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日本的证券交易制度二战结束后,1947年日本政府在解散旧财阀的同时,推行“证券民主化”,即将旧财阀系的股份向个人出售,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股票市场.1948年进一步制定了《证券交易法》.“证券民主化”从总体上对证券市场的运作作了规定,对形成一个有秩序且便于管理的市场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 从1992年年初开始,日本政界接连报出冷门。1月份,时任自民党宫泽派事务总长的阿部文男众议员,因在担任海部内阁国务大臣及北海道开发厅长官时,曾接受共和钢骨加工厂商贿赂而被捕。接着2月份,又爆发“东京佐川急便公司非法政治献金案”。该案直接涉嫌当今重要的日本政治家20多人。其中,当时日本头号政治大亨、自民党时任副总裁、竹下派会长金丸信涉嫌接受5亿日元的非法政治献金。这是继洛克希得公司行贿案、利库路特股票丑闻案、“野村、日奥”证券丑闻案之后,在日本发生的又一桩重大的“金权”政治丑闻。  相似文献   

3.
作为日本证券业领袖的野村证券,在八十年代的股市泡沫破灭后,特别是在1991年和1997年证券丑闻的打击下,已经显示出日薄西山的征兆。不过,在我们对这个成立于1925年的证券帝国的兴衰史进行清理的时候,发现其在经营管理上确实有独到之处,只不过在八十年代“日本成功经济探寻热”的时候,由于当时我国尚无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市场和证券产业而被忽略了。在我国证券市场和券商面临大发展的今天,总结日本证券公司发展的经验和教育对我们无疑是迫切和有益的。本文仅就野村证券的职员培训制度作一介绍和分析。一、野村证券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上,对过于强盛的日本经济的批判仍旧十分强烈.近来欧美的批判,正逐步升级为“抨击日本”的势头.今年6月,我在欧洲各国旅行时,正值日本证券丑闻公开化.往常,在欧洲各国报刊上有关日本的报道甚少,然而,唯有此事件在各国报刊上都占用了很大的版面加以报道.这反映了欧洲各国与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之间存在着很深的利害关系.而且,报道采用的方式也呈现出我国的风格.饶有幸味.  相似文献   

5.
在证券行业蔓延的利用未公开信息获取暴利等腐败现象,被认为是韩国社会腐败的重要的新型犯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随着银行职员侵吞顾客资金、诈骗等腐败行为的增加,整顿金融行业的腐败已迫在眉睫。据韩国政府国务调整室所属的反腐败委员会最近发表的《金融行业反腐败措施报告书》显示,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之间、证券公司和一般企业之间、监督机关和证券公司之间互相提供未公开信息和股票、互相收受钱财等行为几乎成了一种惯例。汉城大学教授金建植认为:“腐败是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身份制度,贵族制度也随之消失。但封建时代的许多旧俗仍然不可避免地残存下来,并在现代日本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其中,“世袭议员”现象就是最为典型的政治文化遗产,折射出日本政治中某些传统的潜规则。日本政坛长期以来存在的“家族世袭”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对过去几十年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世袭”现象也使日本政坛的关系过于复杂化,权钱交易丑闻时有发生,增加了政治和经济改革的难度。日本大选使得民主党和自民党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世袭议员”制度的政治传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然而日本民族文化深远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关注2009年日本大选背景下日本有关“世袭议员”现象的争论,从制度成因变化的角度分析日本政治的传统与变革之争,并尝试对“世袭议员”现象的前景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7.
从1986年底以来将近8年时间里,日本经济先是经过4年多的“平成景气”,接着转入“平成萧条”,至今尚未从萧条中走出来.这次从景气到萧条的交替过程,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罕见的大起大落,它既有经济循环的原因,也有泡沫经济膨胀与崩溃等循环以外的原因,面对这种情况,日本国内外的学者正在反思日本的经济系统出了什么毛病,而为了进行这种反思,有必要再一次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作一番回顾.  相似文献   

8.
蔺捷 《德国研究》2013,(1):40-49,125
欧盟证券市场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是证券法律规范不断完善、证券投资者受到更优保护的历程。欧盟证券交易领域的核心指令——《金融工具市场指令》(MiFID),较之其他涵盖利益冲突规范的指令(包括前身《投资服务指令》),其利益冲突规范协调程度最高、防范管理要求更加具体。这些规范不仅协调了欧盟成员国证券监管的不同做法,促成了欧盟证券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加深,而且在更加全面、更加协调的基础上保障了证券投资者的利益。此外,这些规范对于完善我国利益冲突防范和管理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专修学校是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训练的专门机构.它是于1976年在“各种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和发展起来的.专修学校创立至今,虽然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其学校数却已由初创时的800多所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所,在校生由13万多人发展到70多万人.专修学校创立以来,为日本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具有“即战力”的专门技术人才,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在教育体制尤其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介绍日本的专修学校制度,对改革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无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业一直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金融机构不良债权数额巨大,破产风潮此起彼伏,经营丑闻屡屡曝光,国际地位江河日下,这既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各种矛盾充分暴露的结果,也是其金融体制僵化落后,不能适应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必然反映。如何迅速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沼,重塑日本金融业的辉煌,已经成为摆在日本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关系到日本经济今后的发展,也必将对亚太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桥本政府上台后,面对极其严峻的经济形势,认识到只有进行全面的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1997年初在国会的施政演说中,桥本首相提出了金融、财政、经济结构、社会保障、行政和教育六项改革措施,引起国际经济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日本的金融体制改革工作已经正式启动,由于这次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较之被称为“大爆炸”的英国1986年金融改革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被人们称为日本的“金融大爆炸”。  相似文献   

11.
“环太平洋联合设想”是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大平正芳竞选日本自民党总裁时首次正式提出来的。在他上台之后,把它作为日本的外交方针加以推行。一九八○年七月,铃木善幸继任首相后,表示赞同大平的“设想”,并继续予以推行。一九八二年六月十六日,铃木在美国檀香山“东西方中心”发表演说时,倡议“太平洋团结设想”。日本报界认为,这是大平“设想”的延续。这说明,日本政府虽有更迭,但不会影响“环太平洋联合设想”作为日本既定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正如东京大学教授佐藤说的:“日本面向太平洋这一点,不论是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证券税制,是日本整体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完善的证券税制的实施,既达至获取财政收入,也达至对证券市场不同时期的发展进行管理、监督、调控的目的。日本证券税制,比较系统、规范和具有弹性,它具体由三大部分构成,现评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当前日本传统舆论左右平衡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出现了一种右倾偏向“公共化”的趋势,即“右倾”从一种“竞争性力量”,逐渐上升为公共舆论的“前提”与“规则”层面,构成了某种影响舆论走向的内在价值引导。在涉及对外关系的舆论议题中,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以东海问题上的日本舆论为观察对象,可分析这一右倾偏向“公共化”的图景。它包括了三个要素:政府积极地设置媒体议程,通过安排逐步把“安全威胁”塑造为日本公共舆论中“不言自明”的前提;右倾力量在舆论框架的建构中淡化自身的偏向性,转而强调普遍性,成功地支配公共舆论;互联网、大众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主流媒体支配的公共舆论空间的转型,而右倾力量提早布局,在舆论空间转型的过程中掌握了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14.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1996年7月19日向文部大臣提交了一份咨询报告,指出要把“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日本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1999年。我国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两国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分别提出了各自国家未来教育的改革目标,日本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力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题,我国则将推行素质教育列为教育的发展方向。“生存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内涵是否一致?日本提出这种改革目标的国内外背景是怎样的呢?我们能否从日本培养“生存能力”的改革措施中获得一些启发呢?针对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是1955年9月10日正式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入关”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本文仅就日本人关前后产业政策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初步的分析。为便于看清日本政府在“入关”前后产业政策的变化趋势,我们仅对日本入关前后各10年的时期进行研究。一、“入关”前的产业政策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曾经指出:产业政策是政府为改变产业间的资源分配和各种产业中私营企业的某种经营活动而采取的政策。换句话说。它是促进某种产业的生产、投资、研究开发、现代化和产业改组而抑制其它产业的同类活动的政策。①“入关”前…  相似文献   

16.
作者研究了帕特里克·莫迪阿诺(1945—)的头六部小说。在这些小说中,“人的自我”这一主题萦绕着作家的脑际,他从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社会地位问题入手探讨人的自我,暗含地触及到六八年五月风暴后一代青年入的自我问题。“在我们这一怪诞的时代”,战争威胁和警察的淫威形成一股熵的力量,它把人的自我撕成碎片,使人失去尊严。失去身份的人一无所有,“无”是小说主题网中的一个常量,“无”只有和“有”相对立才有其意义,“无”和“有”是一对二律背反的矛盾,这种二元性现象散发在整个小说世界中,具体表现为自我的进退两难,主题的两重对立,空间地形的两分对立,和时间的往复运动。因此,二元性乃是小说结构的组织原则。失去自我的人都是些无国藉者,落魄者和生活在社会边缘者。他们四处漂泊,寻找自己的祖国,父亲和逝去的往昔,企图重组他们的自我,但“竹蓝舀水一场空”,等待他们的是种种失败和失望。在莫迪阿诺看来,只有通过写作,才能重建一个人的一生,使他的往昔经历失而复得。  相似文献   

17.
任蕙兰 《新民周刊》2012,(49):50-51
在极端情况下,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可能不得不全盘退市。随着中国在北美上市的几十家企业爆出会计丑闻,整个审计行业卷入诉讼风波。12月上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简称SEC)对中国包括"四大"在内的五家会计师事务所发起行政诉讼,原因是它们未能提交与其审计的中国公司相关的工作文件,协助其调查。  相似文献   

18.
从日本人“伙伴”意识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政治中的“派阀”、“世袭”和“学阀”现象,认为这三种现象都是日本的集团主义,特别是封建的宗派主义的表现。“派阀”是日本各个政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着重以自民党内的“派阀”为例,分析了它的现状和特点,也兼顾了民主党的派性并进行了分析;“世袭”也是日本政界普遍存在的“伙伴”意识的一种特殊反映,着重对其在选举中的作用和日本政界“世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以出身大学相同而结成的“学阀”现象进行了分析。无论是政党政治中的“派阀”现象,各政党内存在的“世袭”现象,还是日本社会广泛存在的“学阀”现象,都是日本文化中“伙伴”意识的反映。它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在政治活动中以宗派主义的形式出现,却使小集团的利益高于政策的制定,甚至由此忽视了政治理念的实践。特别是它经常无视民意的结果,还反映了日本式民主主义的封建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山鹿素行在日本思想史中上承朱子学,下启古学,却仍然是一个“非主流”的思想家,这与他思想的复杂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体而言,山鹿素行的思想主要由武士道论、圣学、日本中朝主义构成。虽然构成山鹿素行思想的各个部分都呈现出不同的问题边界,但是在他思想结构的内里显示出了对日本主体的重构意识。它具体表现为“本邦”的主体性需要“中华”予以补充,而脱离了“中华”的影响才能获得“本邦”主体独立的临界状态,这是儒学日本化日臻成熟的体现。与此同时,山鹿素行试图以“神代”论证“皇统”正当性的思想转向与日本国学思想如出一辙,是对建构日本主体性的方法论尝试。  相似文献   

20.
日本企业集团21世纪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沫经济的破灭 ,金融危机的冲击 ,使曾因支撑了战后日本经济高增长的日本六大企业集团 ,目前正陷入艰难的摆脱“险境”和处于全面深刻的改革中。本文拟对日本企业集团 2 1世纪走向做一粗浅分析。一、日本企业集团会解体吗 ?在泡沫经济破灭后 ,日本企业集团① 处于激荡的变动中 ,在这些变化当中 ,尤其在“相互持股”持续下降过程中 ,日本出现“相互持股解体论”“大企业解体化”等否定企业集团的论调 ,如奥村宏指出 :目前这种“相互持股”的下降说明“法人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② 在与笔者多次交谈中 ,奥村宏均坚持其这一观点 ,他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