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要闻     
《中国人大》2023,(15):4-5
<正>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7月20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首先是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底线。其次是有完善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健全粮农收益保障机制;同时要注重发展可持续农业,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不断拓展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3.
朱兆良委员:关于加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建议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要战略问题。加强粮食安全保护能力建设的建议:1.藏粮于土,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及粮食生产的可恢复性。也就是说,在粮食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部分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或从事其它经营,一旦出现粮食紧缺,就可很快恢复粮食的生产能力。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破坏耕地或永久性占用耕地。2.采取扶持措施,提高种粮农民收益。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尽量减少对农民的税收,甚至免除农业税…  相似文献   

4.
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立法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省黑土地位于世界三大著名黑土地之一——中国东北黑土地的核心区域,是维护我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基础,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黑土地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重要批示。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我国未来能否获得稳定的商品粮供给。从整个历史进程看,影响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物质投入因素、气候因素、科技进步因素和政策因素。必须从长远战略考虑,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农业组织制度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使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当前,浙江农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浙江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重点要在“四个再造”上狠下功夫。一是资源再造。浙江农业资源十分有限,这是客观缺陷,应当在挖掘内部潜力和拓展外部空间上谋划新的发展机会。一方面要有效保护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乱占滥用土地,尽最大努力保护耕地,绝对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加强土地整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耕地地力建设,涵养耕地综合生产潜能。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农…  相似文献   

7.
资源环境约束、供给结构不完善、提质增效挑战是新时代农业科技兴粮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向土地要粮,向科技要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创新和促进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粮食增产技术保障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驻马店市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性工程。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165亿斤,居全省第二位,连续3年稳定在160亿斤以上,实现“十八连丰”。为全面了解相关工作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近期对此开展了深入调研。基本情况2008年~2022年,驻马店市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032.7万亩。2019年机构改革后,高标准农田建设由农业农村部门统一负责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是生产发展的前提。在这方面,我们重点从五个方面下功夫:在农田保护上下功夫;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功夫;在农业科技推广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农业项目管理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一、把握新粮食安全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重大课题,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粮食安全举世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要求、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完善粮食生产政策机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1.
耕地生态保护是耕地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公众生态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大力提倡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必须重视农田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加强耕地生态保护。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建立耕地生态保护与经济补偿机制,激发农民耕地生态建设和保护行为的积极性,实现耕地保护由单纯的数量保护转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说:“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发展粮食生产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个重要的政治问题。而要发展粮食生产,归纳起来只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外延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发展粮食生产应以提高单产为主,但保护和扩大粮食作物面积也不容忽视。而要使现有的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不再减少.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因地制宜,不再占用耕地和粮地。要在保证耕地和粮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3.
鉴于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功能的高度依赖性,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和农业生产者,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是绝对不能动摇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为确保粮食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区通过土地整治,扩大了耕地面积,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了耕地质量,提高了农田产能,为我区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国内外资源、创新政策支持是未来我们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有效措施;同时,我们应努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支农惠农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一、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新问题(一)宏观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全国范围内看,国家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使得我省粮食核心产区在国家粮食产能提升和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基层核心产区对国家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的实施结果尚存在一些疑虑;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正成为粮食生产新常态,但基层管理者、实际生产者对此仍认识模糊;调减玉米正在"镰刀弯"地区进行,一些地方对玉米的退出和马铃  相似文献   

17.
正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湿地作为湖北省广泛分布的自然资源,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巨大的旅游价值。汉江湿地对于湖北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有着特别的意义。目前,在汉江湿地保护和开发上存在诸多问题。1.规划滞后、湿地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湿地保护开发工作整体联动性差,与林地、耕地、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嵊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保护与建设的关系,认真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土地管理新路子,较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严格耕地保护,落实“土地整理、造地改田、退宅还耕”三举措,连续四年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一是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到2004年底,嵊州市已完成土地整理24.47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9.89万亩,新增耕地3.10万亩。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又获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空间。二是造地改田增加现实耕地…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要在推动社会...  相似文献   

20.
论坚守耕地红线的内涵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18亿亩耕地红线是农民生活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正确理解耕地红线,不仅要重视数量目标,更要重视质量目标,必须关注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和耕地健康问题。不仅如此,正确理解和坚守耕地红线,还要按照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重视耕地基本形态的重构,重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崇高目标,重视耕地生态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设和保护;要以建设促保护,让土地整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