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的清洁能源政策同气候政策一样受到两党政治的影响,呈现周期性变化并影响中美在绿色产业的竞合格局。拜登政府的气候与清洁能源政策密切联动、协同,且被嵌入美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体系中。拜登政府试图通过继承奥巴马政府的外交遗产及创立俱乐部式的清洁能源联盟来重塑美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治理中的领导力。中美清洁能源合作机制呈现一定的韧性且对非国家行为体的包容性增强。中美在气候危机、绿色复苏等议题上的共识为清洁能源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但拜登政府将中国视为其绿色产业的重要竞争者,对华实施绿色"多边规锁",大力推进跨大西洋绿色贸易及技术联盟,进行中美信息网络技术及新基建博弈等。中国应注重在中美气候合作共识下加强合作并拓展伙伴关系,通过多边协调突破绿色"规锁",提升自身实力并加强包容性竞争,使清洁能源合作成为中美推进全球气候、能源善治的关键抓手。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碳中和态势下,清洁能源转型被视为应对气候危机的核心方案以及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绿色引擎。地缘冲突下的能源危机加速了全球清洁能源的转型步伐,与此同时,清洁能源增长与碳中和目标实现之间仍有极大差距,清洁能源发展的“南北差距”和“转型分歧”明显扩大,全球绿色能源博弈态势不断加剧。中国作为清洁能源生产和绿色投资大国,凭借自身的结构性优势日益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引领性力量,推动全球清洁能源治理不断向着更加公正、合理、包容、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英国脱欧及更为宏大的逆全球化浪潮表明,再国家化正获得新的动力,欧盟研究似应更加关注其成员国甚至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在欧盟多层治理体系中,成员国始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欧盟超国家机构与成员国地方政府的直接联系又使得后者在欧盟治理中的作用提升。对中欧合作而言,欧盟多层治理体系可能导致双方在治理目标、治理能力及治理机制上的严重非对称性,进而为合作设置诸多无形障碍。这在中欧气候合作中体现得相当明显,并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集中爆发出来。为应对欧盟多层结构与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在双方气候合作中造成的问题,应该探索一种以多层对多层的中欧气候合作关系。中国与欧盟目前在气候合作领域已初步具备多层次合作框架,这些合作分别在中国与欧盟超国家机构、成员国和社会主体三个层面展开。展望未来,中欧双方应推动具有相似特征的城市建立中欧城市气候伙伴关系,维持长期稳定合作,破解彼此间气候合作的非对称性难题。  相似文献   

4.
清洁能源外交是为了保障国家绿色能源安全并推进能源转型,实现区域清洁能源善治,以及构建国际能源治理新秩序所采取的外交协作战略。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快清洁能源产业"走出去"注入了内部动力,沿线国家的绿色能源发展需求不仅是清洁能源外交的外部推力,也创造了资源互补、产能优化及绿色融资平台,这些都为中国清洁能源外交提供了新契机。针对目前清洁能源外交面临的政治经济安全风险、大国地缘博弈、生态脆弱性挑战以及政策标准的差异性等各种制约性因素,中国应全方位提升战略性能力建设,分别从绿色外交实力、制度性能力、资源协调能力、绿色金融引领力以及话语性能力这五个方面来推动中国清洁能源外交,并以此为契机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2018年,欧盟对内完成了2030年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目标法律化、搭建能源联盟治理规范体系、限制汽车尾气二氧化碳排放等一系列重要立法工作;对外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为重点,重视多边舞台并加强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上的沟通与协调。上述行动是欧盟建设能源联盟、向低碳经济转型之路上的关键步骤,对落实《巴黎协定》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欧洲能源转型受到新旧能源利益冲突的阻碍,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领导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低碳转型引发对公平的担忧成为欧盟亟需解决的新矛盾之一,气候能源政策在社会维度的影响力需要加倍重视。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气候治理政策长期呈现周期性变化特点。围绕气候问题,拜登政府强调引领清洁能源革命和重回气候治理,重视国内清洁能源发展、气候议题科学化塑造、气候治理多边主义,希望在继承奥巴马政府时期气候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美国的气候治理领导力。在国内,拜登政府欲依托科技创新、刺激需求、投资基础设施等措施使清洁能源融入美国经济进程;在气候外交方面,美国将推动相关问题在国家安全和外交事务中的主流化。拜登政府设计了“团结应对策略”,将盟友、峰会外交、经贸合作、对外援助和投资、技术标准、区域合作等内容融入其中,并突出气候变化与安全、人权的相关性。在对华气候政策方面,拜登政府将对中国实施限制性气候合作策略。虽然中美合作有助于实现《巴黎协定》的“2摄氏度”目标,也有助于全球低碳经济良性发展,但在气候治理领导权、全球低碳标准领域,中、美两国仍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7.
2020年适逢中意建交50周年,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着国际局势。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加强中欧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战略伙伴关系理论框架探讨伙伴关系的深化,就是以巩固伙伴关系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战略性为目标,以发掘和拓展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高合作水平为手段,探讨持续增进共同利益和促进互利共赢。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不断深化,同时也面临挑战。中意双方应在政治上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提高双边合作的制度化水平;在经济上拓展合作领域,加强竞争管控,实现互利共赢;在人文领域促进相互了解与信任,消除误解与偏见;在地区层面注重协调中国、欧盟和意大利三边关系,防止中欧关系波动影响中意双边合作;在全球层面,进一步加强金融体系等改革、环境与经济治理以及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政策协调,深化全球战略关联。  相似文献   

8.
"欧日经济伙伴关系"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双边自由贸易架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开启了国际格局转变的"潘多拉之匣",使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进程积累的矛盾趋于激化。在此形势下,欧盟确立"欧日经济伙伴关系"架构的战略意图是维护现有的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和全球治理架构,反制特朗普政府反全球化的强硬政策,并借以应对中国的崛起。这一架构折射出当前欧盟对外战略布局的运作特征,即在多边主义与双边主义之间、在"自由贸易"与"公平贸易"理念之间、在美欧日和中美欧两个"大三角关系"之间开展机会主义和两面下注的博弈。由于其内外多重危机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欧盟将持续推进这一架构,中欧关系将因受到影响而包含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欧盟都是世界经济舞台和国际格局中的重要一极。进入21世纪,中欧贸易保持稳定发展,投资合作逐步增强,财金合作有所创新,科技合作和绿色发展合作日趋深化。中欧经贸合作在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面临贸易不平衡、贸易和投资保护倾向加重、经济问题政治化等挑战。当前,中欧经济互补性依然较强,战略对接逐步完善,第三方合作方兴未艾,经贸合作领域逐渐拓宽,经贸关系协调日趋机制化,这些因素为中欧深化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中欧双方需要抓住各种新的合作机遇,充分发挥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的引领作用,建设性处理分歧摩擦,加强务实合作,推动中欧经贸关系长期、稳定、互利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磊 《当代世界》2023,(12):30-35
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国际能源供应链再次断裂,欧洲成为断裂的中心地带。欧盟通过增加来自美国等国的天然气供应来重置供应链,俄罗斯油气市场出口则进一步向东转,全球油气供应链重构暂时相对平衡但远未结束。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清洁能源供应链正在取代油气供应链,并成为全球能源供应链重构的主战场。全球能源转型对关键矿产需求的大规模增长和美西方国家实施的“脱钩断链”“去风险化”政策,加剧了各国对清洁能源供应链的争夺。中国坚决反对将能源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在加强同相关国家和地区能源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中国与拉美国家利用多种双多边机制就全球治理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磋商,推动了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金融治理、世界贸易治理等领域的合作。但是,中拉全球治理合作机制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主要体现在整体协商机制不够完善、对次地区多边机制的利用尚不充分等方面。中拉经贸关系的快速、深入发展为双方加强合作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拉共体论坛的成立为整体协商提供了制度空间。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拉美国家承受着巨大的内外压力,急需改善内外环境,这将为推进中拉全球治理合作机制建设提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丹麦在外交上积极地采取基于价值观的行动,同时也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中推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议程:不仅通过主办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来积极协调全球气候多边治理,而且在欧盟框架内进行政策倡导,表达推动绿色转型的政治意愿和社会支持。此外,还通过策略性联盟与互动,建构包括全球绿色增长峰会在内的小多边合作机制。这种绿色外交实践体现了小国对规范性秩序的追求,也是其国内政府主体、市场力量与国际合作伙伴良性联动的结果。在更深层次上,丹麦在近代政治进程中发展出的协调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结构和基于协商、妥协和联盟的政治文化,为其在绿色转型领域的规范性权力聚积提供了制度和规范基础。丹麦的绿色外交实践表明,在国际秩序的不对称性及无政府状态下,小国是可以在国际和区域层面采取规范性的倡导行动。  相似文献   

13.
金砖国家都是全球能源市场上举足轻重的角色,面临共同的压力与挑战,具有大致相同的能源利益与诉求。金砖国家应该建立开放性的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并在国际能源治理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金砖国家加强能源领域的多边合作,可以优势互补,整体推动国际新能源、新秩序的构建。金砖国家的能源合作应该坚持包容性原则,建立金砖国家的能源协调机制,深化能源合作的关键性领域,通过扩大金砖国家的国际参与,提高金砖国家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具有民粹主义色彩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强力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政策,给传统的美欧关系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政策遭到了倡导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的欧盟反对,导致美欧在自由贸易、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问题上的分歧加大。该政策还加剧了双方的贸易摩擦,使美欧经贸关系受损。特朗普在贸易关税问题上对欧盟恫吓胁迫,损害了美欧之间的互信与伙伴关系,导致双方关系裂痕加大。鉴于特朗普不大可能改变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政策,美欧之间的分歧与摩擦今后可能会更加频繁,双方关系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将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空间领域大国博弈态势加剧背景下,欧盟调整网络空间战略,注重维护自身的网络空间主权,提出要建立数字主权和技术主权;加大对成员国网络安全的统筹协调,先后出台了多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主动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进程,积极提升影响力与话语权。网络安全形势变化、网络空间大国博弈加剧以及"美国优先"对美欧网络合作带来巨大冲击,是欧盟调整其网络空间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欧盟网络空间战略的调整有助于中欧双方在网络空间领域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同时为双方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层面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整体外交是大国以多边组织和多边机制为平台,推动与利益攸关群体进行整体合作的一种外交范式。中国对中东国家的整体外交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双边合作型("1+N")、主动接触型("N+1")、地区互动型("1+N+X")和全球磋商型("X+X")。中国对中东的整体外交成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群体开展全方位合作、运筹与大国关系、推动中东国家利益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平台,体现出重进程轻制度、重官方轻民间、重经济轻安全、重微观轻宏观、重中央轻地方的特点。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推广的重要手段,新时期中国对中东国家的整体外交既要重视中国参与的多边组织,也要重视既有的双边伙伴关系网,同时还应发挥中国外交优势资源。在整体外交推进过程中,中国应增强话语权,多渠道推动中国与中东建立更加密切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7.
美欧对华政策协调既有历史基础也有现实需要.现阶段美欧对华政策协调突出体现为共同应对中国崛起,但双方应对方式方法的差异、发展对华关系的利益矛盾使得政策协调存在诸多障碍,中国积极有为的外交实践也对美欧跨大西洋涉华政策具有反塑作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达成是美欧对华政策协调的一个风向标,反映了美欧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欧洲寻求战略自主的努力以及中欧之间寻求接触、合作和推行多边主义的诉求.美国仍会对《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后续批准施加多方面影响,协定能否顺利落地执行仍取决于欧盟协调成员国的能力、中欧战略互信、欧洲战略自主程度等,但中欧寻求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8.
欧洲政治碎片化已成为一种"新常态",这不仅表现在2019年欧洲议会的选举结果上,也反映在诸多成员国政治发展态势上。欧洲政治碎片化导致欧盟各国主流政党逐渐右倾,欧盟内民粹主义主张和政策主流化、正常化,各级政府组阁举步维艰,欧盟集体行动力受到制约,欧盟及其成员国将采取更具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受到欧洲政治碎片化影响,未来的中欧关系总体上将呈现出双边合作需求与双边关系中的竞争同步增强的态势。中欧双方应积极构建新时期合作的战略规划,以增强战略互信、促进利益融合为目标,以双方共同关切的数字化、绿色化等领域合作为重点,通过双方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提高中欧双边关系的韧性,为全球树立合作共赢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冯晓玲 《当代世界》2023,(11):66-71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既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在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也面临东盟内部发展参差不齐、地缘政治形势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凸显、高端产业不足等诸多挑战。鉴此,中国与东盟应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的契机,在海洋贸易、海洋产业投入、海洋开发规则制定、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深化合作,助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不断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20.
伙伴关系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二者虽然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在新时代实现有机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伙伴关系外交步入新阶段,伙伴关系外交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主要得益于二者在价值理念、布局方向、建设目标等方面高度耦合,这种耦合也为二者进一步互助互补提供了可能和空间。未来一个时期,伙伴关系外交和“一带一路”建设需从加强机制建设、突出重点内容、推进对欧合作、管控大国竞争等方面着手,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