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民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新的碰撞,农民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呈现不平衡性和多样性,如何提高新形势下农民的思想觉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南京市浦口区大桥村以“文明民谣”为载体,用这种  相似文献   

2.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更有效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快奔小康步伐?连云港市农村实施“小康文化工程”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给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培育一代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本文从“明天谁来当农民?”的问题切入,研究了当代农村青年的职业分布、从业意向以及青年农民队伍迅速萎缩的原因,探索了指导帮助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培育新农民的思路与方法,认为培育新农民是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发力点。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的企盼,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什么样的农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概括了20字,在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像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的华西村、山东省平度市同和镇以镇为基础的新农村、河北省迁安市的文明生态村等,都体现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方向。我们党以前多次提出过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这次提出有新的特点:从建设思路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农村凋敝、农业衰弱、农民富不起来,…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民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新的碰撞,农民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呈现不平衡性和多样性,如何提高新形势下农民的思想觉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南京市浦口区大桥村以“文明民谣”为载体,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群众进行自我启发、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正> 浠水县十月村,地处浠水县城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里是十月大队。无论是原来的十月大队,还是现在的十月村,几十年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历程。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这里是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如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里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红旗更加璀璨夺目。1990年10月,省委书记关广富同志来到这里视察后赞叹说“十月”了不起,“十月”的过去是全国全省注目的,现在在继承原来优点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十月”的经验,“十月”的路子,“十月”的方向,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黄冈的一面镜子,也是全省的一面镜子。从十月大队到十月村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示的过程,也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代新型农民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不断形成和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基于对初级阶段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在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开创了一条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国的道路,从而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勒了这条道路的具体发展阶段,为其提供了经济根据和可操作程序。研究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道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基础地位的认识,有助于对中国改革、稳定与发展大局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月菊 《前沿》2007,(6):185-18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植入一个新的法律环境中,如果不用法律去规范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那么,中国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流于形式,沦为空话。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又说“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怎样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当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对待?这里包括的方面和问题是比较多的,但主要的  相似文献   

11.
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源潮 《群众》2006,(3):4-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和新的中央1号文件,集中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十一五”期间“三农”工作新的形势判断、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方针政策,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握新阶段、明确新思路、采取新办法。把握新阶段,就是要充分认识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利用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基础,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回报农民,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明确新思路,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农发展的思路,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新办法,就是要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以工业化来致富农民、以城市化来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来提升农业。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投入不行。但是,仅仅投入一些钱甚至是大把的钱,也很难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之“新”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就是要通过新的法律与制度,把农村、农民、农业重新植入一个新的法律环境和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毫无疑问,这也将为8亿农民从温饱迈向小康提供了广阔天地。但是,农村市场经济怎样建立?这是亟待研究回答的重大课题。笔者在这里仅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市场经济形成的作用,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陕西省团委结合当地教育的资源优势,确定了"百校连百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帮扶点,使得高校师生主动深入农村,体验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用他们所学的专长为农村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传授新观念;实现了生产方式由松散粗放型向集约科技型转变,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锻炼了自身。农民高兴,师生感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带来了"双赢"的局面,这里能否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简称新农村)是宏伟的蓝图,重大的历史任务,崭新的探索。如何开好局,怎样起好步?我们就这个关键性问题,到省内的沿海和山区农村作了一些调研,多方面听取基层领导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大家说,只有从农民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建设新农村才能破题;也只有率先破题,才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创建新体制。可以说,这就是建设新农村一个初步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宏伟目标,确实有着新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已进入市场与资源双重约束的新阶段。在新的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工作,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本文结合近年来襄阳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实践,略谈以下几点体会:一、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建设现代化农村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这是当代农民的强烈愿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自90年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日渐适应市场并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已不满足于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迫切渴望在他们生生相息的土…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战略举措。农民党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是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城镇、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农村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在领导班子,关键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笔者认为,要增强“带领”能力,领导干部就必须转换“角色”,变“指挥”农民为“服务”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解决农民利益主体和利益矛盾日渐多元化、复杂化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显著变化,及时进行发展思路的调整与创新,克服领导方法模式化和行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