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宏军 《长白学刊》2010,(2):129-132
"教育致贫"是指由于家庭成员(子女)接受教育而导致家庭经济贫困的社会现象,"教育致贫"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挑战。由于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不合理、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偏差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家庭面临"教育致贫"问题。为规避"教育致贫"现象的发生,应加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下移教育投入的重心,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切实增加弱势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改革和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弱势家庭的风险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发达国家为例,论证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和对弱势群体解困的作用。在工业化社会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财富的多寡主要取决于国民受教育状况和知识创新能力。提高弱势群体竞争能力的基本途径在于人力资本投资,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教育对弱势群体解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因教致贫”的社会后果及其规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教致贫"会带来阶层差异代际继承"、读书无用"示范效应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等社会后果。目前,由于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不合理、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偏差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原因,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家庭面临"因教致贫"问题。为规避"因教致贫"现象的发生,应加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切实增加弱势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改革和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弱势家庭的风险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社会弱势群体的显现并逐步扩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对象,其特殊性给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些特殊课题。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应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同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并结合其特殊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西华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关注教育事业、情系弱势群体、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圆梦行动”。近日,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举办2010年“圆梦行动”捐助仪式,37个非公有制企业现场捐资21万元,帮助43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09,(3):93-93
张健在《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弱势群体民生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权利贫困。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权利贫困的主要表现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立法不完善,其政治参与成本较高且条件比较苛刻。因此,解决弱势群体民生问题,就要加强有关政治参与立法,使弱势群体的政治权利得到保证;完善政治参与制度建设,为扩大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证;建立政府支持系统,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提供能力和素质基础;健全社会组织,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放管服”改革与环境规制俘获均关乎政府与市场的互动、监管与服务的平衡。在“放管服”改革中,政府通过推行互联网监管、开展信用监管与减少审批事项等措施分别使俘获前提弱化、俘获成本增加、俘获收益减少,对既有样态的环境规制俘获发挥了正向防范效能。然而,环境规制俘获在“放管服”改革下从既有样态向滋生样态的演化,业已显露出俘获类型由“俘获规则执行”转向“俘获规则制定”、俘获结构由“单层俘获”繁化出“分层俘获”等实践隐忧,亟需从“政策推进”向“法治引领”的范式转换、从“地方依赖”到“央地协同”的规范创制两方面着手,对“放管服”改革下滋生样态的环境规制俘获予以针对性防范,以期促进环境保护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都市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及其心理救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明 《新东方》2007,(1):10-13
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报告强调,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弱势群体”随之成为中国社会新的“关键词”。“社会弱势群体”在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如“社会脆弱群体”“贫困群体”等。它主要是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1]学者们力图通过对它的研究来减缩市场经济所带来  相似文献   

9.
在乌苏市有一个传递爱心,构建和谐乌苏的新平台——爱心超市,自启动了“爱心超市”以来,受到广大贫困家庭的欢迎并逐渐成为完善该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1,(4):93-93
费凡在《探索》2010年第6期撰文认为,随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社会转型,以及随之发生的政府职能转型,基层官员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不但没有消除,还有逐渐激化、扩大的可能,这是人民内部矛盾在当前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1.
王张华  朱柳 《电子政务》2023,(11):94-103
数字技术的非均衡化赋权带来了社会结构断裂和秩序失衡,引发了新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在数字化浪潮中,数字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被剥夺,遭遇建构性、工具性、积极与消极四种社会排斥,成为数字时代的“遗民”,加快“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已经极为迫切。当前,“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呈现“现实性与虚拟性交织”“强技术与弱应用共存”“价值性与工具性统一”等复合特征。由于数字工具属性与数字弱势群体价值冲突、资本俘获下群体排斥和数字资源偏好流动、“数字人权”体系和保护机制缺失以及“数字鸿沟”与数字“马太效应”的叠加等因素的影响,加剧了“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困境。为此,必须加强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有机统一有为政府、责任企业和包容社会,畅通数字弱势群体社会融入之路。  相似文献   

12.
钱智勇  丛旭文 《求索》2011,(8):62-64
在新古典经济学劳动力市场是单一、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教育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激进学派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假设条件下,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没有任何作用。本文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和激进学派的观点都过于片面,本文不承认劳动力市场是单一、完全竞争的假设,但认为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假设条件下,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志 《小康》2005,(5):36-36
1984年以来新中国民办教育走过了21年的风雨历程。这21年来民办教育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面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又该做些什么?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第一所民办高校的创始人傅正泰教授。小康:傅教授,早在80年代您就第一个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民办高校。那结合这么多年的风雨历程,您觉得民办教育如何应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呢?傅正泰:党的十六大报告,尤其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这一形势,民办教育应利用自己机制灵活的优势,灵活适应社会方方面面的需要,所以民办教育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这么多年的办学…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的受众理论是以受众为核心所建立的现代传播理论,公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过程,两者有着内在的相似性和可通约性。通过分析传播学受众与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内在联系,结合受众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公安工作实际,分别从转变教育视角、优化教育内容、发挥受众的主体地位、构建新的传播模式等方面为新时期公安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传播思路和理论支撑,以期提高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韩斌  王小平 《山西政报》2006,(13):43-44
多年来,有关见义勇为的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提倡和保障见义勇为的正义之举,保护见义勇为的英雄,去除和制裁见死不救的社会消极现象,法学界开始试图从法律上来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上公众对见义勇为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已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法规来对见义勇为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徐汇区教育党工委的党建成果《推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确保校长负责制运行》被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评为2010年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优胜奖。徐汇区教育系统的“党建样本”获得社会认可,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救助“支出型贫困”是可喜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前召开的2010年全国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传来消息,下半年,民政部将积极推进对“支出型贫困”群体的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8.
动员各级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和普法教育等法律服务活动,这是我党参与和促进依法治国的良好形式,协助各级党委政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社会服务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唐永红  刘坚 《两岸关系》2011,(3):47-48,4
各种经济指标与经济现象表明,2010年台湾经济明显强劲复苏。但与此同时,无论是民意调查结果还是与民众面对面的访谈结果,都显示多数台湾民众抱怨这是"无感复苏"。为什么多数台湾民众会没有感觉呢?  相似文献   

20.
庞跃华  曾令华 《求索》2010,(11):93-95
我国两型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两型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建立起两型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为此需要加强对企业非两型产业行为的表现、原因及规制的认识,以便更好的构建我国的两型产业体系,从而达到支持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