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春元 《党史博采》2007,(11):12-17
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小时候的生活同其他农民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这是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时写的诗句。故乡韶山,是他生命的起点,有他先辈的坟墓和传统,使他学到了至死仍保留着的方言和生活习惯:爱吃辣椒、红烧肉,爱用牙粉刷牙,爱穿长筒棉纱袜等等。这些生活习惯永远留在了他的身上,烙在了他的心里,无论他到哪里,甚至后来成为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巨人,都无法抹掉韶山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迹。  相似文献   

2.
博采之窗     
毛泽东是湖南湘潭韶山人,他的饮食习惯,一辈子都保持了一个农民的朴实和简单,很富有地方特色,基本上没有超出湘菜口味。现在韶山、长沙、上海、北京等地许多餐馆推出的“毛家菜”,有的菜的原料虽曾是毛泽东吃过的,但价格却很贵,菜名也神乎其神,这是对毛泽东简朴饮食的异化,我们必须恢复它的本来面目,看看毛泽东所吃过的菜和他的饮食习惯。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是在韶山、  相似文献   

3.
《湘潮》2017,(5)
<正>"总是流连忘返,总是梦绕魂牵,每来一回都是一回洗礼,每到一次都是一次震撼……"伴着《韶山,我永远的迷恋》的歌声,我又一次来到毛氏宗祠。这是韶山毛家的总祠堂,始建于1758年,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约660平方米。由于宗祠与铜像广场、纪念馆连在一起,凡来韶山的客人,大都到此探寻伟人毛泽东从偏僻小山村走出去"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秘密。我来过毛氏宗祠近百次,这次是应韶  相似文献   

4.
孙士云 《湘潮》2024,(2):21-22
<正>1925年2月6日,毛泽东携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回到故乡韶山。这一次,他在韶山住了200多天,是毛泽东1921年离开韶山后回故乡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毛泽东回韶山,本来是养病的,但没有闲着。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发动进步教师,利用原来的公立学校、族校、祠堂等,在韶山一带创办农民夜校,既教识字、珠算,又讲国内外大事,还讲三民主义,启发了农民的思想觉悟。从1925年3月起,毛泽东以毛福轩等为骨干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发展会员,不久,这一类秘密农协发展到20多个。在这个基础上,毛泽东亲自发展了韶山第一批中共党员。  相似文献   

5.
毛泽民,是毛泽东的胞弟,也是党的第一代金融活动家。1938年春,党中央指派他到新疆,开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3年秋,他倒在了军阀盛世才的屠刀下…… 走出韶山 在韶山冲度过少年时代步入青年时期的毛泽民,因父亲年迈体弱,大哥毛泽东和三弟毛泽覃读书离家,便挑起了耕田种地、当家理财的重担。虽克勤克俭,但生活也日益艰难。  相似文献   

6.
1984年8月,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毛泽覃同志纪念碑”,在瑞金烈士纪念馆落成。每当人们瞻仰毛泽覃的铜像时,不由得想起他与大哥毛泽东在这块红土地上生活、战斗的风雨岁月1932年10月上旬的一天傍晚,叶坪村西的谢长海家里,迎来了一男一女两位客人。那男的身材高大,脸盘方方,浓眉大眼,宽宽前额,浑身透着英武之气。他便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那女的即是毛泽覃的妻子、贺子珍的妹妹贺怡。1905年出生的毛泽覃比大哥毛泽东小12岁。几天前,毛泽覃接到中共苏区中央局的通知,要他移交公略中心县委书记的工作,立即赶赴瑞金就任苏区中央局的秘书长;同时…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致韶山亲友书信集》(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6年),收录了毛泽东在1915年至1958年期间写给韶山亲友的95封书信。这些书信中有47封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在《毛泽东致韶山亲友书信集》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他对亲友们浓浓的深情和关怀,也反映了他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密切联系,更彰显了毛泽东心怀故乡、情系人民的韶山情怀。  相似文献   

8.
黄邦在 《世纪桥》2009,(6):24-29
在毛泽东家乡的韶山纪念馆内存放着一部毛氏家谱,其中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的第三子毛泽覃名下记着一行:妻,贺怡,江西省永新县人,1911年12月生,1949年11月卒。贺怡是从井冈山里走出来的巾帼英雄。当她还是个初谙世事的15岁小姑娘时,就和姐姐贺子珍一道勇敢地投身于革命洪流。在革命斗争中,贺怡与毛泽覃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结成志同道合的夫妻,最终先后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挣脱家庭、家族、家乡的层层罗网的束缚,义无反顾地冲出韶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没有按照父亲的安排去发家致富,而是开创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非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弟弟、妹妹、妻儿都引上了这条革命道路,并为此有6位亲人血洒疆场,长眠天南海北。舍小家为大家毛泽东记事时,家里上有祖父和父母,下有弟弟毛泽民。祖父去世之后,添了小弟毛泽覃。后来又增加了弟嫂王淑兰、堂妹毛泽建。其时,可谓人丁兴旺,家业兴隆。但毛泽东父亲毛顺生去世后,家境每况愈下。父亲留下的包括13间半瓦房、20亩水田和经商铺面在内的家业,由毛泽民夫妇掌管。  相似文献   

10.
《湘潮》1986,(2)
毛楚雄是毛泽覃烈士的儿子,毛主席的亲侄儿。一九四五年八月,他同毛甫珠、毛世美一道从韶山出发,在湖南汨罗白鹤洞参加了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队,随  相似文献   

11.
余玮 《党史纵览》2013,(6):4-10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毛泽东秘回故乡韶山、毛泽东畅游长江……伟人一个个经典的瞬间、一段段珍贵的回忆都被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上,而这些照片连着同一个名字———著名新闻摄影家钱嗣杰。历史学家用自己的笔书写历史而钱嗣杰则是用相机真实地记录着历史。他家有一本特别的相册,里面装  相似文献   

12.
《湘潮》1986,(9)
上图为毛泽东同志一九五九年六月回韶山时借用的《袖珍诗韵》。他在《七律·到韶山》一诗中,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名句。他离开湖南后,经手借书的白九水(当时任省委办公厅行政处副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15,(6)
<正>韶山冲的木匠张有成,年纪比毛泽东略大。毛泽东在儿时常和他一起放牛、砍柴、玩耍,建立了深厚友谊。张有成住在韶山通往湘乡的山坳上。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期间,遭到国民党枪兵追捕,匆忙之际,他跑到张有成家躲了起来。枪兵寻到张有成家时,他不慌不忙,应付自如。他告诉枪兵,刚才看见一个穿蓝长衫、蓄西式头的人,从山埂上往湘乡那边跑了。枪兵问他:"你怎么不抓住他?"张有成说:"一个教书先生,我干嘛  相似文献   

14.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人们无论离家多远都想方设法回家团圆。和普通中国人一样,毛泽东也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但作为一名革命者,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的春节几乎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很少能与家人团聚。1929年:在战斗中度过春节  相似文献   

15.
《党建》2012,(8):31-31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一家有7人在红都瑞金工作。除毛泽东、贺子珍夫妇外,还有他的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及其妻子贺怡,岳父贺焕文,岳母杜秀。当时,一家人分散住在叶坪,平时很少聚在一起。一天,毛泽覃、贺怡夫妇来看望杜秀,恰好杜秀正和毛泽东在老乡谢来庆家门口坐着。谢来庆的老婆见他们来了,就端了几张木凳出来,毛泽东便让他们坐下。  相似文献   

16.
1925年2月初,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养病.在养病的六个月里,他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在韶山成立了“雪耻会”和中共韶山支部,开展平祟、阻禁斗争.韶山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地主豪绅的恐慌和仇视,湘潭西二区上七都都总、团防局长成胥生派人向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告密,要求派兵逮捕毛泽东.赵恒惕早就视毛泽东为眼中钉,连忙密令湘潭县团防局会同成胥生逮捕毛泽东.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很 喜欢诗词,其诗词作品气魄之大、意境之深、文字之美、语言之精确,颇令行家称道.但他自己却认为不尽然.1966年6月,他在“西方山洞”(即韶山滴水洞)居住时,韶山同志因当时未找到他1959年回韶山写的《七律·到韶山》手稿,请求他再书写一次,他拒绝了.说:“这首诗还写得不理想,不书写算了.”对其诗词作品的解释,他也不求一改.《七律·到韶山》中有“黑手高悬霸主鞭”一句,有人解释“黑手”指的是反动派,有人解释指农民.对此,我于1966年,趁郭沫若同志陪客来韶的机会,特请教过郭老.郭老说:“1961年出版毛主席诗词英文版时,我曾问过主席,‘黑手’到底指谁,主席回答‘黑手’指反动派.同时,我还问过主席,是否要同时出一本主席诗词和统一解释的  相似文献   

18.
1996年4月25日,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尤瓦纳偕一秘苏里范、专员安瓦尔·瓦哈布访问了韶山.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铜像和滴水洞.尤瓦纳大使来华两年多,到过中国22个县40多个城市,来韶山是第一次.大使对中国近现代史和毛泽东同志革命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很善交谈.他问到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和解放后几次回过韶山及毛泽东家属等情况,韶山陪同一一作了介绍.参观时大使看得很细,并在滴水洞签名留念.参观后大使说:“韶山很美丽,到处看到盖了许多新楼房,说明人民的生活富裕,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相比,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好一些.”  相似文献   

19.
“四人帮”得力干将张春桥曾经把持过中央的宣传工作,但他插手干预韶山毛泽东家乡的宣传一事,至今依然鲜为人知.1971年7月15日,张春桥陪同朝鲜党政代表团来到韶山.访问期间,张春桥避开朝鲜外宾,又单独参观了毛泽东陈列馆.韶山毛泽东陈列馆建立于1964年,到1971年已有17年历史了.“四人帮”上台后一直想控制这里的宣传,但苦于无奈.江青几次想亲自来韶山“指导”工作,但毛泽东坚决反对,江青便没有来  相似文献   

20.
1934年,肖根如出生于长沙县石门乡团田村张家湾(现属跳马镇团田村)。解放初,他当过工人,烧过红砖、修过洞庭湖(两次),曾获得过“劳动模范”称号。1954年他调入湖南省人民政府交际处,当过通信员,一年后提干,先任办事员,后任股长。1960年他调省委招待所(后改为省委接待处,任处长),管警卫、接待和1个独立营、3个连队(韶山滴水洞、大蚝铺停专列处、蓉园九所)。从1959年起,他即多次接待回湖南的毛泽东,直接为毛泽东服务,负责毛泽东的生活、警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