夫妻闹矛盾,谁有想不开的烦心事,都愿意找她诉说谈心。她义  相似文献   

16.
每天早晨,当别的老人还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她早已踏上了拥挤的公交车;白天,当别的老人在树荫下打麻将或者享受着天伦之乐时,她已经在讲台上或者录音棚里开始工作了。在公交车上,当有人给她让座时,她常对对方说:“没关系,站一站挺好。”然后回过头凑到那人的耳边轻声说:“谢谢,你真好。”见到旁边站着一个面无表情的学生,她会关切地提醒说:“你为什么一大早就把脸绷得紧紧的?别这样,来,抬抬笑肌,笑一笑。”然后传给他一个自信的微笑。听了这个素不相识的老太太一句话,孩子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这位老人,是一个可爱而有些特别的人。  相似文献   

17.
<正>“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阵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每次漫步美丽的西湖,看到西湖边那一群群或悠闲,或从容,或自信的老人们唱歌、跳舞、弹琴、朗诵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首熟悉的歌曲。而正如歌声所唱,在生活越加幸福美好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杭州老人正在享受着快乐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18.
老人,抚养过我们成长的昔日英雄。儿童,承载着我们期许的明日希望。尊老爱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不应仅出现在口号之中。接下来,我们通过这几个小案例来看“敬老爱幼”“邻里相望”“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的重要。老有所养,不久前,“上海一88岁独居老人将300万元房产赠与水果摊主”的新闻一出,引发全网热议。  相似文献   

19.
爱染夕阳红     
在珲春的一个小镇子上,记者来到了一处红瓦白墙树翠花红的院落,一位肢体残疾但却干净利落,精神饱满的中年妇女在照料着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呼爹喊娘地里外忙碌着。她就是珲春市夕阳红托老院的院长,吉林省残疾人自强标兵、中华孝亲敬老之星获得者何爱霞。岁月的沧桑在何爱霞的生命进程里流淌了54年,但却没有把衰老与颓废的印记刻在她的脸上,那张脸庞上时时挂着自信的笑容,挂着青春的活力与战胜困苦的坚毅。但事实上,何爱霞的人生命运是苦涩的。在她蹒跚学步的童年,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寻乌县富寨村,人称“长寿村”。853人中70岁以上老人86个,其中无子无女12人,孤寡老人10人,每当人们由衷叹说“这里老人真有福”时,老人们都会说:“多亏我有一个孝顺‘女儿’李月娥呀。”富寨村没有养老院,乡政府、村委也没有指定李月娥照料老人;可是她却在37年中,精心照料过57位无子女或生活困难的老人。两年前,87岁的张兰把老人的丈夫去世了,她唯一的儿子也早在20年前为生产队筑河堤时淹死了。老人周子非常难过,李月娥便主动帮她拉柴洗衣,聊天拉家常,还两次把自己的‘党员困难户补助’送给老人治病。去年,春雨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