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之“治”源于中国之“制”,“经国序民”在于“正其制度”。从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来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制度现代化,而国家制度体系的关键又在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在国家制度体系中发挥着主轴性和支柱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迎来新一轮“制度转向”,政治制度建设提速增效,更加成熟定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对政治制度进行了系统提炼和拓展完善,从学理上进行理论更新已成为国家治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内容体系、内在结构和基本功能切入,以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和具体政治制度为总体框架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实践发展进行了重新梳理,并从规律结构、价值结构、层次结构与逻辑结构四个维度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内在结构进行了理论阐释,进而指出转化与载体功能、协调与稳定功能、动员与整合功能、代表与回应功能、规范与治理功能以及激励与创造功能等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2.
由谁拥有并按何种方式进行管理,是公共事务治理的经典议题。“公地悲剧”的提出,为公地治理相关研究奠定学术基准,并成功将问题引向集体行动理论及其实践。本研究围绕“公地悲剧”及其背后的集体行动困境,深入探讨公地治理的三个竞争性制度解释视角与途径:政府管制、市场产权、自主治理,展开系统理论评述。面对现有理论的局限和解释力的不足,提出未来公地治理研究需关注的重点:一是关注中国本土化实践,在经验中寻求治理之道;二是聚焦制度细节,注重公地治理的制度激励;三是重视技术对公地治理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人大论坛》2014,(11):5-5
“法者,治之端也。”今日中国,法治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社会共同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深刻回答"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为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谱写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宏伟篇章,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了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5.
适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提出十周年,本文梳理回顾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最为直接紧密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转型。自1998年以来,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治理研究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话语变迁。近十年来,公共管理学科的热点议题和主流教材反映了国家治理实践的进展。应急管理、数字公共治理、城乡公共治理、全球治理等二级学科被纳入学科目录,表明公共管理的学科结构主动适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需求。各类学术组织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战略因应。未来仍需要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学知识体系,进一步完成学科的“国家治理转向”,提升学科解决国家治理重大新兴议题的能力,实现中国自主公共管理学理论与国际前沿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王永贵  路媛 《群众》2020,(5):23-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和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优势、制度架构及效能提升等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保证。从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来看,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进一步锚定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向,即要在推进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总体战略谋划中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变革方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以制度化为牵引的意识形态工作思路,切实提升“中国之治”的水平和效能。我们必须着眼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建构、制度执行和制度革新,夯实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意识形态根基。  相似文献   

7.
崔禄春  代江波 《前进》2020,(1):24-2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完整地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系统地深刻总结,全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的优越性,集中反映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国家制度结构和体系功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使命担当和理论自觉。深刻认识这些优势,对于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利民  刘希刚 《群众》2020,(3):29-3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此作出系统安排,阐明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坚持和巩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提出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这彰显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意义,宣示了迈向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之治”的坚定决心,是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治国理政探索实践,构建了"中国之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国之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由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三部分构成,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价值体系是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的运行规则,党的领导、组织保障、权力监督的保障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实现条件,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彰显出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性。"中国之治"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体系,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检验而完善,与时俱进是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赵晓峰 《求索》2023,(1):151-157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基础权力,增强现代国家的制度能力。正式制度建设的“精度”要求与人民生活实践中的“温度”诉求之间存在张力,考验着治理主体的权衡和实操能力。当前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加强人民需求反馈机制建设,使基层治理主体常规性回应民众诉求的方式方法成为正式制度的一部分,增强国家制度能力建设与城乡基层社区和谐发展的协同性。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形成国家制度能力建设的“双层架构”,既要在顶层架构方面加强全国性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等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又要在底层架构方面重视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等基层社会的制度建设,以推进“三治融合”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政策是推动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也是影响社会治理质量的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社会治理政策。以1987—2022年国家层面出台的95份关于社会治理的权威政策文件为分析样本,借助扎根理论与Nvivo软件,编码并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变迁的政策表达理论模型,通过政策文本内容所呈现的“故事线”对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变迁进行解读,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演变的四个阶段,即1949—1978年以“社会管控”为主的政策萌芽阶段、1978—2002年以“社会改革”为主的政策发展阶段、2002—2012年以“社会管理”为主的政策转型调整阶段、2012年以后以“社会治理”为主的政策完善提质阶段,并利用政策表达模型诠释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演化的四重逻辑,即政策理念——从单一化的“社会管理”迈向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政策结构——从权威主体包揽的“管控型结构”迈向权威主体引导的“元治理结构”过渡;政策内容——从中微观的“经验治理”迈向宏观的“制度建设”;政策过程——从当前的“问题导向”迈向长远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2.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我国社会治理领域最新的政策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市域处于国家治理的中观层面,具备县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从现实生成逻辑上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从理论生成逻辑上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必然结果;从制度生成逻辑上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市域层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客观要求。未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可以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这七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明广超 《群众》2020,(3):52-5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专题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干部,站在司法工作的最前沿,更要带头学懂弄通做实,在学习上深一步、认识上高一筹、实践上先一着,以更高政治站位和更长远眼光推进各项检察工作稳进、落实、提升。强优势把准公正司法切入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之治”的本质特征和巨大优势。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效的执行则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它由作为多党合作制度价值基础的人民民主理论、实践基础的统一战线理论以及运行基础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理论,相互联系、有机组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基础的研究,不仅关系到我国多党合作立制之本,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之基,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广西》2008,(3):19-21
“郡县治,则天下治。”中国建立郡县制度以来治国理政的这一金科玉律,深刻揭示了县领导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现行体制中,县委书记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党的方针政策要依托这个环节去落实,许多工作要依托这个环节去具体操作。从纵向看,县委书记既是行政区域内的决策者,又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区、  相似文献   

16.
张建 《长白学刊》2021,(2):9-16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续奋斗中,着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之治。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标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回答,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引领与担当。梳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理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统一,坚持改革、发展、治理三者的高度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辩证统一,坚持实现"中国之治"与改善"全球之治"的有机统一等。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治理观,明晰国家治理现代化新要求,开辟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金秋时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这次重要会议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议题,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面对中国发展的巨大成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以来,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呈现出一个充分凸显“国家引领性”的治理图景。为更好地解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实践经验,本文在已有“嵌入式自主”理论基础上,将中国独特的政治背景与治理场景考虑在内,提出中国情景化拓展的“引领型自主”分析框架,并援引“问题缘起—行动要素—维系策略”逻辑思路,探讨国家先行实验区典型案例的实践样态。研究发现:农村环境治理缘起在于内在压力和外在推力的共同驱动,表现为国家权威注入的政策传导在先,村庄内生的自治发展在后,通过政策政治性激发村庄自治性,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自主有为—引领地方有效”是基于中国本土典型建构出的经验架构,是透过“引领型自主”理论诠释探讨出的“治理有效”机理模型,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式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代走向和转型。  相似文献   

19.
陈金龙 《湖湘论坛》2020,33(3):5-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概括,揭示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建设、国家治理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制度优势形成的理论支撑。历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是中国制度优势形成的社会基础。人民是制度建构、实践和评价的主体,人民的拥护和认同是中国制度优势形成的主体条件。为保持生命力、顺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中国制度优势形成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系统描绘了"中国之治"13个方面的制度图谱,其中,第7方面就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作出安排,这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集中体现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