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既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为此,需要强化风险意识,加强理论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和微观衔接,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对风险的能力,构筑防范全面深化改革风险的思想防线和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融媒体综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多重优势,能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是新时代做好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的重要武器。目前,我们要正确认识融媒体发展给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掌握融媒体发展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效率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6,(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化环境下面临机遇和挑战,丰富了传播方式及手段,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发展,但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形成多元化意识形态冲击。必须健全国家网络化管理政策,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网络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性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挑战。同时,文化分裂、文化思潮的多元化以及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个别官员腐败造成的恶劣影响也严重损害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鉴于此,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前状况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颖 《人民论坛》2011,(9):54-55
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性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挑战。同时,文化分裂、文化思潮的多元化以及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个别官员腐败造成的恶劣影响也严重损害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鉴于此,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前状况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先开始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之初,完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其逻辑前提为:理论本身被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先在条件;基本理论的完整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内在基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自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用深邃的历史思维识别出系列政治风险隐患、用科学的问题意识分析出政治风险的严重程度、用勇敢的担当精神指明政治风险的应对策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习近平防范政治风险重要论述产生的理论之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其产生的文化之源,百年大党的优良传承是其产生的历史之维。结合中国实际,习近平防范政治风险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我们百年大党的风险防范理念,具有传承性;与风险管理标准相契合,具有科学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作了深入的思考,具有时代性。习近平防范政治风险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为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指南。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需要普及理论,又需要塑造信仰,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其传播。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因素,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较多的瓶颈。对于传播者来说,要深入了解社会转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因素,以更好地突破瓶颈。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与皮尔斯的符号学都以其科学性著称。信仰是符号性的,是符号解释强制中止的地方。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开放性特征,以科学性、实践性为其特点,是关于信仰解释的元信仰。任何信仰都体现了该信仰创设之时的想象极限。共产主义信仰是马克思时代,也是迄今为止关于美好的人与社会形态的想象极限。作为元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其科学性而成为迄今最具说服力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论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信仰的涵义以及信仰、理想和信念的关系;其二,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简要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其三,从比较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不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唯一正确的信仰;最后,在新的历史时期,信仰呈多元化态势,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挑战,重新正确认识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刻不容缓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怎样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崇高最科学的信仰,但日趋多元化的思想意识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挑战。"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应用,为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新路径。可以通过探索"互联网+行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媒体"等方式,来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2.
张翠莉 《前进》2017,(7):38-40
<正>当前,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自身因其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形式多样等特点,而成为与传统媒介相区别的重要"舆论场"。网络传播的"双刃剑"效应,使其在带给我们"正向"传播效应的同时,也带来对核心价值观"负向"的冲击和挑战。因此,不断加强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十分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网络安全是国家  相似文献   

13.
张梦珂 《传承》2014,(4):96-97
在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面临机遇也迎来挑战。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需要构建科学的传播管理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活动,培育综合型理论传播人才,同时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要善用议程设置理论和"培养"理论,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态的科学性、现实性、创新性和包容性,以及与社会多元信仰一定程度的契合性是其能够引领和整合社会多元信仰的根据所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实现对社会多元信仰的引领和整合应该注重以下途径: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深化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加强党风建设,促使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真正融入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内心,外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倡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等。  相似文献   

15.
信仰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人的精神面貌。在网络信息时代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呈现出信仰冷漠化风险,突出表现为政治信仰缺失、道德信仰冷漠、法治信仰淡薄等。大学生信仰冷漠既与个体认知、情感与意志等内部因素有关,也与国家、社会、高校等外部因素息息相关。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冷漠风险,既要强化理论武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又要紧扣时代发展,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还要尊重青年主体,激发大学生坚定信仰的内生动力。研究探讨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信仰冷漠化问题,既是当下重要的现实问题,也关乎国家未来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社会的主导信仰,同时我国群众信仰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在群众信仰体系根基一致的基础上,允许群众信仰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存在是和谐思维在群众信仰体系建构中的运用。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群众信仰体系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善于把握历史机遇是中国共产党铸就历史伟业的重要秘诀。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保持历史主动。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包括:始终保持寻求历史机遇的自觉意识、善于从国际国内互动关系中寻求历史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抓住历史机遇、在积极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维护历史机遇。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就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科学判断历史机遇,从“两个大局”的互动关系中敏锐把握历史机遇的新内涵和新特征,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战略环境,继续保持强烈的机遇意识;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我国发展的新优势;善于主动求变,把我国的综合优势转化为塑造机遇的有利条件;树立底线思维,敢于并善于斗争,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人类任何一种信仰的确立 ,都是建立在信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 ,是人类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从“知”的角度讲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从“情”的再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关注 ,折射出对历史主体的人文情感 ;从“意”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坚定的人生意志和信念 ;从“行”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现实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统一 ,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给意识形态传播带来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传播应该勇于面对变化的形势,并且善于利用各种现实条件和资源,不断自我强化、发展、完善。要加强互联网传播媒介管理,夯实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网络阵地;要构建和培育网络学术平台,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当人类即将迈向 21世纪的时候,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它以磅礴的气势冲击着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知识经济给以收集、整理、加工、传播知识信息为己任的图书馆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也赋予了图书馆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 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是信息的世纪   21世纪,知识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和生产要素,带动社会生产中各种劳动形式向以脑力为主和不断开发新知识资源的方向发展,知识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将更加突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把握住知识经济的特征,抓住机遇,敢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有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