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错过     
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郁郁寡欢,说她错过自己当年当老师的机会.我问她,当时学校毕业后,为什么不去当老师呢?奶奶说:"因为我当时不知道自己适合当老师."我听了,不禁感慨系之.人生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老境时,发现自己错过了什么.  相似文献   

2.
青春的歌谣     
刚转学到市五中时,还没进教室,班主任就提醒我,不要和一个叫"挣钱"的同学接触.我有些纳闷,也有些不快,作为老师,不应该对一个学生抱有成见的.初来乍到,我不了解情况,尴尬地朝老师笑笑后,沉默了.  相似文献   

3.
题记:儿子的幼儿园里有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在幼儿园每月一次的新闻信息里,老师们加进了这么一小篇感人的文章,让家长们了解那些特殊的孩子们.我也是有幸去了"意大利"的人,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荷兰"的风景一定不比"意大利"逊色,我也祝愿天下所有不能去"意大利"的人们,好好欣赏"荷兰"那无与伦比的美丽!  相似文献   

4.
包利民 《新青年》2006,(7):31-32
一 小时候我家住在农村,那时整天和伙伴们在一起玩儿,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离开这个可爱的村子. 快要到上学的年龄时,我们一群孩子便都上了村里新开的幼儿班.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姓张,她每天都教我们识字或唱歌跳舞,表现出了非凡的耐心.她对我特别好,总是在别的小朋友面前表扬我,这让我对她有了强烈的好感.由于初次被约束,大家都有一种不自由的感觉,想玩的心总也收不回来.可是我却强迫自己不去想那些甸子上的鸟和河里的青蛙,因为张老师说我们应该开始学习知识了,张老师的话我每句都听.  相似文献   

5.
他叫王岩,是中学语文老师.我和他一同从师范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已经近10年了,到明年我差不多可以申报高级教师资格了,可是他还是中学二级教师,所以大家给他起了绰号叫"王二小".  相似文献   

6.
李志敏 《新青年》2006,(11):21-22
"黄昏恋"·<心相许> 东湖之畔一同游戏,田园内外结为知己. 珞珈山下有人远去,黄浦江上有人相忆! 还记得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曾布置过一篇练笔--<我的爱情故事>,说是要透视当代高中生情感心理,并直言不讳地表示,"还没有过初恋的同学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异性明星."晕!记得当时我亦在练笔本上毫不避讳地直言老师误导学生,并对自己的情感状况明确表态:"我情感的天空一如既往,仅容纳了亲情、友情、师生情.至于爱情,粉色的桃花尚在滋长,我不忍心将它早早掐断,否则那桃子会很苦涩!"语文老师用红笔在句子下方重重地勾上了波纹……  相似文献   

7.
李丽花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就不喜欢这个人.她身上米黄色的裙子看起来脏兮兮的.老师说她是外省移民过来的新同学,要我们多帮助她.没想到,老师居然把她安排成我的同桌.瞥一眼,我更是讨厌她,皮肤那么黑还没有光泽,枯黄的头发像干草.我估计她的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真倒霉!怎么会有这样的同桌.  相似文献   

8.
写作课     
当梁老师打电话来,请我为他的学生上几堂写作课时,我想都没想便拒绝了:"从没有当过老师,如果去,会误人子弟的." 但梁老师的提议却像是顽皮的小石子,在我原本平静如镜的心湖,荡起几圈涟漪,接连几天,我都沉浸在回味之中:写作课…… 四年大学念下来,别的课都能逃就逃,唯独对写作课情有独钟:不仅因为上这门课不用记笔记,不仅因为交一篇文章就可以完成考试,还因为:教写作的王教授在第一次上课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于中文系的学生而言,没有禁书!"  相似文献   

9.
"岁寒三友"松、竹、梅,恐怕喜欢的人居多。上小学时,有位男同学特别喜欢用碳素铅笔画竹子。有一次期中测验,他在老师发还的试卷背面画了一幅竹子。可他没想到这试卷还要收回去,于是被老师表扬几句又批评一番,大意是说画得不错,可惜画错了地方云云。老师展示给大家看的那幅画,等于给这位同学做了广告。他被班干部举荐  相似文献   

10.
肖峰 《新青年》2007,(10):42
肖老师:您好!前几天我和全家一起外出旅游,为一件小事我埋怨了父亲半天,弄得大家都很不开心。我感觉自己对熟悉的人尤其是家人特别苛刻,总不满意他们干的事,要去批评他们。其实我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想把事情搞得更好一点,但结果却是……旅游回来后,我要去上班了,因我和父母不在一地,所以爸爸妈妈要我带些好吃好玩的东西回去,但我拒绝了,而且拒绝  相似文献   

11.
"水煮"的快乐课堂 孙老师上课总爱来个方言、国语、洋文夹在一起的大杂烩.那天上课,他让同学上台演板,大家都举手争着上去.可孙老师用手指着坐在角落里沉默的张丽同学,对我们说:"我让she do."OH,my God!话音刚落,全班就哄堂大笑起来,这she do从他的嘴里一出来,我们就听成了"水煮"."水煮"可是同学们最爱的一种小吃啊!于是"水煮"就成了化学课的代称.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从烹饪学校毕业的前一天,老师问我们,想像一下一年后大家都会在什么地方?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想在知名的大酒店工作。我举起手来说:"我只想做世界上最好吃的意大利通心粉。"  相似文献   

13.
这几日和朋友们谈起梁音老师,大家都说,快90岁的老人了,走得真幸福,没有任何痛苦,没有遭罪,真是修来的福。有这样一种女人,说不上哪儿美,只觉得整个人都是阳光的,一种韵致浸透着活跃的生命,明朗、流畅,可亲可近。"梁老伴"俞湖老师给我的印象即是如此。在和梁音老师共同生活了12年的家中,俞湖热情地引领着我参观了梁老师的卧室、书房。难以想象这是一位盛名于世的艺术家的家,极普通的家具、床和电器,一如主人一般的  相似文献   

14.
爱到底     
安芷 《新青年》2011,(10):52-53
我看着林薇意气风发地朝我走来,“怎么样?考的如何?”林薇说完这句话,我除了一个白眼什么都不想回应,在心里默默地鄙视了好几遍还顺带扎了小人.“我不知道,如果改卷老师大发慈悲,我们也许就能上同一所大学了.”我还不停地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改卷老师都是善良的观世音菩萨.“你还真够义气啊,就为了我?”林薇挑了挑眉,尽管是女生,但很帅气.  相似文献   

15.
菊香入梦     
我是在病情确诊之后,才开始精神沮丧的. 那是在两年前,我们单位组织所有员工进行例行体检.去的路上,我和所有同事们一样喜笑颜开.我还打趣地说:张老大今天检查,医生肯定说他有一肚子蛔虫;"秦大侠"肯定到了"妻管炎晚期"……谁知,半天检查下来,同事们都没有事儿,而我却被通知留了下来.当时,我心里一惊,猜想自己肯定是得了癌症之类的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16.
按照我的理解,读书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与"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既相似又有差距.读的理念强调的是悟,学的理念当然是学了.活到七老八十岁,你还需要学什么?然而,就算你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时间了,怎样去做人,还是需要你去思考的.  相似文献   

17.
我的哥哥     
家玲 《新青年》2006,(4):12
我哥不是我的亲哥,我俩的父亲是战友.我哥姓张,我姓吴. 我们两家的灭顶之灾发生在我12岁、哥17岁那年.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下过一场雨.张伯一家来我家做客,我硬拉着哥去河里捉蟹.临近中午时,我和哥刚回到院子里,就见房屋顶部不断有响声,靠山的后墙还出现了几道不断扩大的裂缝.我俩忙向屋里大喊:"爹,娘,快出来啊,房屋要塌了!"话音未落,整个房屋"轰"地一声全塌了.出事后,张吴两家就剩我和哥了.  相似文献   

18.
马老师:您好!我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来打扰您,请您听听我的倾诉。我是一名初三的女孩,刚开学的时候认识了他。他是我们的任课教师,40多岁。身为班干部我经常出入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他也经常去那里。我们之间就逐渐地熟悉起来。我觉得他对我的学习很关心,和我在一起也很风趣。他还鼓励我有什么问题经常去问他。就这样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他有时还对我动手动脚的,我没太在意,因为我听说这位老师就是这样,他是把我们当成他的孩子了。后来我问他问题的次数逐渐的少了,因为他对我说过“我喜欢你”。那是在一次无意的谈话中他说出…  相似文献   

19.
粒米之爱     
记得是大学的一堂讨论课.课上,老师让我们讨论什么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友爱、亲情之爱,甚至是爱情,就在大家七嘴八舌的时候,突然从我的邻座站起来一位女同学,她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些事:  相似文献   

20.
小区门口有一家早餐店,那里的包子又香又软,十分爽口.每天早上,我总要到那里买两个菜包,一杯豆浆.然后边吃,边慢慢往家里走. 今年,我照例去那里买早餐,发现居然没有涨价,其他的好多地方都涨价了.然而第二天去买的时候,老板少找了我一元钱.我问老板:"是不是还得找我一元?"老板笑着:"今年涨价了,豆浆涨了五毛,包子也涨了两毛五."我心想,那他昨天不是少收钱了吗?于是,我对老板说了原委,并把一元钱补给了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