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晚明文人戏曲选本的编辑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光辉 《求索》2013,(3):138-140
晚明是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的成熟期。由于文人积极参与戏曲编选,晚明戏曲选本编辑理念趋于多元化。与民间选本相比,文人戏曲选本的编辑理念更为复杂。一般说来,文人编选戏曲选本,都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强化尊体意识;以便于案头阅读与清唱,有助于观摩戏曲表演,能指导时人戏曲创作为选曲主旨;增强主体性,凸显编者个人特色。晚明戏曲选本的编辑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出自《庄子》的鼓盆故事经过戏曲小说的演绎,变成了情节丰富、内涵复杂的试妻故事。演绎试妻故事的戏曲分为两种倾向,神仙度化倾向被文人借用,演绎出表达文人理想和情怀的剧作;世俗道德谴责倾向则存在于面向普通百姓的剧作中。从鼓盆到劈棺,这一流变过程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乔丽 《前沿》2008,(2):168-170
清代中晚期是传统戏曲发展繁荣的高峰期,追求声色娱乐的官宦士人乐于与戏曲艺人交往,但表现方式不同:豪门权贵一味压制玩弄伶人,中下层文人则追求暂时的愉悦和慰藉,这些都对戏曲艺人的生活及戏曲艺术的审美倾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鬼恋是鬼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母题,《搜神记》卷十六中集中记载了几个人鬼恋故事,故事里为爱情、为生存执著的鬼魅形象,超越了文人对鬼神惧怕和耻笑的态度,而投射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意识或幻想。体现出魏晋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下对生存的思索和个体意识的觉醒,其形象具有丰富的人生内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对梁红玉戏曲本事的改编,经历了从民间趣味与文人情怀创作、从娱乐教化到政治宣传近代转变、从近代政治思想改造到现代问题探索等三个阶段。而在现代剧场里,梁红玉本事创作有了新的发展,通过梁红玉这个媒介而非其戏曲本事来实践自己的纯粹戏剧理论,即以梁红玉为纽带,在舞台上设置多重戏剧元素,让观众自行判断、组合与理解,其重点不在讲述故事,而是为舞台上纯粹的艺术表演提供演出脉络,让艺术以艺术自身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这既是戏曲本事的舞台生命现象,也是戏曲自身多样性生态发展的生命体征,发掘和继承这些生命体征,将有利于保护戏曲生长的多元化生态环境,促进其持续性生态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地区苗族民间口头文学中流传着创生故事主要有"龙女报恩"、"羽衣仙女"和"青蛙丈夫"等类型,其中以"龙女"型数量最多。这些故事中的母题有限,但经过反复组合,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类创生故事类型。尤其是"难题考验"母题,从考验的内容到母题在故事中的结构,都与苗族的历史和婚恋习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中国戏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为:重视戏曲事业的改革发展,肯定和宣传中国民间戏曲的优势,对戏曲艺人在思想上教育改造、在生活上关心团结。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丰富的戏曲改革思想和实践,对于推进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瑞雪 《前沿》2012,(1):195-196
阿炳在他的二胡曲创作中,既继承了民间音乐的传统,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造,作品中表现的时代特色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倾向,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演奏风格。  相似文献   

9.
元明之际是文人雅集的高峰时期,且表现出不同于宋末元初的特点:文人雅集召集人以身份或资财获得参与者认同,而参与者的声望又延伸了文人雅集的影响;人数和规模较前都有所突破;在觥筹交错酬唱往来中,文人互相切磋文艺,互相影响,在题材、风格上极易形成趋同的创作倾向,从而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的文人群体;元末文人雅集带有鲜明的城市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0.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从"百戏之母"昆曲到贵为"国剧"的京剧,传统戏曲渡海而去,在宝岛生根抽枝,至今已逾70载。两岸戏曲交流有哪些故事,如何携手保护传统戏曲文化,并在当代探索全新美学?现刊发台湾昆剧团团长、台湾昆曲博物馆馆长洪惟助多年热心昆曲事业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骆朗 《江苏政协》2013,(11):52-53
<正>我国有三百多个戏曲门类,每个剧种都具有中国戏曲的共性,然因各个剧种的形成不同、活动地域不同,受不同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呈现出独具风味的表演特色。戏曲演员是戏剧艺术的直接体现者,以自己的实体作为舞台角色的载体,利用剧本和舞台提供的一切条件,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言谈和内心活动等在舞台上粉墨登场的展示,把故事发展、人物感情变化、以及内心世界传递给观众,演绎成为鲜活的舞台形象。戏曲艺术是以歌舞表演故事,不论什么剧种,所演哪些戏,什么风格、戏曲表演都要讲究基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20)
正9月27日,2016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在北京繁星戏剧村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暨艺术节启动仪式。本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将继续延承"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的品牌理念,通过展演题材各异、风格广泛的的优秀剧目方式,与本土众多艺术家和戏曲爱好者一同打造一场关于戏曲的艺术盛会。本届艺术节共有8个剧种,19个剧目,涵盖京  相似文献   

13.
只有通过加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把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戏曲艺术正确地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才能切实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河南民间戏曲艺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省民间戏曲文化的新目标与得力举措。  相似文献   

14.
包公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积淀了民间社会对法律的理解和情感。包公故事在近年来兴起的"戏说历史"的热潮中,被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再加工、再破坏。带有腻  相似文献   

15.
用典作为古代文人进行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法,可谓源远流长。建安之前,文人用典的审美化倾向己露端倪,但并不占主流。到了建安文人用典的审美特征才趋于鲜明。这不仅表现在他们赋予了典故内容以丰富的文学性上,而且还表现为用典的自然贴切、圆融浑成与含蓄委婉、意味无穷的艺术性上。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异域作品很多,它们作为不可或缺的艺术构件强化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实现了文人的自我解脱。异域作品的共同点在于抒发剧中主人公的苦闷与彷徨,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面。因此,中国古代戏曲通过异域作品这种艺术手段实现了艺术的现实批判。值得注意的是,解脱型魂梦戏往往用佛学禅宗思想去反对理学,虽有一定的民主性,但也有一定的消极成分,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谈张可久散曲的审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臣  赵平分 《前沿》2007,(7):226-228
张可久散曲一改元代前期"艳俗"、"豪放"的特点,呈现出"清丽雅正"、"蕴藉含蓄"的美学风格,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儒雅特征,是元代散曲"雅化"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
"二妃"作为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意象,其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二妃故事在形成初期,道德因素远远大于文学因素。在《湘君》、《湘夫人》中,二妃文学形象开始形成,也奠定了意象的悲剧基调。但在屈原之后,李唐之前,二妃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到了唐代,随着民族政策的改变,大量贬谪文人进入湖湘地区,他们饱受艰辛,内心痛苦,这一切与二妃悲剧意蕴相契合,文人于是有意识地利用二妃意象表达自己情感。另外,由于本土文人大量出现,二妃意象也开始发生新变。  相似文献   

19.
笔名趣谈     
人们一般认为笔名兴起于明清时期,是话本小说流行以后出现的。当时作者所写的东两多属乡里民间流传的故事、村言,被“正统”文人士大夫认为登不得大雅之堂,为了避嫌,便取一个新名字来发表白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目前明清男风研究以文人阶层的男风为主要对象,但较少关注文人在下层男风叙述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作者不仅故意将男风叙述附加在僧人身上,并且利用僧人男风叙述来划清身份界限、证明文人权力。一方面,不同于文人男风描写中的浪漫感情和高雅趣味,文人将僧人男风刻画为满足僧人性欲、破坏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对僧人男风叙述进行了粗俗化和色情化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文人与僧人围绕男色展开竞争的故事中,文人通过剥夺僧人对于男色的占有权,确认了文人阶层的狎童特权。因此,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的僧人男风叙述,并非对于当时寺院男风流行情况的真实反映,而是经过文人过滤和加工的产物,展现了文人权力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