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湘潮》2017,(11)
正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毛泽东诗词研究,2017年7月26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与中共固原市委宣传部、中共固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宁夏固原联合举办了《清平乐·六盘山》词主题研讨座谈会。六盘山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中央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所作的一首词,也是毛泽东诗词  相似文献   

2.
李喆 《党史博览》2011,(10):52-53
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早已家喻户晓,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之一。几十年来,《清平乐-六盘山》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并把这首词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指挥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的。其实,《清平乐-六盘山》词的最初形式,并不是现在人们诵读的样式,而是以自由体歌谣——《长征谣》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3.
一座山,因为与中国革命的命运紧密相连而名著青史。一座山,因为伟人的一首激情豪迈的诗词而饮誉中外。六盘山,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在这座雄伟的山巅,伟人毛泽东深情吟诵千古绝唱——《清平乐?六盘山》。  相似文献   

4.
文化长廊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长途翻越六盘山,打开了通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最后通道。毛泽东登上六盘山,展望革命的未来前途,即兴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光辉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从而使六盘山扬名海内外。六盘山巍巍高耸,红军长征纪念亭屹立山巅。它成为永久性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5.
吴忠礼 《共产党人》2006,(17):47-48
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宁夏和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的光荣历史,1967年当地基层政府曾在固原县什字乡和尚铺村修建过一座红军长征纪念碑,没有碑文,正面为毛泽东给宁夏人民题赠的《清平乐·六盘山》。1985年,为了隆重纪念长征50周年,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六盘山顶  相似文献   

6.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前后,若翻看一些报刊,就会发现凡提到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诗词的纪念文章,几乎都说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即翻越六盘山的时间)写了《清平乐·六盘山》一词.事实上,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不是1935年10月在六盘山写的.  相似文献   

7.
正"万里长征,千折百回,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毛泽东曾这样谈起长征,但他却又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以一个诗人的眼界描绘了长征途中的高山峻岭、险滩激流,让这些山和水映衬了红军长征中那些崇高壮烈、动人心弦的战斗场面和情景,使血与火、灵与肉搏击的战略退却和远征增添了诗情画意。毛泽东在长征期间的诗词作品,大体有《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沁园春·雪》七首。这些诗词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变成真正的史诗,定格在国人心中。  相似文献   

8.
李安葆  程安辉 《湘潮》2005,(10):13-14
毛泽东常以诗词反映革命斗争实践,表达自己的情思。他的诗词,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尤其在长征时期写的诗词更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长征: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产期从毛泽东现已公开发表的67首诗词中,以红军长征时期的1935年和我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的1961年创作的诗词为最多,每年各写诗词达8首。若将长征前夕写的《清平乐·会昌》和长征后期写的《沁园春·雪》算在内,则长征时期写的诗词多达10首。那么,长征时期就成为毛泽东诗词创作最多的时期。为什么毛泽东在这两个历史时期创作的诗词特别多呢?这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密切相…  相似文献   

9.
李喆 《党史纵览》2011,(4):32-34
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早已家喻户晓,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之一。几十年来,《清平乐·六盘山》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并把这首词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这  相似文献   

10.
正山不在高,有诗则名。位于宁夏、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处的六盘山,海拔2900多米,因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名六盘山。虽然它海拔不高,但1935年10月,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抒发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豪情。从此,六盘山名扬天下,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我和爱人来到了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沿红军小道登上六盘山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一共创作8首诗词,其中《念奴娇·昆仑》和《七律·长征》两首诗词是在甘肃境内创作的. 一、除《七律·长征》外,《念奴娇·昆仑》也是在甘肃创作的 《七律·长征》一诗,因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句,其诞生地在甘肃境内已经没有多少争议了,争议的只是具体时间和地点.有学者认为,毛泽东从进入甘肃、到北上到达吴起镇只撰写了3首诗,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彭德怀》.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词曾传遍全中国,可谓如孺皆知。然而,当年发生在六盘山下的一桩鲜为人知的“红军命案”,却因久侦未破而被尘封在档案中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这成了毛泽东、周恩来和许多参加过长征的我军将士终生未解的“历史之谜”。毛泽东在当时,每当谈起六盘山,说起长征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6,(12):92-92
长征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各种文电、讲话平均每天有一篇以上。其中毛泽东写的或有他署名的最多,已经公开的有172篇,各种讲话、谈话有40次。长征途中他写有诗词八首,分别是《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一首、《七律·长征》一首、《念奴娇·昆仑》一首、《清平乐·六盘山》一首、《六言诗·给彭德怀》一首。  相似文献   

14.
陈二曦 《共产党人》2008,(19):13-17
宁夏是一片红色热土,作为陕甘宁边区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曾作出过重要贡献。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宁夏,在翻越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时,毛泽东同志留下了气势磅礴的传世佳作《清平乐·六盘山》。红一、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胜利会师将台堡和同心城。  相似文献   

15.
郝遥 《新湘评论》2005,(5):30-31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举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堪称一部不朽的史诗。在史诗般的长征路上和秦晋高原,作为统帅、战士、诗人的毛泽东,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戎马倥偬间,也不辍吟哦或默涌。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毛泽东写下了《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等8首与长征有关的诗词,从而形成了他一生中诗词创作的又一高峰。  相似文献   

16.
张嵩  唐丽 《共产党人》2005,(14):46-47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重温毛泽东同志词《清平乐·六盘山》,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六盘山区的宣传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思绪万千,感触很多。  相似文献   

17.
高云梧 《党史文汇》2006,(10):27-3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撤离,到次年同期到达陕北,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艰险、最壮烈、最灿烂的一页,政治家、诗人毛泽东亲临、亲见、亲历了这一切.人格的光辉,诗情的奔涌,他连连哼成《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和《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绘制成一组崇高壮美的艺术画卷.这些诗词,洋溢着巨大的魅力、感染力、震撼力,读后令人深省,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查阅毛泽东诗词历史资料的过程中,看到1941年上海出版的一份刊物上有毛泽东的词作《清平乐·六盘山》。这是迄今发现的该词最早的版本,十分珍贵。(一)1941年12月5日上海出版的文学刊物《奔流新集之二·横眉》第17页上刊载了毛泽东的词作《清平乐·六盘山》(见影印件)。编者为词作加的题目是“毛泽东先生词(长征时作)”。词的全文如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六盖山上烽火,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在毛泽东这首词的旁边,刊有陈毅的一首诗《东台会师口占》。…  相似文献   

19.
1957年《诗刊》第一期上,出人意外地登出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及《沁园春·雪》等18首旧体诗词,这引起了包括文坛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撤离,到次年同期到达陕北,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艰险、最壮烈、最灿烂的一页,政治家诗人毛泽东亲临、亲见、亲历这一切。人格的光辉,诗情的奔涌,他连连咏成《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和《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绘制成一组崇高壮美的艺术画卷。在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重读这些诗词,深受“诗美怡神”的感染。一派天地英雄气毛泽东是集领袖与诗人于一身的时代伟人。他的诗词,无不渗透着他领导中国人民为国家和民族求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