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残疾人》2017,(5):52-53
残疾人家属说 “我们家长也要学会康复训练的方法,不能完全依赖康复师” (华华母亲):俺女儿叫华华,今年5岁了,长得很漂亮.想当初,跟她差不多大的孩子都能说话了,华华还一点动静都没有,领孩子到医院检查,大夫说是感音神经性耳聋,当时感觉天都塌了. 听大夫讲,青岛有人工耳蜗植入救助项目,推荐我去试试.  相似文献   

2.
《中国残疾人》2017,(3):48-49
残疾人亲属说 “我们有了这样的孩子千万别灰心,也不要觉得丢人,要及时带孩子去做康复训练.” 小蛋(化名)妈妈:我是驻马店市开发区关王庙乡熊楼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我的儿子叫小蛋(化名),今年4岁半.小蛋3个月的时候被诊断为先天愚型(21—三体综合征).我们全家都非常痛苦,可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再加上家丑不可外扬,我们抱着侥幸的心理,想着孩子长大点可能就好了,也没去医院治疗.  相似文献   

3.
我的女儿乔乔因药物中毒致聋,快3岁了,还是不会说话。正当我们万般失望与痛苦的时候,《文摘周报》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文中提到:“聋儿早戴助听器可能学会说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我给北京市耳鼻喉科研究所的邓元诚先生去了信,询问有关聋儿语训的情况。半个月后,邓元诚先生给我回了信。按邓先生的指点,我们先为孩子测试听力。由于我们地处甘肃省的东部边远山区,当时还没有查听力的设备。我们就动用了家里一切能发声的器具:半  相似文献   

4.
北京电视台的电视主持 人元元说过这样一个 段子:为了能让孩子“早日成才”,一个刚刚3岁的小孩,在家里接受了三语教学。父亲跟他讲英语,母亲对他说日语,爷爷、奶奶则说的是汉语。后来,大概谁也没想到,这小孩失语了,索性不说话,改打手势比划了。不知是孩子的语言系统乱了,还是又学了一门哑语。  相似文献   

5.
儿子买车     
五年前,我们一家三口在广州打工时,刚满二十岁的儿子要利用双休日去学驾驶,我极力反对,想我们这种工薪族还能买车?岂不是白日做梦!儿子坚持要去学,说如今时代,年轻人必须通电脑、懂英语、会驾驶,方能在社会上闯荡.父母向来拗不过独生子女,再说儿子又是自己掏钱去学驾驶,说他也白说,管也白管,只有任他去.不出几个月,儿子果真拿回个驾驶本本回来.我心想:这驾驶证只怕是拿也白拿,要放在箱子里存档了.  相似文献   

6.
2005年9月10日,家住河南省商丘市的张先生来到该市公安局,请求协助寻找离家出走的独生子小明。张先生说,自己的儿子小明正在读高中一年级,本来是个听话好学的孩子。但今年8月初,小明开始出现反常表现:每天放学回家后,小明就钻进自己房间锁上门。几次深夜张先生看到小明房间门缝露出灯光,问他在做什么,孩子总说在上网查学习资料。不久,小明开始脸色苍白、精神萎靡不振,早晨上学常迟到,老师也来电话反映小明上课总睡觉。张先生眼看着自己的宝贝儿子日渐沉默消瘦,又心疼又纳闷,决定看看小明到底在深夜的时候“查”什么资料。某日深夜,他悄悄地…  相似文献   

7.
袁纯清省长从中纪委调任陕西,非常关注陕西残疾人事业。他对省残联理事长洪康喜说,我姓袁,秘书姓方,人家都称我们方圆。残疾人事业是为社会稳定做贡献,是崇高的事业,我们都要支持残疾人事业。袁省长还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没有想到当官,我心目中始终想着,能为残疾人多办点好事实事,就心安理得了。  相似文献   

8.
我们这些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在基层,做的都是琐碎的小事儿,可我觉得这个岗位责任重大.你想啊,残疾人和政府的信息往来都得靠我们这些专职委员,往大了说我们就是连接两者之间的桥梁. 2010年1月,我通过竞争正式成为了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残联的一名专职干事.从上岗那天起,我脑子就没闲着,一直在思考残疾人最需要什么?如何能把残疾人的工作做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转变     
我叫丛鹏翼,2007年开始担任威海市鲸园街道残疾人专职委员.那时的我,还是个22岁的大男孩儿.10年了,同头看看,从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够熟练地为残疾人服务,这个转变还真让人回味. 记得刚来那会儿,我觉得工作很简单,无非是把上级安排给我的工作再安排给居委会,电脑上打个字,制个表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0.
残疾人家属说 交给专业的人才放心 文_李凝 我家住在宁波市镇海区.我的儿子阳阳今年15岁,3岁时确诊为孤独症,当时由于康复机构少,直到6岁才开始专业干预,后来岁数渐渐大了只能关在家里.去年9月,听家长们讲,宁波市残联出台了新的精准康复政策,并定点专业的精神残疾人康复机构,可以接收大龄孤独症孩子,而且每月能享受残联2000元的精准康复补贴.  相似文献   

11.
在叶县,提起孙信德,妇孺皆知。今年53岁的孙信德是叶县道教协会会长。有人说孙信德是个大好人,也有人说孙信德是个傻子。认为孙信德是个大好人的人说,孙信德靠勤劳致富后,不仅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而且还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修复了本县的古道观真武庙,保护了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他还先后收留了21个遭遗弃的病残儿和负气离家出走的孩子,这不是好人是什么!认为孙信德是傻子的人却说,这人有了钱不会花,用来搞什么公益事业,修什么破庙,花自己的钱养别人的孩子,这不是傻子是什么!我们不想对孙信德下什么结论,还是让我们走近他,…  相似文献   

12.
聋哑人,是在无声世界中生活的群体。听力正常的人住住体会不到聋哑人内心的苦痛与孤独。 今年我26岁,刚刚结婚。我新婚的丈夫是我大学同学,他是后天性聋哑。 在此之前,我从小到大一直都觉得很孤独,大家说我内向,其实多半因为我是聋哑人听不见,不会说话。我在聋哑学校  相似文献   

13.
15岁的杨飞是个苦命的孩子。 刚满1岁那年,正咿呀学语的小杨飞常常莫名地发烧,惟有链霉素、庆大霉素才能压下高烧。尽管病好了,可已四五岁的杨飞还不会说话。身处四川省西充县复新镇九村的穷山沟,杨飞父母怎么也没想到,就是链霉素、庆大霉素让自己的儿子从此成了聋哑人。  相似文献   

14.
正即使是作为残疾人的孩子的我对这个群体也是不甚了解的。"孤独症",或许听起来并不陌生,但是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却那么的遥远。很少有人有机会真正地去接触他们,更不要说理解或是帮助了。他们也被称作"星星孩子",多么的形象,遥远地挂在天上,你知道他们的存  相似文献   

15.
情感的湿地     
血缘是生命与生命相联系最固定最恒久的一种关系。身为父母,用全身心去爱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小生命,那是一种绝对的付出。还记得我们把孩子从医院接回家后,老公在无数个夜里会不自觉地站到婴儿床边,看着儿子躺在床上安然熟睡的样子。记得每次,只要跟他讲到有关儿子的小趣事包括儿子偶尔做的小坏事时,他那抿嘴而笑的嘴角微翘的样子。孩子的血型随了他的O型,他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高兴,万能输血者呢,连蚊子都无比地爱慕,要不怎么说吃亏就是福。人家说孩子长得像妈妈,但一笑起来就非常像爸爸,他也心里很受用地不时偷着乐。因为怕孩子被动吸上烟…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我被临江市残联招为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残疾人的岗位对我是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新的工作和如何做残疾人的工作还是个门外汉,熟悉的是,我本身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残疾人,觉得和残疾人好沟通.  相似文献   

17.
常听人说:“××这孩子呀,我看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你看他现在……。”还有人说:“从小看大,三岁到老”当时我倒觉得他们说的都正确,可是当我在政治课上学习了一些唯物辩证法原理后,才知道他们说的是不对的。“三岁”不能“看到老”的。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本有关青少年心理的书都会明确地告诉你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走出家门 ,愿意和朋友呆在一起。按理说 ,那些被孩子缠了十几年的父母可以脱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可是 ,我们却常常看到 ,父母们并没有因“解放”而欢欣鼓舞 ,相反却为此忧心忡忡。管不着孩子不放心早就听说青春期是一个急风骤雨阶段 ,老张觉得应该多管管18岁的儿子 ,免得孩子学坏。可是 ,他却失望地发现 ,儿子不愿意父母过问自己的事 ,他在家说话越来越少。问问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吧 ,儿子总是那几个字———“挺好。”“还行。”“不错。”老张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19.
"体面地下馆子吃饭很幸福." 我叫梁珺,今年39岁,是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肢体残疾人.我是2002年得的强直性脊柱炎,从那以后身体状况不断恶化,就业情况一直不太好,全靠家里接济.在残联同志的介绍下,我来到了德泽福润职业康复站.这里都是残疾人,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圈子,能够有人与我说话聊天.特别重要的是北控集团在职康站设立了帮...  相似文献   

20.
儿子病了 有人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我的不幸令人心颤:我15岁的独生儿子孙平,患儿童性精神分裂症已4年。 最近孩子的病又犯了:常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