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现代化进程的横向扩展及多元文化的交锋使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期新语境下通过变更形式重新泛起,它假借"学术争论"的外衣隐蔽其明确的政治诉求,逐渐渗透并消解主流价值观,同化并吞噬民族历史和精神信仰。青年大学生由于年龄阶段认知层面的不成熟及追求标新立异的猎奇心理,加之借助新媒体手段对历史知识的"碎片化"获取,使其成为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低免疫群体"。意识形态无小事,必须以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整合参差不齐的多元化观念,培养青年大学生聚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大共识。  相似文献   

2.
碎片化场景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提供了新渠道,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都呈现出新特征.传播主体分散在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专业学者和业余人士同时在场.传播内容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只言片语,碎片信息和闲言碎语相互交织.传播受众活跃在现实社会的不同领域,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遥相呼应.传播媒介弥漫于网络空间的多元场景,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密切协同.传播效果呈现为取悦受众的娱乐心态,文艺作品和娱乐活动纷呈上演.借助碎片化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干扰了社会思潮治理、影响了价值观的树立、歪曲了党和国家历史.对此,要以清朗网络空间增强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力,以网络叙事风格增添党和国家历史感染力,以网络新兴媒体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具体表现。虚无主义之所以会选择虚无历史主要是由历史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历史虚无主义通常以后现代历史学为基础,采用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解构历史事实、诠释历史意义。当前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其基本主张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目的就是通过扰乱青少年业已形成的历史观,最终扰乱其政治信仰。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少年政治信仰的冲击,既要从宏观视野着眼,又要从微观角度着力,二者要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准确地把握青少年政治信仰认同这一规律,合理地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才能使青少年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4.
短视频时代,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改头换面,亟需主动应变。短视频时代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元社会思潮翻涌流行、网民非理性社会心理推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呈现出以推荐型算法进行虚无历史诱导、以碎片化话语解构宏大历史叙事、以娱乐化影像戏谑厚重历史事实、以潜隐性议题发酵虚无历史舆论等新形态。在短视频时代,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空间话语权、依法加强网络治理、平衡算法推荐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提高网民辨识能力、筑牢精神堤坝是治理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媒时代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与新兴的网络媒介传播形式,表现出庸俗化解构历史、娱乐化包装历史、表象化重构历史的形态,呈现出更加隐匿化和生活化的软性传播特点。然而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减弱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歪曲、对历史自信的消解、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危害。因此,智媒时代仍需从网络受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网络监管三个方面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辨析与应对。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流派,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党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有转型期社会思潮的波动和西方思潮的侵蚀,更主要的是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党内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政治纪律松弛。在对历史虚无主义保持足够的警惕的前提之下,应当坚持"双百"方针,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并且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它歪曲历史,颠倒是非,企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它丑化历史,夸大其词,响应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企图;它诋毁历史,否定革命,妄图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在尊重历史客观性、把握历史规律性、还原历史整体性的基础上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坚持唯心史观,妄图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颠覆历史认识,搞乱理想信念,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目的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及逐步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成为对历史虚无主义有力批判的武器。  相似文献   

9.
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基础所在。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以后现代手法解构正统历史记忆,以"蒙太奇"手法捏造虚假历史记忆,以"欲望"叙事策略弱化历史记忆,扰乱人心、动摇民族精神,其终极目的是要通过否定过去来否定现在,以否认党史国史来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时代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及时掌握其新型叙事手法及其特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纠正其历史叙事的相对主义;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以媒介记忆唤醒和保持历史记忆的生命力,不给历史虚无主义以任何可乘之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观层面的拨乱乱反正,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沉疴痼疾。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境遇,也给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行动逻辑。借助大数据、智媒载体、算法算力等技术手段,历史虚无主义在出场方式、影响受众、手段策略等方面呈现出更加软性和潜隐化的特征。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更为强烈,“社会危害性”更加凸显,其隐蔽式歪曲着历史认知,扰乱网络生态秩序;沉浸式消解着国家认同,撕裂价值共识;颠覆式弱化着政治信仰,制造“西化”陷阱。为此,通过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匡正大众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自信、健全法规制度约束监管机制、抵御智能算法漏洞、完善智能治理等实践举措,以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侵扰。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既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又有着自身运动的主客观条件。因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绝不能仅聚焦于一般意义上所界划的政治观型维度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视域,也必须关切以日常生活观型、文化观型等样态呈现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后者恰恰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滋生、扩散并危害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故在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深刻批判之后,深刻透视历史虚无主义现象生成布展的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情境的基础,探析遏制或削弱其存在的各种土壤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方式的爆炸式、无序化发展给青年思想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80、9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苏东巨变”潜入我国,它主要以青年、知识分子等群体为传播对象,有着深刻而明确的政治目的.在网络时代,它借助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借尸还魂”,一些“新历史故事”披着“理性思考”、“重写历史”外衣,在网络空间大肆流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以否定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意义为论调,大肆宣扬民族失败、革命失败的言论,主要目的是动摇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以民族虚无主义弱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我们必须在网络内外都建立起牢固的思想工作阵地,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错误思潮给予坚决的回击,从源头上抑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对青年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意图的社会思潮。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次沉渣泛起,国内学术界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2016-202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统计分析近五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视域主要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特征及具体表现、影响及对策、习近平论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和“四个自信”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干部的危害是深层次的、系统性的,不仅仅停留在干部的史观问题上,更深层次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会影响民族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政治站位。由此,在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地区构成严重威胁的复杂情况下,突出少数民族干部的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提升民族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文化自觉,强化民族干部"四个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5.
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现象;从历史上看,它跟德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于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将虚无主义特别看作是一种德国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施特劳斯在美国以"德意志虚无主义"为题做了一场公开演讲。本文试图顺着施特劳斯的论述对德国虚无主义作一些概括性的思考,尤其关注德国传统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反应。希望由此为进一步理解当代虚无主义和现代性问题提供一个视角,同时也奢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对施特劳斯本人哲学和政治立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政治系统内的团体成员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借助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以达到影响和监督政治决策等目的而实施的政治活动。网络政治参与为公民实现政治参与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手段,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又给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丑化中国共产党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政治立场的混乱、对社会制度的质疑和降低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期待。因此,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消除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是否定国家、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历史的错误思潮;其用意是险恶的,目标是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严肃、特殊、政策性很强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19.
从虚无主义到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知、情、意等三个方面的认知产生路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历史选择论"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以及片面、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历史研究和评价方法,构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结构的秘密"。我国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具有现代性全球性扩张蔓延、社会矛盾积累滋生负面情绪、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等三个方面的现实根源,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下最值得关注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体现为文化思潮与政治思潮的杂糅,把握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必须明确其政治指向,并抓住其与资本逻辑兴起之间的关联。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超越必须仰赖于历史唯物主义,这样既能够遏制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负面效果,又能体现出中国文化、价值与道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