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经济正处于关键节点;举措得当可望由此逐步走出困境,否则将拖累全球经济当地时间12月16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调到0至0.25%区间,创历史最低。这预示着美国事实上已进入零利率时代,美联储也已失去运用利率进行宏观调控的传统手段;要拯救美国经济,美联储就必须采用非传统手段,并取得美国其他政府部门的配合。受此影响,美元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汇率跌至新低,美元指数也呈现阶段性见顶走势。  相似文献   

2.
虽然美联储从不直接与市场对话,但其针对宏观经济的大多数利率调控,都能得到市场相对准确的预测和适度反应。5月4日美联储就是否提升利率的决定和措辞,同样得到了市场的呼应。 观察美联储与市场之间的互动,我们发现二者的行为之间存在某种默契。这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宏观调控。 事实上,从去年起,我国政府就接连发出投资  相似文献   

3.
正近期美联储的加息预期再度升温,我们首先应该排除的是对耶伦的无端批评,似乎一些中国研究者比美联储更了解美国经济,更需要对加息的后果负责似的。这对我们关注美联储为什么加息及其可能的冲击并无益处。美联储加息与否,是一种艰难的权衡,美联储可能既需要确认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不至于受加息所累,也需维持美股、美债等  相似文献   

4.
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决定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货币政策在控制宏观经济运行方面表现出值得重视的经验 ,对此加以总结和借鉴无疑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考察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必要性及其决定因素 ,可以从中找出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结构 ,进而为改革我国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制度结构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内容、地位、作用和手段等基本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为在我国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宏观调控所谓宏观调控,就是国家通过运用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的干预和调整。也就是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而且及时纠正在经济活动中偏离规定目标的方法。通过宏观调控,可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宏观调控不仅…  相似文献   

6.
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内,美联储两度降息,总共下调了1个百分点。这是自1982年以来美联储在放松银根方面采取的最大动作,说明美联储确实担心美国经济会出问题。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微弱已成事实,人们更为关心的是:美国经济究竟是进一步滑向衰退,还是很快会出现转机,走向软着陆?1月份,美国全国采购经理协会编制的反映制造业活动的指数下降到41.2,为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根据历史经验,该指数低于42.7,即意味着美国经济整体可能已进入负增长。全国采购经理协会主席诺伯特·奥尔说,目前美国经济正以0.6%的速度下滑。经济前景暗淡导…  相似文献   

7.
正时隔近10年,美国终于进入加息周期。比起意料之中的加息本身,市场更需要关注的是2016年的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全球经济在华尔街看来,由于加息预期充分,市场倾向把加息解读为美国经济向好的证明。美国卡通恩公司高级副总裁基思·布利斯还称,如果美联储未能在本次会议上启动加息进程,股票市场会面临下行压力。至于美联储加息将对其他经济体产生的潜在影响,不少分析师预  相似文献   

8.
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我国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后的第三大政策手段.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目前对土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却明显滞后于实践的需要.因此,在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现代空间经济增长理论进行详细的分析基础上,研究并揭示了土地政策在经济增长以及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茉楠 《求知》2013,(1):21-23
美联储在2013年继续宽松加码符合预期。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的复苏远比二战后任何一次复苏都要缓慢得多.为提振尚显乏力的经济.美联储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然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债务“去杠杆化”问题.却可能使全球经济复苏变得更加艰难.政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宏观调控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调控既不等同于扩张,也不等同于紧缩,而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中性概念.宏观调控的立足点是为了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宏观调控也没有停止和结束的时候,只有依据治理波动情况之不同而有阶段性之分,有采取不同的措施和不同力度之分.1993年到2003年,中国经济进行过两轮正相反的宏观调控,都成功地对经济过热和经济偏冷进行了治理.自2003年下半年,中央开始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措施,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了"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表明我国的宏观调控全面转向"中性"政策.这是一种有保有压、有紧有缩、上下微调、松紧适度的政策,是松紧结合的组合式的宏观调控.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都在正常区间,不存在什么"软着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瞭望》2005,(44)
于10月中旬在北京举行的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79岁高龄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丹始了他任期内的第一次访华,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近20年中,格林斯潘主席引领着美国经济走过起起伏伏,”布什在评价格林斯潘时这样说。其实,不仅是美国经济,在格林斯潘美联储主席职位连任5届18年的任期内,他在运用货币政策方面一直牵动着全球的经济神经。  相似文献   

12.
贵刊今年第26期《莫误读宏观调控》一文,就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一年来,调控对我国经济形势的走向、作用、效果等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判断和认真解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文章还紧抓主题,理性分析,对种种误读宏观调控政策的言论行为、思想误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澄清,同时阐明了宏观调控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宏观调控目标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核心,也是衡量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标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宏观调控目标经历了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最终做出科学的选择和定位。  相似文献   

14.
唐鑫 《瞭望》2001,(42)
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发生几小时后就派专机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从瑞士接回了美国。与此同时,美联储发表声明,联邦储备系统继续开门营业,贴现窗口将满足银行的现金需求,并向银行系统注入临时储备金382.5亿美元,9月16日又追加812.5亿美元。9月17日,10月2日,美联储分别调低联邦基金利率0.5%。至此,今年以来联邦基金利率已下调9次,从年初的6.5%降至目前的2.5%,达到近4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一系列动作说明,货币政策是美国政府用来消除“9·11”事件对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刺激经济增长的首选宏观手段。自美国经济增长减速以来,货币政策一度受到怀疑和指责,现在关键时刻美国政府仍重视它,有着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货币政策从非常规向常规切换由于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货币,无论美元还是美国股票市场的走势,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联动效应。金融危机之后,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开始实施"直升机撒钱"式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以至美联储正式进场购买美国国债和政府支持债券。对美联储行动的预期会左右全球主要汇率的变动,美联储政策从非常规到常规切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厉群 《瞭望》1997,(34)
西方三国的宏观调控简介●厉群迎接十五大·8·二战以后,宏观调控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对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概要地介绍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情况。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二战以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概可分为六个阶段:1...  相似文献   

17.
正美联储加息在长期中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笔者认为,有三种深层改变值得关注:第一,美国和全球将正式形成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双重周期错配。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美联储并没有发生期间政策转向,而包括欧洲央行和中国央行在内的其他大多数主要央行都一度在2010~2011年短暂通胀压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积极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对经济运行进行了多次有效的宏观调控,为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年来宏观调控的实践历经艰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经验和启示。本文拟对此作一回顾与思考。一、20年来宏观调控的背景、措施和成效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为依据,将改革开放20年来的宏观调控划分为五次。1从1979年初开始到1982年底结束的第一次宏观调控回顾20年前的历史,人们对“文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各国,无论实行何种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国家,都主张对经济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同时也存在调控失灵的问题。在现实中,我国政府在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过程中,相对于发达国家失灵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这主要  相似文献   

20.
今年经济形势特点表明,国民经济软着陆的宏观调控目标已初步实现。这在我国历次经济增长周期的紧缩过程中,经济增长率回落最小、转折最平稳的一次,表明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方面已趋于成熟。对计划与市场并存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人们已有了更深入认识,对经济的适度增长也有了更正确的把握。在这一基础上,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