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就前段时间出现的网络舆情,一位媒体人对其中的舆情做了分析。据他观察,似乎每一个公共事件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媒体报道,大众讨论,进而引发"网络热议",接着是所谓的精英学者以"理性者"姿态出来斥责这些"网络热议"是暴力。他说:"如今的精英舆论场和大众舆论场,异常撕裂对峙,原因就在于精英知识分子的话语世界,与大众百姓的个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网络新媒体成为舆论主渠道,迫切需要在网络舆情研判与突发事件应急舆论引导之间建立无缝隙的、灵敏的、高效的切换机制与对接机制.建立健全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突发事件应急舆论引导体系至关重要.必须在主导、引导、疏导网络舆情方面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确保信息公开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发挥微博的应急舆论引导功能,加强互联网管控,掌握应急舆论引导技巧.  相似文献   

3.
在E时代,网络舆论作为现实社会舆情在虚拟社会的投映,往往是民意的一种集中表达,在与各级政府的多维互动中,需要各级政府做出积极回应并进行理性引导和处置,这既是在检验政府的行政能力,更是考量E时代政府的公信力伦理建设。在应对网络舆论的实践中,政府面临着"信息场和舆论场"错综复杂、价值冲突、制度悖论、技术难题等挑战,政府应该根据网络舆论在发酵、扩散、爆发和平息阶段的特点,立足于现代政治伦理维度,建立快速的反应和回应机制,真诚负责地构建官民互动平台,实现制度"硬控制"和价值关怀"软引导"的协同并进,从而守护自身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7,(6)
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是信息社会的时代产物,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已然成为时代潮流,彰显了新时代社会大众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多元文化背景下,公共危机网络舆情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也走向多元化,这给政府执政公信力提出前所未有的冲击,也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公共危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具有非常丰富的政治伦理意蕴。强化危机意识和明确责任意识是政府在新时期重构执政公信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罗俊丽 《探索》2016,(4):99-103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多种新媒介形式层出不穷。新媒体在对党的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探索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网络舆情处置都具有重要意义。党要充分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功能,发挥网络公共领域引发舆论、聚合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通过梳理当前党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思想理念、规律特点、平台差异、引导路径、引导模型和引导方法这几个方面形成当前党的网络舆论引导的具体对策,提出网络舆论引导的"六度"指标,从而不断增进群众对党的正面认知,赢得群众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印江自治县互联网信息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构建"网络印江"为目标,突出网络宣传、舆论引导、平台建设三项重点,创新思路推动网络媒体的建设和发展,采取新举措规范网络管理,为建设美好幸福新印江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一、基本情况在网络舆情引导上。通过强化舆论监督,提升媒体影响力,在网站、微信开设曝光台,注重舆情监测,把舆情监管工作列入县委对各乡镇、各部门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内容,成立了县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重大舆情联络  相似文献   

7.
正主次:事件与舆情当前,尽管网络舆论生态的概念并不统一,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界定、怎么界定,分析和探讨网络舆论生态都必须关注对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变化构成影响的各种因素。在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首先需要明晰的是事件与舆情的关系。影响一个事件网络舆情走向的首要因素就是事件本身。事件本身的性质、所造成的影响、所涉及的利益群体等因素,都决定着舆情的可能演变。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民粹化倾向并不完全等于网络民粹主义,它是网络舆论生态失衡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非理性的网络舆论表达和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公共理性表达是对表达形式的理性强调,是一种理性平和的表达心态。底层社会撕裂的秩序冲突、网络舆论空间的权利落差、网络舆论表达的错异思维及网络虚假意识形态的恶性膨胀,四者合谋促成了网络舆论民粹化倾向。网络舆论民粹化倾向吁求基于批判思维、宽容意识、社会责任和走向合作的公共理性表达。培养公众参与网络舆论表达的实践智慧,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网络舆论回应力,激发网络社会组织的集体行动力和凝聚第三方"缓冲地带"的调节力,是网络舆论公共理性表达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9.
<正>为提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能力,近期贵州省黔西县组成了调研小组,深入一线,对近年来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工作进行了调查、梳理、分析、总结和研究。一、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舆情处置面临的形势(一)面临网络化互联网崛起后,舆情多产生于网络,而各种网站成千上万,就连传统纸质媒体也都有自己的电子版和网站,以网络方式快速呈现给观众。网络的普及使得舆情一旦发生,传播很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当前网络新媒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新形势,做好新时代视阈下网络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工作,是当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从舆情信息汇集渠道、舆情分析研判、应急处置机制、健全舆情管理体系、舆论引导等方面探讨了网络舆情管理的方法,提出了网络舆情管理具有服务、教育引导、维护稳定及参谋助手等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森红  张雯 《理论研究》2012,(2):42-43,53
网络舆情是民众在互联网这方公共领域发表的意见、观点、言论、情绪、态度的总和。审视近年来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可以发现,公共领域在推进民主法治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权力机关应处不当、公共理性欠缺、网络舆论公信力堪忧是阻碍公共领域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西方政党政治出现意识形态中间化、权力结构横向化、党员归属平淡化、政党政治媒体化等新特征。为此,西方各国政党根据各自的现实需要做出了适应性变革,以提升各自政党的社会影响力,主要举措包括:满足竞选需要,主动接近网络媒体;推进电子政务,方便政党与民众交流;实时跟踪舆情动态,把握舆论导向;搭建网络平台,发挥媒体监督。在"欲影响社会,必先影响媒体"的今天,我们党必须树立媒体执政的理念,增强利用网络服务群众的意识,提高党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加强党对网络的监督与管理,进而提升党对社会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相似文献   

13.
新常态下提高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引导网络舆论走向,优化社会治理环境,是政府面临的新挑战。文章阐述网络舆情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巨大挑战,分析了社会治理视阈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的价值,指出社会治理视阈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的路径,并结合社会治理工作实践进一步探讨网络舆情引导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对于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引控对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有着战略性的意义。考虑到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变迁,我们原来的控制型社会治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治理的发展需要,为了充分实现对网络利益表达的有效治理和整合,我们的网络舆情治理要在理念上与时俱进。我们认为,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治控应从以下建立基于政务协同系统的网络舆情联动机制、打造高效的网络舆情防范体系、形成针对突发网络舆情的危机处理机制、确立网络舆情公共危机事件善后制度等几个层面着手,使网络舆情的发展和最终效果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新途径,网络舆情的多元和复杂引起了各级监管部门和广大普通民众的高度重视,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关系到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公民权利的有效维护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科学监控,可以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舆情,真正使互联网成为公民理性诉求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对舆情、民意和舆论三概念异同的初步辨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文章比较了舆情、民意和舆论三个概念之间的异同及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简要分析了舆情的狭义定义。认为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这个定义突出了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反映民众对国家管理者行为的评价、认同和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它的公共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治理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不断地改进.网络舆情是公共环境变化的产物,它对社会治理具有正反两个维度的影响作用.社会治理在应对和运用网络舆情时,还存在着思想意识、体制机制、宣传引导、队伍力量、工作方法、公务行为、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解释结构模型的定量分析,发现这些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强化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日趋活跃的网络舆情对于我国舆论宣传和社会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考验着政府的行政能力。做好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已成为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我们必须正视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实事求是地分析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做好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也指明了新时期社会风险所涉及的重点内容。网络社会所形成的复杂舆论信息环境已成为社会风险衍生的主要动因,社会潜在风险极易外化为网络热点舆情事件,亟待对其进行规范性定义,并基于网络舆情事件与传统突发事件的差异化研究,对其形成过程及其风险演化特征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罗旭 《探索》2012,(4):188-192
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舆论领袖是网络舆论的主要"把关者"、"加工者"、"扩散者"和"引导者",是网络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枢纽。其演进主要源于"沉默的螺旋"和"群体极化"效应,对他们加以有效引导和管理可以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有序性和理智性,维护网络舆情和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