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联合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为党员领导干部戒奢克俭规定了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为推进作风建设树立了一个标杆。作为领导干部更应按照节俭养德要求,努力在个人修养和能力素质上达到新的境界。"自古兴俭以劝天下,必以身先之"。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的先辈们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井冈山时期,从军长到士兵,每人都是5分钱的菜金;湘鄂西根据地,贺龙与战士"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相似文献   

2.
沈小平 《先锋队》2014,(1):54-54
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监督,经得住"多看",经得起"细看"。领导干部由于手中或多或少有一定权力,所以,人们在"高看一眼"的同时,往往也会"多看一眼",甚至抱着挑剔的心理"细看一眼"。鉴于此,领导干部必须有做人的底气、做事的硬气、做官的正气,要习惯在众多眼神聚焦下工作。一个人担任领导职务后,就不能回避掌权用权,因而往往会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是党员干部从政的追求,也是老百姓对为官者的期盼。"洁不洁,看过节"。能否保持清白人生,每个节日的"节点"都是重要检验。前不久,中纪委要求深化"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狠抓"五一"等重要节点。这既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要求,也是对其免受"四风"侵染的一种提醒。"四风"表现在平日,猖獗在节日。不注重防范"四风",廉洁从政就会受到影响,党员形象就会受到损害。平时的"四风",为官者多有警惕,而节日"四风"往往蒙着一种温情的面纱,披着一件风俗的外衣,如果没有高度的戒心,缺乏清醒意识、危机意识,就会被“糖衣炮弹”击中,成为“四风”的俘虏,轻者违规违纪,重者坠入腐败的泥潭。  相似文献   

4.
小议面子观     
小议面子观雷登荣对于“面子”,尽管见解不尽相同,却人人都爱“面子”。有的领导干部乃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头面人物,“人大面大”,自然更应该要些“面子”。然而,往往有些“很要面子”的同志,却常常“很丢面子”。一是见“面”必争。凡事都争自己说了算,“老子...  相似文献   

5.
习主席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为人从政的根本,干事创业的要害。善自律者自能安。作风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守"严"戒"松"、做"实功"去"虚火"。只有牢记"三严",才能预防及时、防范有力、早踩刹车,防患于未然,才能将他律变为自律,从灵魂深处夯实根基;只有做到“三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能力更强、本色更纯、境界更高,才能变外在规则为内在价值,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下面,就如何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推动部队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与大家做个交流。  相似文献   

6.
俭以养德     
蔡建军 《新长征》2014,(8):64-64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为党员领导干部戒奢克俭制定了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为推进作风建设树立了一个标杆。党员领导干部应按照节俭养德的要求,努力在个人修养和能力素质上达到新的境界。"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和道德修养经常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菜根谭》言:“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凡看事比较“淡”的人,往往沉着、静心,这种人,有主心骨:一个有悟性、深省的人.不会被社会上的五光十色所诱惑.大都在繁杂的事物面前表现出冷静、坦然,这就是说,淡则心定,彰显淡定。“禅心已定粘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对领导干部而言,能战胜自我,遇万事冷静、看万事淡泊、做万事从容.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  相似文献   

8.
人无论在任何一个岗位上工作,都希望遇到一个心胸开阔的领导。而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具有怎样的容人之量呢?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容人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应该站在“沧海不择细流”和“有容乃大”两种观点上去看待个人胸怀和工作的关系,为此,有必要做到“六容。”  相似文献   

9.
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栋梁,他们能否尽职尽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领导者为政需“八戒”。———戒妄自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领导干部当工作顺利、成绩明显时,说话办事就不那么谨慎了,群众意见听不进去。产生自大的原因总体上不外乎三条:一是思想上的盲目性,误以为权力就是能力;二是认识上的片面性,只看成绩一面,不看缺点一面;三是喜欢孤芳自赏,欣赏越多,对自己估价越高、越缺乏自知之明。早在50多年前,毛泽东就告诫全党要“力戒骄傲”。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的教导,自觉反对骄傲自满。首…  相似文献   

10.
林则徐有一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具备这种胸怀的人,才会有做大事的器识,也才会形成一种从广大处觅人生的态度,不断提高生命的境界。有的领导干部心胸狭窄,既容不得人,也容不下事,常常是刚愎自用,顺利时趾高气扬,受挫时怨天尤人,以亲疏取人,凭意气做事,热衷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久而久之必然为人所弃、为事所累。领导干部是做大事的人,志存高远,“用天下之材,尽天下之利”是第一要务,故凡事一定要以党  相似文献   

11.
"洁不洁,看过节。"能否保持清白人生,每个节点都是关键。"五一"节前夕,中央纪委要求各地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狠抓"五一"等重要节点。这既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免受"四风"侵染的再次提醒。为强化重要节点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查处顶风违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楚奇 《党课》2012,(22):72-73
一个人从小到大,可能都坐过小板凳。小板凳在农村更是普遍,是老百姓家中必备的,也是大家经常用的。因为常拿常见常用,人们不仅都认识小板凳,而且都喜欢用板凳来打比方。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更应该增强“板凳”意识,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用好用活用准“板凳”思想,坐正坐好“小板凳”。  相似文献   

13.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当前,我们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在某些领导干部身上,也还存在种种不良心理,这种心理如不矫正,势必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存在于各级领导干部中的不良心理表现各异,择其要者有:自负心理。作为领导干部,凡事应有自己的主见,当谋则谋,当断则断。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却把这种应有的主见变成自负,他们常常妄自尊大,固执己见,甚至刚愎自用,总以为自己的主张都是“宏图大略”,其他成员的意见是“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4.
切实解决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下岗难”的问题生格都仁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为什么"下岗难"?其原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陈渣遗毒还没有完全消除,在人们的思想上沉积了许多"官贵民贱"、"上尊下卑"等旧的陈腐意识,形成了一些不利于干部正常上...  相似文献   

15.
孙先富 《学习导报》2013,(12):23-24
当今社会,如何应对媒体,怎样同媒体打交道,怎样答记者问,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了解媒体与记者了解媒体与记者,知此知彼,方可有的放矢。媒体是架起公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是政府工作的重要"推手",是政府与公众说理的重要"平台"。总体来讲,媒体是承载着宣传党的主张和政府的意图、解读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及重大战略举措的,是弘扬先进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宣传重大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的,具有通达民情、传递信息、针砭时弊、记录历史、进行舆论监督等重要职能。今天在强大的媒体引导之下,人们看到事实都是“媒介化的事实”,绝大多数的公众由于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能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外部世界,通过媒体报道的信息整合来评价政府。  相似文献   

16.
李小三 《学习导报》2011,(10):30-30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对于每一位干部来讲,理当"在其位、谋其政",把岗位当平台,把工作当追求,有所坚守,有所舍弃,执著向往,乐此不疲。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心浮气躁,耐不住寂寞,静不下心来,不是扎扎实实地做一些事情,而是热衷于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有的"做官"的想法越来越浓,做事的想法越来越淡,干得顺利时"在状态",遇到挫折、不太顺利时就"心不在焉";处于进步、晋升时期"在状态",一旦"职务到头"、"进步无望"时便偏离"状态"。  相似文献   

17.
说境界     
人们对境界的理解,常常是多角度的。从精神特质看,境界是表达人的精神完美性和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整体理解的一个范畴;从主观认知水平看,当人的修养、学识、道德达到一定高度和水平时,便被认为达到一种境界;从主客观关系的角度看,境界也可以理解为人所选择、创造、设计的可能世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个领导干部是不是真正坚持执政为民,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看他能否做到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我们党的领导和执政,归根结底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常赞誉不认输者是好样的,却鲜有人为认输唱赞歌。生活中需要不认输精神的地方当然很多,但不认输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对,不少时候我们更应该懂得认输。说应懂得认输,是因为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时时处处都是“赢家”,是因为凡事如果都死不认输最后反而会输掉自己。...  相似文献   

20.
正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胡适先生早年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塑造了一个做什么事都不追求更高境界的“差不多先生”,他以“差不多”为口头禅,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写成千,把山西看成陕西,在临终前甚至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简直把“差不多”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