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畫家孫瑛先生的畫室叫‘落葉轩’,由此很容易叫人聯想到他是晚年歸來的遊子。门口掛的室號是由當代國畫大师李可染親手書寫的。我们來訪時,但見室内墨綠色的畫案上擺着文房四寶,屋裏散發着墨寶清香。東西兩面牆上,懸掛着他的幾幅山水作品,他還拿出另外幾幅供我们觀賞。這些畫,水墨淋漓,氣势磅礴,有很强的现代感和生命力。 孫瑛先生作畫用筆豪邁大膽,着色渾厚奔放,氣勢如横掃千軍。然而在細微處又一筆不苟,精湛到家。而且構圖嚴謹,有的近處用墨  相似文献   

2.
‘你看,這是一幅來自台灣的彩照。’七十五歲的老畫家潘懋勛對記者說。照片上,有一對身穿結婚禮服的青年,背景是一幅中堂畫,竹花並茂,幾隻剛出殼的小鷄簇擁在母鷄周圍,題款是‘團圓’。這對新人仰慕潘先生大作,輾轉託人求畫,先生贈此幅中堂。舉行婚禮時,他們特意於畫前合影,寄贈潘老致謝。丹青繪彩橋 潘懋勛治藝垂六十餘載,中西畫、書法、篆刻俱佳,國畫猶擅長魚、馬、鶴。他曾先後執教十校,桃李滿天下,有許多同窗故舊和門  相似文献   

3.
‘雙清樓’是畫家王仲清、吳性清伉儷在上海的畫室。男主人王仲清已年屆花甲,现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連環畫研究會理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畫家,是當今中國畫壇上享有盛譽的工筆畫家之一。他是四川成都人,曾就讀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系。他的畫熔中西書法於一爐,功力深厚,格調清新,雅俗共赏,受到各階層人们的喜爱。如他爲魯迅先生的名著《離婚》,《風波》所畫的插圖;工筆人物畫《霓裳羽衣舞》;膾灸人口的《阿詩瑪》等等。山水畫《武夷山》曾在香港舉辦的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展覽上展出。他的一幅《傳絹圖》,傳神地勾勒出中國著名古典小說《紅楼夢》中女主人公林黛玉與婢女晴雯‘兩般门第,一樣苦恼’的内涵。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爲之叫絕,以詩讚畫:‘如若心事壓千钧,  相似文献   

4.
去年夏天,中國象棋邀請賽在遼寧省丹東市舉行。中央美術學院畫家李琦教授躬逢其盛,主辦人請他為赴賽的中國象棋特級大師胡榮華晝一肖像,特邀李胡二人到家作客。當時李琦沒帶晝具。比賽結束後的幾天,他把一幅胡榮華的畫像從北京寄到了一千公里外的丹東。晝上有字敍述因由:「中國象棋大王胡榮華。幸會於丹東,默寫於北京。」原來此畫是李琦教授憑印象所作。看着這幅惟妙惟肖的畫像,觀畫人連聲稱讚:「好像喲,傳神極了!」後來畫像在《棋友》雜誌上發表了。比這稍前,在中國第一大報《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香港著名畫家趙世光先生的文章《神乎其技——李琦的默像藝術》。文章描述了李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中國畫,人們馬上會聯想到毛筆。的確,用毛筆蘸墨作畫,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而李冰奇作畫不用毛筆,却是用手指。在源遠流長的中國畫壇上,指晝只能算是一個小小流派,而且時間不算太長,大約只有三百來年的歷史。這門獨特藝術的開創者是清朝(一六四四——一九一一年)初年的高其佩。近代指畫大師,則首推本世紀七十年代去世的潘天壽^潘天壽之後,把指畫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的,便是山東奇才李冰奇了。這有一九九○年九月間在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展出的一百多幅指晝作品為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吳作人先生用一個半小時仔細鑒賞之後,語重心長地讚道:“晝花卉很  相似文献   

6.
一位來自大陸的中年畫家,在台灣中部新聞中心當衆揮毫。頃刻,一幅“入水羽毛新”的雙鴨圖躍然紙上,清新簡潔,觀衆為之轟動谝慌杂^賞的台灣著名畫家李谷摩先生讚賞說:“運筆勁健、用墨大膽,與台灣花鳥拘謹工整的作風大異其趣。畫如其人,難能可貴。”他就是何鳴,藝名師竹,今年一月在台灣度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出版的《人物》第三期,刊有一篇《一幅名畫和一位名畫家的遭遇》,讀罷文章,掩卷沉思,真有不勝今昔之感。文章所說的名畫,是指《開國大典》,所說的名畫家,便是這幅畫的作者董希文。像董希文的遭遇——‘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成千上萬,且不去說它。像《開國大典》的遭遇,却似乎是獨一無二,值得一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北京三十萬人齊集天安門廣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董希文站在觀禮台上,强烈地感受到一個前景光辉燦爛的新中國,從此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他倾注自己的感情和心血於筆端,畫成了巨幅油畫《開國大典》,再現了那莊嚴的時刻。天安門城樓上站立着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李濟深、張瀾、高岗等人,畫面氣势磅礴,氣象萬千。於是,這幅畫走進了千家萬户。  相似文献   

8.
畫家皴、擦、點、染作畫,書法家揮毫疾書,都要借助於我國特有的文具——毛筆。他們就是用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毛筆,繪製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工筆”畫、“彩墨”畫;書寫出一幅幅龍飛鳳舞的墨迹珍品。毛筆,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最初人們寫字是用竹筆蘸漆寫在竹簡上,約在兩千二百年前的戰國時期,先人開始用兔毛纏在竹桿上作筆。不過初期的毛筆製作粗糙簡單,後來秦國大將蒙恬加以改進,採用鹿毛和羊毛混和製作,使毛筆軟硬適度,製作精巧,故有“蒙恬始作秦筆”之說。其實,筆的出現遠在秦之前。隨着我國文化  相似文献   

9.
茫茫戈壁灘上,波斯商隊正趕着駱駝緩緩前行。忽然狂風大作,商隊迷失方向。他們跪伏沙丘,祈求蒼天指示生路。果然,遠方出現了一團跳動的光環,漸漸向商隊靠近,原來是一頭光彩奪目的神鹿。晓身上有九色斑紋,閃閃發光。它帶领商队冲出風暴,直奔長安。 這是中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畫家馮健男創作的彩色連環畫《九色晓》中的一組畫面。這本畫册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一九八二年度兒童圖書插圖比賽中獲銀獎。一九八二年度評委、日本著名畫家安野光雅先生對這本取材於敦煌壁畫佛經故事的畫册評價說:‘九色鹿’之色彩完美地掌握住了古典  相似文献   

10.
郭傳璋先生是當代中國晝壇上一位著名的山水畫家。他的晝用筆蒼潤古朴,墨色沉着多變;构圖雄偉,意境深遠,使人看後精神振奮,豪邁之氣油然而生。郭先生早年對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作過系統研究,尤其在北宋(九六○——一一二七年)山水晝技法上沉浸了幾十年,有相當深厚的功  相似文献   

11.
去年夏季,有一位來自台灣的藝術收藏家,風塵僕僕地逕往瀋陽,到魯迅美術學院登門求見四位著名老教授:鍾質夫、晏少翔、季觀之、郭西河。他不僅要素畫,還希望親見他們揮毫作畫時的風姿。鍾、晏、季三位年逾古稀的畫家應遠方客人之請,欣然到畫室聯袂爲其當場作了一幅  相似文献   

12.
北京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高級建築師包阿華,今年五十四歲,是一位纖弱的女性,瘦高身材,瓜子形的臉龐,透過近視镜片,閃爍着一封活潑的眼睛。她是一位搞大壁畫的藝術家。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國的壁畫藝術家差不多都處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境况。包阿華也是如此。她雖然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壁畫糸宨T進修過,多年在建築科學研究院從事建築壁畫的設計與研究,還寫過這方面的長篇論文,但她從没實地搞出過一幅像樣的壁畫。原因很简單:那時候没有可作壁畫的建築物。一九七八年,中國拉開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现代化帷幕以後,包阿華的藝術生涯也出現了生  相似文献   

13.
在北京國際機場候機大樓裹的大型壁畫羣中,有一幅以中國民間傳奇故事白蛇傳為題材的大型壁畫,以其獨特的構圖,優美的造型、淡雅的色彩,吸引着許許多多過往的中外旅客。這幅巨畫的作者就是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夫婦壁畫家李化吉和權正環。在首都新落成的燕京飯店大廳裹,他們根據神話故事創作的《精衛填海》壁畫,同樣使人流連忘返。他們繪製的六米長的巨作《牛郎織女》,還遠涉重洋展現在紐約華商  相似文献   

14.
我國嶺南畫派,始基於清末廣東名家居古泉氏。高劍父、陳樹人先生,均古泉高弟,其後劍父、奇峯兄弟及陳樹人先生留學日本,得以接觸東、西洋畫法,因以其渾厚之中國畫基礎,參照東、西新法,遂創爲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畫之新風。其始曰‘折衷派’,然國人均以‘嶺南畫派’稱之,以其發源於辛亥革命策源地之廣東故也。嶺南畫派以最早吸收外來技法使中國畫面目一新震動當時。今二高弟子若方人定、關山月、黎雄才等,均有聲國際,而趙  相似文献   

15.
在美國密蘇里——堪薩斯大學埃德加·斯諾紀念館裏,懸掛着一幅風格新穎、耐人尋味的套色版畫《埃德加·斯諾》。畫面上,年近六旬的斯諾手扶下額,凝神沉思,一縷青煙從手指間的香煙上悠悠升起……歲月荏苒,斯諾的髮際泛出灰白,寬厚的胸廓微微  相似文献   

16.
畫家吳忠翰的大作《白雪曠野》,三十年前就在我的記憶中刻下難忘的印象。他描繪當時雪地行軍的小型套色木刻,畫幅雖小,可場景之大,構圖之妙,色彩之和諧,刀法之鏗鏘有力,無不使我感動。這幅畫連同另兩幅緊扣時局的套色木刻《牧馬》與《秋騎》,均是一九四三年參加全國木展時被選送英、美、蘇、印等國展覽之名作。早在抗戰初期,他就讀梅州中學時,團結了二十多位同學組織‘抗戰漫畫木刻宣傳隊’,後又在國立厦門大學組織木刻研究會。堅持新現實主義的道路,進行創作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畫廊擧辦的《阿傅的版畫展》,是一次新颖的藝術展覽。所謂新颖,一方面指這次展出的阿傅近期創作的四十六幅版畫所表现的技法,另一方面也是就這位藝術家作品的境界和内容而言的。這次展覽是在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教授等藝術家支持下擧辦的。從開幕到畫展結束,冒着刺骨的寒風趕來欣賞阿傅新作的人羣中,既有首都的藝術界前輩和同行们,也有在北京的外籍藝術家、評論家、收藏  相似文献   

18.
南普陀寺是厦門八景之一,以其珍藏數以萬計的中外佛典經書、歷代佛像書畫和雕刻藝術品而聞名於世。幾年前,主客廳內掛起了楊夏林先生在四張五尺宣紙上繪製的榕樹山水畫,吸引了不少海內外遊人來此觀賞,在此留影。就在楊夏林的這幅畫下,先後接待過李  相似文献   

19.
李可染先生是現代中國傑出的山水畫家。他即屆八旬,十幾歲起就精勤沉毅地從事於繪畫的探索和創作。他的輝煌成就,正是他勤奮與才華的結晶。一個畫家的出身常常影響到他一輩子的創作風格。他是江蘇徐州人,父親是個以撈魚摸蝦為生的逃荒者,後來成為廚師,也開過小饭館。由於雙親都不識字,他沒有‘書香門第’那一套舊禮教的拘束。野地上搭起的戲台是他最早的文藝課堂,用破瓦  相似文献   

20.
中年書家楊光華,以開创中國水墨畫新技法而聞名畫壇。最近,在北京美術館,舉辦了他的第二次個人畫展。观众雲集,都為他精美、独待的作品所陶醉。杨光華以新的創作方法,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意境。以《奔腾》這幅山水畫為例,作者描繪了雨后长江三峽,高山流水傾瀉而下及江水奔腾的情景。以往的中國畫,表現流水等白色物象時,只能用白紛或其他顏料精描細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