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情感的,就像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说的,道德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是把你放在别人的位置上产生的情感。但是,道德的维度非常多,各维度之间可能是相互冲突的。基于道德来制定我们的行为规范就会出现问题。比方说我们的法律,其中有一条说年轻人有定时看望父母的义务。这在现代社会显然很难实现,因为人口流动很多,看望父母这件事往往会和其他事情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2.
作为义务:从形式的义务论到实质的义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义务是不作为成立的逻辑前提,对于正确认定不作为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义务在不作为犯构成的体系性地位问题应该从"因果关系说"、"违法性说"、"构成要件相当性说"三种学说的嬗变中加以考察。作为义务经历了一个从形式的义务论到实质的义务论的演进过程。实质的作为义务论不是对形式的作为义务论的否定,二者间存在一种逻辑上的位阶关系。形式的作为义务是存在论意义上对作为义务的形式判断;实质的作为义务是价值论意义上对作为义务的实质判断。  相似文献   

3.
服从命令与依法行政冲突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从命令和依法行政是各国公务员必须履行的两项基本义务,但这两项义务之间潜在着尖锐的冲突,其焦点集中于公务员是否应执行违法命令的问题上。从理论层面上讲,公务员不应当执行违法的命令,因为法律的效力高于命令;但从实践层面上讲,公务员无法不执行违法的命令,因为法律并没有明确地赋予公务员享有审查命令合法性之权利。如果司法能够被授权审查政府人事行政行为,则有助于强调公务员履行依法行政之义务;否则,会导致强调公务员服从命令之义务。  相似文献   

4.
关于法的要素.西方法哲学界主要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是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认为法律就是“主权者的命令”;第二种是哈特的“法律规则说”,认为法律是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的结合;第三种是德沃金的“规则——原则——政策说”,认为法的要素不仅包括规则,还包括原则和政策;第四种是庞德的“律令——技术——理想说”,认为法律是由律令、技术和理想三个要素构成的,其中的“律令成分”又是由规则、原则、概念和标准组成的复杂体系。不同的学说理论代表了不同的学术立场。并具有不同的学术价值,其中蕴涵了许多值得我们重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有关泸州遗赠案的讨论中,存在着规则论与原则论的争论。规则论者试图排斥道德立场,而原则论者则认为应作价值考量,两者的争论表面上是法律与道德之争。但实质上,规则论排斥道德立场本身正体现了一种道德立场,因而规则论与原则论之争的实质是两种不同道德立场的争论。引人道德立场之后,司法裁判面临合法性的追问。但是,既有讨论对此皆未能给出有效的回答,因此,泸州遗赠案有待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6.
公民行政法上协助义务是指一般公民所承担的帮助或辅助行政机关行政任务完成或实现的一种义务。长期以来我国过于强调协助的义务性,而忽视所应该对应的权利,造成客观上公民不积极履行该协助义务。无论法律直接规定的协助义务,还是因行为造成协助义务,都必须以法律实定为前提,"见义勇为"只是一种道德提倡。公民履行行政法上协助义务应获得权利与奖励,公民违反行政法上协助义务的应承担继续履行、应受惩罚、承担赔偿等必要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7.
法律行为本体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行为本体论论纲姚建宗美国法学家、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弗里德曼指出:"我们一直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法律规则及其结构以制定和执行规则。但必须强调指出,法律系统并非仅指规则及其结构。毕竟规则是假定被遵守的,至少在很多时候是这样。在任何法律系统中,关...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西方法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论研究的成熟,逐渐形成了后果主义、义务论和美德伦理学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后果主义与义务论关于功利最大化的实现与绝对道德义务的履行和善的价值实现的评价标准以及选择权和道德约束的争辩推动着法理学实务探索的不断进步.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理论成果,可为构建德性理念下的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主义法理学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婚姻关系中忠实义务不是从来就有 ,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过程中产生 ,是人类理性的体现 ,诚实信用原则在婚姻关系中 (特别是夫妻关系 )中概括性的体现。忠实义务既是一个道德问题 ,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因为基于婚姻关系既是伦理的共同体 ,又是法律上的共同体这一双重属性所致。但是必须提出 ,忠实义务既不是“从一而终” ,也不是双方的“卖身契”。忠实义务是夫妻双方平等所负的义务、责任 ,违反忠实义务 ,就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西方的公民不服从理论以研究政治权威与政治义务服从之间的关系为对象,至今仍是西方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界关注的焦点和具有争议性的议题。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民不服从理论愈加关注。公民的道德权利是证明公民不服从正当性的核心依据,对公民不服从的道德权利证明在中西方语境下体现为不同的内在逻辑。德沃金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出发论证道德原则是法律的基础;罗尔斯从契约论角度主张公民不服从是公民提出申诉的一项道德权利;国内学者则偏重于从公民作为个体的道德感培养引申出公民的道德权利,并指出公民不服从理论可以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培育、法治理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契约论和命令说皆是经典的法律定义,但是无论是契约论还是命令说具有极大的片面性而导致对现实解释的无力。为消解追求定义带来的对契约论与命令说的此种非难,将其备受诘难的缺陷片面性转化为其优点,尝试引入理念类型这一自古以来一直备受诸多学者青睐而由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发扬光大的社会科学方法,通过对契约论和命令说片面性的论述得出其因脱离实际,作为定义确有不妥,但正由于其片面,可视其为理念类型。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中,梁启超的《新民说》和《德育鉴》是非常重要的文献。它们不仅热情洋溢地阐发了"新民德"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启蒙作用,而且也为后来人们的道德思考提供了一对新的能够被广泛使用的范畴,在中国伦理学从古代向现代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虽然,梁启超在伦理学学科学理的阐发方面还有所缺陷,但其在思想上结合"公德与私德"、"权利与义务"、"破坏与建设"的努力,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探讨如何合理地组织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法学与伦理学的嫁接将产生一门新的法学一法伦理学,我们说建立我国的法伦理学,并不是特意去标新立异,确实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是时代所迫切需要。时代的发展使得法律成为法律,而不是道德与政治的附庸,这是法伦理学诞生的前提条件;现代法制的发展使得法律与道德相脱节并且产生“道德滑坡”,这是法伦理学产生的必要条件;法律与道德的平衡发展,“德治”与“法治”的同时并举,是法伦理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时代机缘;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与相交,产生了法律与道德的“共同地带”并形成了“共振效应”,从此,法伦理学最终诞生。  相似文献   

14.
义务冲突理论在当前社会实务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如要发挥这一理论在实务中的作用,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刑法上义务冲突的成立条件、义务冲突的法律性质、义务冲突的解决规则以及义务冲突在实务中的表现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5.
社会稳定就是形成和维护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 ,各种社会活动有序进行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 ,各得其所 ,相安无事。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 ,就必须事先对各种社会关系作出安排 ,事先设定人们的权力义务 ,设计人们的行为规则并保证人们按规则行动。这正是法律的价值目标。原始社会的秩序是通过习惯、依靠道德和宗教自发形成的。国家出现以后 ,人们的利益多元化 ,因而只能依靠法律的作用自觉地创设并维护社会秩序。秩序意味着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势必会损害个人的一些利益。那么 ,这种个人利益损失限制在什么程度内才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制度,是封建集权政治体制下的法律宣教制度,是封建宗法家长制之下的法律宣教制度,是小农经济背景下的法律宣教制度。这一制度的最鲜明特色是:法律的宣教与德教不分,与家长制权威的宣示不分。法律宣教,被视为君父命令的传达,被视为家长向子孙进行训诫。宣教不在乎法律是非的认定、法定权益标准的普及,不在乎让法的科学规则成为社会生活的科学化指南,而在于让人民按照纲常塑造自己的道德,成为安分守己的良民。这种宣教活动,很少让我们感到有社会生活的科学规则、社会争讼的判断标准和解决办法的推广普及的属性,更多看到的是对人民道德训诫和日常行为威慑约束的属性。  相似文献   

17.
宪政契约理论解决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公开的或隐含的契约性命题,它内含了立约者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天赋人权是社会契约说构建国家义务的逻辑起点,义务论伦理、责任论伦理、契约论伦理是社会契约说构建国家义务的深层基础,自由、平等、正义是社会契约说构建国家义务的核心向度。当自由、平等、正义内化为人权的基本内核时,基于个人与国家在社会契约论中的逻辑关系,国家负有人权保障义务之结论便自然得以衍生。  相似文献   

18.
“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充分发挥德治与法治这两种调控手段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使之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必须努力做到道德法制化和法律道德化.一方面,要把道德义务按照立法程序转化为法律义务,赋予道德基本要求以国家的强制力;另一方面,法律要始终以道德信念、道德教化为基础,尽可能使道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道德义务能否成为不作为犯罪成立的根据,我国刑法学界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道德义务入法,有着深刻的法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根据。外国刑法也不乏关于道德义务的立法例,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相当普遍。其实,我国的宪法、刑法以及其他一些部门法,都有关于道德义务的相关规定。道德义务入法有着充分的根据和理由,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有成熟的立法技术,是否有完善的配套体制和充分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哲学史中,关于道德原则的阐释,主要有功利论和道义论两种,他们从道德地义务和目的出发,分别对道德原则作了相应的解说,成为近代社会最具代表性的道德原则学说。其中密尔的功利论和康德的道义论是典型。在他们的著作中,各有自己的理论贡献,也有自己的理论局限,正是这种理论的局限,使得他们相互借鉴,促进哲学向更完善的方向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