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宇昊 《检察风云》2023,(22):13-15
<正>文化消费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方式,也对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下文化消费市场火爆,各地频频推出政策,助力文化消费提质升级。但另一方面,仍有制约文化消费、影响创新发展的难题待解。让票务监管更加有效公众对线下文化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官方购票平台一票难求、“黄牛”加价倒票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虎年春节,不仅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养生健身日益成为春节消费文化的主流,而时髦的“网络、低碳、理财”等新元素融人春节消费潮流中,更是体现了春节经济的升级“新定律”。  相似文献   

3.
《公民与法治》2011,(14):15-15
为何总是不花钱?有消费习惯、消费环境的因素,但说到底还是老问题——缺少花钱的“底气”,没的花、不敢花  相似文献   

4.
伍里川 《政府法制》2014,(35):16-16
和“鱼翅”讲讲政治,这个可以有。“听讲”的当然不是鱼翅本身,咱没吃过鱼翅也不至于傻到如此。官员滥吃鱼翅,由来已久,在饮食场、交际场,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一个“鱼翅江湖”,它才是“被讲”的对象。——当然也不妨这样理解:在“鱼翅”的问题上讲讲政治。鱼翅消费本关乎经济、社会文化,但在我们这里,由于公务接待的“沾染”,情境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5.
位于上海市淮海路商业街附近的一家娱乐公司规定:消费者唱歌、卡拉OK,除了支付正常的包厢费等费用外,还必须同时进行“餐饮消费”,而且金额要达到该店规定的“最低消费”标准。也就是说,即使消费者一口水不喝,也必须支付19元的所谓“餐饮基本费”。诸如此类的“最低消费”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除了卡拉OK行业之外,许多菜坊、酒吧、咖啡厅也都设有价格不一的“最低消费制度”,其中不乏名声响亮、生意红火的大公司。  相似文献   

6.
“消费”一词,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进展,已成为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拿如今网络最流行的说法.“消费”就是“FB(腐败)”。三五个人一起大家AA制或吃大餐,或搞活动,将业余生活妆点的丰富多彩。自国家规定的“五一”、“十一”两个长假实施以来,百姓出行的旅游消费也成为生活消费中的一个重点。而“花钱买安全”的安防消费模式,一直以来对百姓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词儿。人们对安防产品的了解也只停留在防盗门、防盗网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廖永安 《中国司法》2023,(11):85-89
<正>放宽历史的视界,调解文化自古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法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显著标识。无论是传统中国的“无讼”文化,还是中国共产党从陕甘宁边区政权建立伊始确立的“着重调解”“调解为主”审判方针,调解始终挺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防线的最前沿。有学者指出,“说服—心服”的调解模式构成了中国纠纷解决的基本画面。虽然我国1991年民事诉讼法删除了“着重调解”,代之以“自愿合法调解”,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考成绩的公布和高招录取的开始,不少家长纷纷兑现对孩子的承诺,“考后消费”不断升温。高考结束后的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分享轻松、快乐、痛苦的同时,自己也默默承受着“考后消费”所带来的经济压力。那么,“考后消费”是如何形成的?家长“还愿”催热“考后消费”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相似文献   

9.
黄燕 《行政法制》2006,(1):20-22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关于法律文化的理论研究,中国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在外国学者们早已致力于此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最早提出“法律文化”概念的学者是美国法学家拉伦茨&#183;弗里德曼,他在1969年发表的《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一文中提到:“‘法律文化’概念涉及大量有关的思想,首先它涉及公众关于法律制度的认识、看法和行为方式。尽管每个人对于法律制度的看法不同,但一般说来,在不同的国家或群体中还是有一定的看问题的方式,从而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各种法律文化是习惯法的主要部分,这些习惯法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此后就法律文化释义的问题,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目前我国学者对此也莫衷一是,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个别娱乐场所,特别是个别高档娱乐场所存在的“三陪”现象,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心理。某些地区的娱乐场所“三陪”、卖淫嫖娼泛滥,使一些娱乐场所变成了“黄泛区”。执法人员经营娱乐场所,允许“三陪”,增加了打击的难度。个别执法人员充当“三陪”、卖淫嫖娼的“保护伞”,甚至利用对其罚款搞“创收”,使这些丑恶现象更加泛滥。近年来,随着商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娱乐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特别是一些大众化的文化娱乐场所,吸引了众多的普通老百姓。人们在休息、娱乐中,也感受…  相似文献   

11.
仇晓慧 《法人》2005,(10):110-113
当文化商人李景汉在1999年看到上海还没有一个“真正看品位、有历史、有文化的顶级消费场所”,就将万国建筑中这栋1922年建造,全部是钢结构的欧式老房子,改造成了“上海最昂贵的聚会场所”,共称为“奢华顶级消费地标”。  相似文献   

12.
宪法确立了什么样的文化国策,便存在着相应的文化基本权利观念,并通过相应的文化国家机构实施这些基本权利,从而造就了相应性质的“文化国”.其中,文化国策可以分为“威权型文化国策”和“法治型文化国策”两类;在前者看来,文化基本权利被理解为是一种由“国家”自上而下给付的“积极权利”和(狭义的)“社会权”,文化国家机构便围绕这一“给付”,从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各个环节保障文化基本权利的行使按照国家的意志进行,由此诞生了“一元文化国”;在后者看来,文化基本权利包括“自由权”和(狭义的)“社会权”,文化国家机构在遵循国家“中立原则”前提下,保障、给付、救济文化基本权利,由此造就了“多元文化国”.  相似文献   

13.
每年3月15日,都会让一些消费平台或者生产企业提心吊胆.1991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办一场堪比春晚关注度的“3·15晚会”,播出的调查内容一般紧跟当下的消费热点,追踪消费生活中不为人知的“潜规则”,曝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重重“黑幕”. 这些年,“3·15”晚会曝光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虚假广告、无证经营、假冒伪劣、明星代言、网络购物等.其中,最为公众关注的还是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彭新林 《政法学刊》2008,25(3):12-17
经济犯罪中死刑的存置尚有一定的生命空间,但更不应忽视的是其生命空间的萎缩性与内部的不和谐性。死刑在经济犯罪中的存置经历了一个由广泛扩展再到适当限制的嬗变过程。其存置在价值层面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孕育了不合理性的基因;传统刑法文化对实定刑法产生了根深蒂目的影响,重刑、泛刑、死刑以及宗法文化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法治刑法文化观念,发生着剧烈的碰撞与冲突。而传统文化的惯性对一国的经济犯罪中死刑的存废始终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无论是中国社会偏重伦理学角度的“性善”与“性恶”的人性之争,还是西方社会偏重法哲学角度的“理性”与“经验”的人性之争.都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经济犯罪中不论是主张存置死刑抑或还是废除死刑,均有支撑其存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与生活》2000,(3):7-7
“明明白白消费”已被确定为2000年中消协活动年主题。据介绍,该主题是为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内需”,“引导和鼓励消费”的精神而确定的。中消协2000年将突出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广大消费者在了解党和国家的消费政策、了解消费领域真实、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转变消费观念,敢于消费和放心消费,从而实现启动消费,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此外,加强对消费者“知情权”和“获知权”这两项基本权利的宣传和保护也是“明明白白消费”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爱民 《检察风云》2013,(20):13-13
“人情交往”与“人情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情消费”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词语,至于具体产生于何时,谁也没有考证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出现过人情消费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7.
戴煌 《江淮法治》2008,(10):22-22
盛世太平,大兴土木,小到村委会建“小天安门”办公楼,炫富;大到圆明新园、中华文化标志城,冠以文化之名。但是无论显示经济实力还是“光大”斯文,都有被指责的理由,那就是没有与投资相称的实际意义。中华文化标志城有实际意义吗?无论山东济宁市的“标志城”最终走向如何,有关此事的争议探讨都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再次引发了我们对文化核心、文化战略、文化认同、文化归属这样现实而重大问题的追问。  相似文献   

18.
多名委员建议将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入法.这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为之拍手叫好,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孝敬父母,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却要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来“强迫”一些人孝顺,这究竞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不可否认,委员们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初衰是好的——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但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19.
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报告还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并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系统全面部署。无论是法治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都要求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因此,对法治文化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解构其实质内涵,对于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推进法治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亦墨 《检察风云》2011,(21):96-96
一台电脑加一根网线,不仅将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互联网时代,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方式。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人群的快速膨胀,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商品成为了一种可能。网上淘宝不仅淘出时尚心经,更练就了种种省钱妙招,这些新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购物文化。如果网购达人说“我买到了”,一定是网购“菜鸟”;如果说“我淘到了”,那也已经“OUT”了;只有说“我秒到了”,才是时下最IN的潮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