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型,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转型,向有利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转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与此相适应,我们要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富观。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深化,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需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3.
江淑丽 《工会论坛》2005,11(5):148-14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赋予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新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兴吾 《理论前沿》2006,(12):27-29
本文阐明了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完整表述”的内在结构,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三十二个字,是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现实对发展的最新科学解释,是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与人类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共产党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终极目标在现阶段中国的具体实践的指导理论,它的科学精神、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指引和促进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我国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它的本质"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发展形态上的根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是人的各方面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充满活力的社会,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三者内在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是根本一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发展协调推进、目标全面实现的过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增强统筹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 人民性、辩证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现阶段只有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 的全面进步,并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全面生产理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都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与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以发展为根本任务,以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主题,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发展,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人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重利轻义”和过分的“重义轻利”都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是“义利统一”的正确义利观,这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当代我国经济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坚持“义利统一”必须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人民利益的统一,必须坚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必须坚持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实践“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二者互为前提,具有良性的互动作用,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大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健康成长的发展空间;必须努力创造一个学习的社会;必须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我们党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发展涵,对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化和创新。这一发展观的核心是在断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中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的持续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不断入和研究可持续发展,唤醒人们的责任意识,是我们全面落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小平曾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否“落后就要挨打”。如今发展已是中国乃至全球的共识和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此时,我们面对的已经不是不要发展,而是怎样发展,要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实质就是当前人与自然关系及由此…  相似文献   

14.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全新的发展观 ,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 ,思想深刻。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协调发展、人的发展三个主要方面论述。只有认真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才能真正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问题 ,达到以人为目的真正发展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富民思想的新高度,是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的新体现,是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新境界。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实践,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关系当前,又关系长远。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各方因素,达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理念。落实这样的发展观,没有辩证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是不行的。一、要全面地看问题。以人为本,本是什么?本是人之所需,人的发展,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及其庞大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个必要条件决不是单一的,简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指明了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等。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尺度。构建自主联合劳动的新劳动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社区是社会“缩影”,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创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改革的深入,大量“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