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社会排斥”概念内涵及其本土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由于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丧失其公民权利,无法参与正常活动或参与不足,导致被边化及情感疏离的机制和过程。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边化问题日益严重,因此能够深刻解释社会弱势群体边化的机制和过程的社会排斥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所接受并运用。但在“社会排斥”本土化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社会排斥”概念界定不清,分析框架不明确,理论的本土化不足等问题。因此,对“社会排斥”概念和理论需要进行改造,使其本土化,提高对本土问题的解释力,从而更好地制定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政策,实现弱势群体的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2.
李洋 《求索》2007,(8):48-50
在转型社会中,老年人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社会排斥”的过程,出现边缘化倾向,尤其是新旧体系交替的现代化过程中,制度的结果往往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出现制度化困境,在制度化的困境中社会排斥反而加剧了,与家庭排斥形成合力,给老龄人群带来双重困境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高萌 《中国民政》2023,(5):56-57
<正>社区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发挥社会工作者作用的主阵地。推进社区社会工作发展对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十四五”时期社区社会工作发展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议。进一步推动社区社会工作融合性发展经过民政等部门有力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发展逐渐成熟,专业化社工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工作嵌入社区治理获得了结构性发展空间,并在不断探索中体现出协同性特征。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是从嵌入逐步走向融合性发展。在社区社会工作融合性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陈卓 《青年探索》2013,(3):71-76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认同与排斥现象无时无处不在,这背后反映了明显的阶层差异。在生生(即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上层的主动排斥,还是社会下层的被动排斥,均可以看到认同与排斥的互生。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作用于学生,还是学生作用于教师,都体现了阶层上的对应性,表现为对同一阶层的认同和对不同阶层的排斥。就同一主体而言,不管是“有意”排斥还是“无意”排斥,与自己社会阶层相似的人才可能成为交往对象,这是由生活习性造成的“品味资本”的作用使然。  相似文献   

5.
贫困问题的缓解以致消除是当今社会一定时期内不易解决的难题.城市贫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排斥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排斥与贫困和能力剥夺中的一些概念有关.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较低的贫困发生率是以农村的整体贫困为代价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我国城市贫困则与社会排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张华  朱柳 《电子政务》2023,(11):94-103
数字技术的非均衡化赋权带来了社会结构断裂和秩序失衡,引发了新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在数字化浪潮中,数字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被剥夺,遭遇建构性、工具性、积极与消极四种社会排斥,成为数字时代的“遗民”,加快“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已经极为迫切。当前,“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呈现“现实性与虚拟性交织”“强技术与弱应用共存”“价值性与工具性统一”等复合特征。由于数字工具属性与数字弱势群体价值冲突、资本俘获下群体排斥和数字资源偏好流动、“数字人权”体系和保护机制缺失以及“数字鸿沟”与数字“马太效应”的叠加等因素的影响,加剧了“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困境。为此,必须加强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有机统一有为政府、责任企业和包容社会,畅通数字弱势群体社会融入之路。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要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必须具备充分的合理性依据.政策合理性的论证具有话语建构的本质.以“公益性”来论证我国收费公路“节假日免费”政策在正义取向上的价值合理性,所依赖的是对相关概念语义要素以及经验“事实”的选择性强调与诠释,这种论证在逻辑上也是不充分的.话语建构过程可能会将某些权力压制、社会排斥等不公正现象掩盖于特定话语之下.此时,非经话语式的解构与批判将无法认清上述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农民工体育边缘化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虽然近几年社会各界给予了农民工比以往更多的关注,但这一群体受“社会排斥”的现状还没有根本解除,依然在制度、经济、文化、教育和管理等方面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寻找农民工体育的发展模式,构建从排斥到回归的农民工体育的发展路线,对维护农民工群体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讨论了农民工体育遭受社会排斥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后果,然后以此为基础,给出了实现农民工体育现实回归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案例及问题 “同侪社”是社会化开展残疾人及亲友康复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开始成立的那一刻起,“同侪共济、互助分享”的精神就印在了每一个社员证的扉页上.从最开始的5个人,经过一年多时间,已经发展到40多人.“同侪社”完全由精神残疾人亲友组成,依托亲友互助沙龙、网络服务支撑平台等组织形式,针对精神疾病的症状、复发因素与干预、日常护理与服务、行为矫正与独立生活技能培育等突出问题,开展病情及经验分享,实现精神残疾人及亲友的日常监测与康复训练,因此它既是精神残疾人亲友交流、分享、互助的平台,也是康复及社会资源的整合平台,更是精神残疾人由个体康复到家庭康复,由医疗康复到社区康复再到精准康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带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理解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主要内容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指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帮助下,从康复机构及社区获得有针对性的综合服务和有计划的系统训练。“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提出,对残疾人康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拥有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含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1.体现对象的普及性最大限度地享有康复服务是一项基本人权,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机会必须是均等的,“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是使全体残疾人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所有残疾人及其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  相似文献   

11.
康复的概念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即在现代康复医学发展的早期,1949年Howard A.Rusk博士认为:“康复是医疗护理的第三阶段,是继第一阶段预防、第二阶段内科和外科治疗后应采取的医护措施”;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定义:“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及其他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减轻残疾因素造成的后果,以尽量提高其活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重新参加社会生活”;1971年Frank H.Krusen博士提出:“康复是使患者通过治疗和训练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其潜力,以便能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和职业上正常地生活”;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对康复的定义作了如下表述:“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融入社会。康复不仅是指训练残疾人使其适应周围环境,而且也指调整残疾人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以利于他们所在社区的参与”;1993年联合国文件指出:“康复是一个促使残疾人身体的、感官的、智能的、精神的和(或)社会生活的功能达到和保持力所能及的最佳水平的过程,从而使他们能借助于一些措施和手段,改变其生活而增强自立能力。康复包括重建和(或)恢复功能,提供补偿功能缺失或受限的各种手段”;2006年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定义康复为:“采取有效和适当的措施,包括通过残疾人相互支持,使残疾人能够实现和保持最大程度的自立,充分发挥和维持体能、智能、社会和职业能力,充分融入和参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康复应加强和推广适应性训练和康复服务,应尽早对残疾人进行综合评估,康复的内容尽量安排在残疾人所在的社区。”  相似文献   

12.
李鑫宇 《人民论坛》2011,(11):156-157
社会排斥理论是社会学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是西方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及问题引发的新思考。社会排斥理论的最新成果丰富了社会学内涵及拓展了社会学研究领域,使得很多社会矛盾及问题研究有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视角,社会排斥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社会矛盾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会排斥理论是社会学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是西方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及问题引发的新思考。社会排斥理论的最新成果丰富了社会学内涵及拓展了社会学研究领域,使得很多社会矛盾及问题研究有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视角,社会排斥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社会矛盾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康复国际”是什么组织? 康复国际(英文名称为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是七大国际性残疾人事务组织之一.康复国际的前身是美国人艾德加-F-艾伦于1922年创建的“国际跛足儿童会”,之后曾更名为“国际跛足人士福利会”和“国际残疾人康复会”,1972年定名“康复国际”.康复国际拥有86个正式会员组织,27个准会员组织,它们分属于77个国家和地区,尚有九个国际会员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为正式会员.  相似文献   

15.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社区康复概念的描述为:“在社区的层次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包括依靠有残损、残疾、残障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会.”这个概念描述虽然简短,但指出了社区康复的核心——其康复措施需要社区层面的各类资源.经过几十年发展,社区康复在国际社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倡导、实践,特别是贫穷、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基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康复资源、科技文化、经济教育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社区康复在不同地区的模式五彩纷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一、国际人权法中的“康复” 在现代医学和健康理念发展实践过程中,康复作为和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并列的医学核心组成要素,逐渐成为可与临床医学并驾齐驱的辅助性健康服务专业发展领域.在康复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囊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基本要素的现代康复医学观念和实践,不断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7.
社会排斥是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关系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概念。历经20多年的演变,学者们从各自的语境给出具体层面、综合层面、实质层面的界定。社会排斥理论回应和追求的目标是多样性的社会整合,而并非仅仅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社会排斥概念及其相关解释与对贫困概念的认识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视野都更加广泛和深入,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借用社会排斥的概念工具从多维度的环境互动关系中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社会排斥理论为框架,通过对43篇学术论文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当前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弱势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遭遇到城市社会难以改变的偏见和歧视;二是受到经济排斥,就业状态堪忧;三是面临社会排斥,合法权益受 侵害现象比较严重;四是受到文化排斥,处于城市社会的文化边缘,经历着较大的文化冲突。而这一群体中的女性和儿童所面临的危机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相比则更为突出,因而可称为“双重弱势群体”。面对弱势和无助,青年农民工改变弱势地位的方式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内部依赖,即由弱势性所带来的团体意识与组织体系,第二种则是较为极端的方式即犯罪。  相似文献   

19.
冶芸 《人民论坛》2014,(3):137-139
文章以秦皇岛市D村为个案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居住改造后的村民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文化要素的审视,探查他们在市民化转变中遭遇的种种冲击和社会排斥、在文化断裂中的内心焦躁和不安,并提出职业技能有限、生产消费畸形、传统观念受撞、跨界交往遇斥,是“后城中村”时代村民的适应性困境,也是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20.
根植于工业文明的管理型社会治理具有效率优先、程序正义、民主平等、依法行政等理性精神.但它的“价值中立”原则、“官僚科层制”治理架构及“技术至上”治理路线,使其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表现出对伦理的排斥.因此,必须实现向服务型社会治理的伦理转向.在服务型社会治理中,伦理因素逐渐成为引导社会治理前行的基础力量,社会治理与伦理的内在契合成为现实,从而使其处处表现出伦理化的治理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