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关心时事的同学都知道,在今天的国际关系中,英美两国的关系最好。正像“9·11”事件后,英国首相布莱尔两次匆忙访问美国时,深受感动的美国总统布什讲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美国再没有比英国更好的朋友了。”的确,在反恐和攻打伊拉克等几乎所有的重大国际问题上,英国都毫不含糊地和美国“肩并肩”。什么原因使得英美两国的关系如此密切呢?下面两点尤其值得一说。一是两国有共同的民族渊源。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曾说过一句名言:“英美是一个民族、两个国家。”英国人常说,没有英国“五月花号”移民船航行美洲,也就没有现在的美国。美国原本是英…  相似文献   

2.
徐灿 《人民公安》2007,(12):13-13
衡庭汉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今天会如此“名声大噪”。其实,他不关心名,在他的眼睛里只有金钱。这没有什么错。但是这不意味着为了获取金钱就可以昧着良心,不择手段。  相似文献   

3.
教师在讲“抽象思维能力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时,学生往往会提出:“动物也具有抽象思维。”其理由是:动物园里的黑猩猩会当着游人的面在黑板上计算“2 2=4”。我是分如下三步帮助学生消除这一模糊认识的: 首先,让学生明确黑猩猩并不是真的会“算数”,而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平时在没有游客的时候,工作人员要对黑猩猩进行多次训练。如:工作人员每次在黑板上写上“2 2=?”时就立即握住黑猩猩的前爪手把“手”地教黑猩猩在黑板上写上“4”的字样,这样训练多次,使写“2 2=?”与写“4”这两个动作在黑猩猩的大脑里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这样,在正式表演时,只要工作人员一写上“2 2=?”,  相似文献   

4.
<正>一连串巨灾的出现,让我们连喘息都沉重万分。世界末日的影视作品比比皆是,我们在担忧的同时也意识到,在灾难面前,生命如此可贵,只要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可以为了躲灾而想方设法,但是,如果懂得科学避灾,运用合理的技能来保护自己和家人,那么,拥有了减灾救灾意识的我们,面对灾难,还有什么好怕?  相似文献   

5.
一连串巨灾的出现,让我们连喘息都沉重万分。世界末日的影视作品比比皆是,我们在担忧的同时也意识到,在灾难面前,生命如此可贵,只要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可以为了躲灾而想方设法,但是,如果懂得科学避灾,运用合理的技能来保护自己和家人,那么,拥有了减灾救灾意识的我们,面对灾难,还有什么好怕?  相似文献   

6.
黄友能 《创造》2001,(2):48-48
在现实中我们不能不感到,干部对西部大开发的认识不仅参差不齐、各有偏差,而且还存在许多误区。具体表现在:   一、“喊口号”。可以说,没有口号就没有旗帜,就没有目标,就不能号召人、凝聚人、鼓舞人。但是,如果对西部开发只是光喊不思考,只是光喊不行动,只是在口号翻新上下功夫,并没有实质性的新内涵,最后只是喊喊而已,那就变得毫无意义了,甚至就是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是党风问题的一个突出方面。   二、“搞运动”。过去习惯了的变相的“群众运动”的形式,常常在提出一个什么奋斗目标之后依然在发生着作用,再加上我们…  相似文献   

7.
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正逐步加大,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单位和一些人中却出现了无动于衷、自我放纵的怪现象: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仍不减以往。何以如此胆大妄为,答曰:在下乃兵头将尾(或曰:我们属企事业单位),不在“重点”之列。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政治错觉”。反腐败的“重点”范围是什么?党中央已有明确规定,但绝不是说,你没有达到“县(处)级以上”,不属“三机关一部门”,就可以为所欲为,逍遥法外。换言之,除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的人,没有缺点的几乎没有。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有缺点,感觉不舒服,那么首先看一看自己,自己有没有缺点,是否也让别人不舒服。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如果一个人不能处处容忍别人的缺点,那么人人都变成“坏人”,自己也就无法与其和平相处,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好的心情去和谐相处。一个人总是以“恶”的眼光去看世界,那么世界无处不是破残的、丑陋的。  相似文献   

9.
<正>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一些著名的口号或格言,长久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之中。然而,很少有什么口号或格言能象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那样具有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各国资产阶级革命都受到这个口号的影响,无产阶级在她还没有足够成熟之前,也曾经把这个口号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颂扬。在我们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也曾经把这个口号作为救  相似文献   

10.
论尊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任谁都不愿意被人瞧不起,任谁都不愿意被人嘲笑和蔑视。就连一贫如洗的阿Q,为了自尊,也常常会“手舞足蹈”地向人吹嘘“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与人吵架时,也常常瞪眼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理”和“礼”存于人们的实际关系中。有时两者相互冲突,激烈导常;有时却互相交融,配合和谐。一点小事,通过“理”和“礼”的关系处理,看出一个人品质是高尚,还是低劣?行为正派还是“出轨?”记得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讲过这样一件事。1937年,当他新到陕北苏区时,由两个孩子侍候他吃饭。他对一个孩子说:“喂”。拿点冷水来。”孩子毫不理睬他。他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一样。这时交通处长李克农同志扯扯他的衣袖,对他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你不可以叫‘喂’,这里什么人都是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没有什么话比“坚持原则”更常用,同样也没有太多人怀疑这种回答中所包含的力量和正确性。“坚持原则”这句好像是不证自明的,合乎逻辑的,冈而几乎没有人怀疑这样一点:只要坚持了原则成功准会降临。这会完全正确.只要你知道在任何场合中“原则”是什么的话。把自己局限于一个狭窄的“专业”中.就是真正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到达索非亚的当天下午,保加利亚社会党副主席亚纳基、斯托伊洛夫便接见了我们。万万没想到,作为保加利亚执政党的社会党总部办公大楼和社会党副主席的办公室竟是如此简陋而不庄严。 社会党总部是在闹市中一幢普通的大楼里。楼周围没有任何防护设施,门口也没有警卫,好像连个传达室也没有,人们可以自由出进。不像后来我们去议会那样,进门还要经过严格的“安检”。  相似文献   

14.
人有智商、情商……也应该培养自己的“财商”。穷的时候,只有节约之道,没有生财之道,也没有理财这个概念。现在小康了,但是穷惯了,还不知道什么叫理财,怎样去理财。可以肯定,守财不叫理财,显财也不叫理财……什么叫理财?对照一下人家说的,检验自己的理财之功——  相似文献   

15.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点早就为我们的先人所深信不疑。 据《资治通鉴》载:一次,齐威王和魏惠王相约在郊外狩猎。惠王说:“齐国也有宝物吗?”威王答:“没有”。惠王说:“寡人的国家虽小,还有十颗直径一寸长的明珠,照耀前后十二辆车。难道像齐国如此的大国,反而没有宝物吗?”威王说:“寡人所认为珍宝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近百年来科学的收获如此其丰富 :我们不是鸟 ,也可以腾空 ;不是鱼 ,也可以入水 ;不是神仙 ,也可以和几百千里外的人答话……诸如此类 ,哪一件不是受科学之赐 ?任凭怎么顽固的人 ,谅来“科学无用”这句话 ,再不会出诸口了。然而中国为什么直到今日还得不着科学的好处 ?直到今日依然成为“非科学的国民”呢 ?我想 ,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 ,有根本不对的两点 :其一 ,把科学看太低了 ,太粗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信条 ,都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这一类话。多数人以为 :科学无论如何如何高深 ,总不过属于艺…  相似文献   

17.
感知美好     
前些天偶尔读到一篇文章,说作者兴冲冲赶到绍兴鲁迅故居,却惊于“三味书屋”是如此的不堪,为了不泯灭对于“百草园”的种种美好遐想,于是过其门而不入。看了此文我无意于追究作者到底是对鲁迅文章存异还是对后人保护不利指责。我们也经常能听到身边的人说某地不过如此,有负盛名云云。我倒是想,你也会说童年的一支棒冰或一块糕饼是如何香甜美味,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食  相似文献   

18.
我敢说,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没有一天没听到讲要“实事求是”的;我还敢说,没有一个人不曾说过“实事求是”的。因为“实事求是”是我们的工作作风,是我们的工作方法,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正确的理论基础。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说得最多的是“实事求是”!做得最难的也是“实事求是”!同样的实事,同样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可以求出不同的“是”,这种事例可太多了。实事求是之难,有许多故事或事件可以证明——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观是针对“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而言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或者哪些原因导致了“不可持续发展”呢?有人从哲学层面解释,认为是非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所致。有人从管理学层面分析是“公共牧场”理论所致,其实,这些理解既不全面,又没有从根本上作出解答。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因此,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创造者,也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始作俑者。人与人的关系复杂性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根源。当今全球危机,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对立,其背后则是人与人的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其一,人的个体与个体之…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腐朽没落的东西也乘机侵入,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于是有人就高谈阔论:“什么对外开放,你看,开放会得到什么结果?”另有一些人则在那里津津乐道:“西方的东西就是比我们的好”。这是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两种错误倾向,前者认为外国的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