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顾硕 《当代工人》2011,(16):48-49
菜鸟开店 我结婚时一间土坯房分里外屋,住着我和我哥两家5口人。我父亲去沧州捡破烂卖废品,出车祸死了。农村一人分一亩多地种小麦,自己都不够吃的还得交公粮。假如说按规定应交100斤公粮,村里就得收你150斤,多出来50斤是供养村、乡干部的,没处说理。  相似文献   

2.
边辑 《党史文汇》2014,(6):29-29
正七姐:……你们以后应该劳动,自己作田,否则,你们就没有饭吃。今年,如果佃户和农会愿意让几亩田给你们作,你可请求佃户和农会让出一点田作。如果农会佃户不肯让,你们只有揽零工作,或将家中的肥料送给佃户,帮助佃户伙种,请求佃户把多收的粮多分点给你们,作为你们肥料和人工的报酬。在今年分田以后,农会还会分几亩田给你们自己作的,以后你们就作田吃饭。  相似文献   

3.
正敖汉旗四家子镇林家地村的主要作物是谷子,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靠天吃饭,小米价格低得只能当作填饱肚子的口粮。第一书记宋国功来了以后,让昔日的"赔钱货"变成了"金疙瘩",村民们都叫他"小米书记"。2015年,宋国功来到林家地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的农贸市场看到绿色有机小米一斤能卖20多元,于是萌生了将小米作为村里主打脱贫产品的念头。"我家的谷子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地收800多斤,年  相似文献   

4.
诞生于“婴儿室’的《北风吹》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的过程中,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凶狠的地主用逼债的方式逼死了佃户,并在霸占污辱了佃户的女儿后,欲杀害她。在地主家好心的佣人帮助下,佃户女儿逃进了深山,从此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久而久之,浑身长满了白毛,成了白毛女。抗战爆发后,在八路军的救助下,白毛女回到了人间,又过上了人的生活。这个故事改编成文艺作品后在延安广为流传。 为了给党的七大献礼,延安鲁迅艺术剧院的师生根据这个故事,精心创作出了一个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的大型革命新歌剧剧本,取名《白毛女》。 对于歌剧来说,最能体现其艺  相似文献   

5.
正小时候,我家烧火做饭一直用大豆秸秆。母亲每次往灶台里添豆秸之前,都仔细地把那些含有豆粒儿的豆荚掐下来,堆在一边儿,待有空时再将里面的豆子扒出来。母亲说:"烧了白瞎了。"母亲几乎做每顿饭时都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个"简单劳动",虽然每次收获不多,但架不住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一段时日下来,攒下来的豆子也有十来斤之多。一次,母亲的手指被豆毛刺儿扎了。她起初没在意,哪知第二天手指感染,肿得像根红水萝卜,疼得直冒汗。我立即陪母亲去医院,挂号就医、  相似文献   

6.
秋叶 《党的建设》2009,(4):50-50
(一)我家姊妹4个,我最小,最受宠。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春天,我迈进了大学校门。奶奶絮叨:"我家妞儿有福气,赶上了新社会。女人金贵了。要是旧社会,别说上大学。没准儿一落地(出生),就给丢了!"我上的是外语院校,听、说、读、写、译各类教材都由老师自己准备。编教材,刻蜡板,每本书都厚得像砖头。第一学期。教的还是"放下武器、缴枪不杀"、"跟我走"一类的军事用语。可毕业时,改革  相似文献   

7.
在延安,流传着毛泽东、朱德和农民杨步浩交往的佳话。要了解伟大领袖与普通农民的深情厚谊,先得从“代耕”说起。代耕在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都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参加生产,而且要完成一定的任务。这事被延安县川口区六乡石家畔农民杨步浩知道后,主动要求为毛主席、朱总司令代耕,每年代他们交一石小麦(300斤)。杨步浩为什么要为他们代耕呢?杨步浩老家是陕北横山县人,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北遭了大旱灾,为了活命,全家背井离乡逃荒讨饭到延安县石家畔落户。父亲和两个女儿被活活饿死了,为葬父又背上了地主的驴打…  相似文献   

8.
1933年5月28日(端午节),叶飞、颜阿兰领导工农自卫队举行了霍童暴动,打响了我县工农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建立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推动了宁德革命的蓬勃发展。 (一) 霍童——宁德农村最大的集镇,位于宁德、周宁、屏南接壤处。“二战”时期,霍童镇的地主、资本家依仗国民党反动势力,对农民进行高租重利的血腥盘剥。当时租种地主土地,收成时都要“四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3,(6):84-84
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回来,从这儿到那个个标记之间的地就都是你的了。 太阳落山了,地主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  相似文献   

10.
爱国将领冯玉祥的老部下赵寿山,在迫使蒋介石抗日的“西安事变”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在特殊情况下,他被毛泽东批准为“特别党员”。在事过半个多世纪的今天,重温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仍然会从中得到教益。(-)赵寿山,陕西邹县(今户县)人,1893年出生于穷佃户家庭,全家靠租种地主几亩地生活。由于地主中途强迫收回土地,他的父亲被活活气死了。赵寿山在小时候就憎恨地主,同情穷人,有打富济贫的想法。他长大后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冯玉祥隐居后,他在杨虎城的17路军担任军职多年。卫935年10月,赵寿山当时任17路军17师sl旅旅长。他…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旧社会出生的苦命儿,幼年时期经历了一段苦难的历程。母亲于壮年(35岁)失去了丈夫,我当时年仅5岁,姐姐8岁,弟弟才1岁。我家是有十余口人的佃户,叔叔、婶子都说我们这股人是吃闲饭,把我们母子四人看成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人。母亲承担着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有一年秋天,她吃力地迈着一双小脚,端着一耳筐苞米棒,上一人来高的苞米楼子,累得口吐鲜血,就是这样,他们仍不让她休息。对我更是冷眼看待,有时还拳脚相加。每当我们母子受欺受辱时,我除痛恨这个家庭外,也怨恨我爸爸,如果不是他扔下妻儿出走,我们…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没有工会,就没有我家的幸福生活编辑同志:我叫黄志荣,是农八师一二一团十九连的一名职工。这几年,如果没有连队工会对我家的关心和帮助,就没有我家今天的幸福生活。2003年,我的妻子刘秀珍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由于长期吃药治疗,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一笔外债。正当我为妻子的医药费发愁时,连队工会及时组织连队干部职工为我家捐款,还为我妻子申请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为了解决我家的实际困难,今年开春,在工会的推荐下,我的儿子黄海军被安排到连队的滴灌管理员的岗位上。2005年5月,我妻子又患上了糖尿病,急需住院治疗。工会得…  相似文献   

13.
我叫陆桂珍,今年48岁了,家住梅河口市进化镇谢家村。 提起我养鸡,那还得从七八年前说起。大包干以后,我家分了10亩责任田,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在村里也得算中上等水平。可是,我心里常常犯核计:儿女都快长大成人了,以后需要钱的地方不少。再说了,咱是个党员,是个村干部,不带头致富,那党员的模范作用怎么发挥呢?让群众怎么看呢?亍是,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琢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压力管理培训的课堂上,授课的老师拿起一杯水,问听课的员工:"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有人说是半斤,有人说是一斤,老师则说:"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钟,谁都能够;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就得进医院了。其实,这杯水的重量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5.
谢玉英 《实践》2008,(7):25-25
"今年我们家光卖林地里的蘑菇就收入700多元,山上的杨树都长到碗口粗了,杏树头几年就结果了,一年能收杏核1000斤,也能卖上千元,林地里每年产草10万斤,舍饲100只羊没问题.靠承包荒山我家每年就增收1万多元。"这是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工作部新丰嘎查农民高荣,望着自己10年前承包的荒山,向笔者讲的话。  相似文献   

16.
社区奇遇     
正时间:2013年地点:某小区人物:社区清洁工爱美丽社区主任社区居民马蛋子爱:(拿着扫把扫地)西山农场是我家,社区环境卫生靠大家。我是咱们社区环境卫生员爱美丽,由于我们社区卫生搞的好,师里呀要带人来参观,别提我心里多高兴了。我呀,得好好再转转,看一看卫生死角还有没有没打扫干净。清扫垃圾(突然一袋垃圾从天而降,大吃一惊),哎呀!妈呀!这是什么?垃圾,这是谁呀?这么没有素质,还讲不讲道德,唉,楼上谁扔的垃圾?(大声叫嚷,见没有人承认又喊道)这是谁家掉  相似文献   

17.
分别的时候     
不久前,我出国讲学,结果签证办晚了,实在赶不上了。我家的小孩听说后,狂喜得载歌载舞,一得意,不由得吐露了真言,说是这一阵,她每晚临睡前都要祈祷一遍:"签证不要下来呀!"小孩读了六年的书,当初曾像一团  相似文献   

18.
华松 《前线》1988,(12)
理想曾经是崇高的字眼,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理想不那么崇高了。一些“顽固不化”的人向人讲理想,有听者报之以白眼,嗤之以鼻,反唇相讥:你一天到晚讲理想,理想值几文一斤? 理想值几文一斤,正象人们讥笑讲良心的人一样,你讲的良心值几文一斤? 理想和良心,都是见不着摸不到的东西,无法用秤称出它们的斤两,更无法为它们定  相似文献   

19.
我1927年出生在辽宁北镇。那里十年九涝。父亲给地主家打短工,还是半拉儿木匠,母亲给地主家做饭。我家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顿饱饭。我念到6年级,就回家干活儿了。学过鞋匠,在铁路上也干过。那时候,穷人受日本鬼子的气。有一年在车站上,一个鬼子走过来,不由分说打了我两个耳光。日本投降后,共产党在我们那里搞土改。村里的几户地主,每家都  相似文献   

20.
房山县周口店公社南韩继大队,今年又创造了粮食亩产九百多斤的高产纪录,这件事,惊动了远近好多社、队干部和社员。有人说:南韩继真棒,明年还不得过千!也有人说:看!南韩继还有什么“邪”的.还能窜起多高的火苗来? 南韩继大队党支部书记徐庆文同志回答得好:“能不能高产再高产,就看我们能不能点起一把新火。能点起来,高产就没问题,点不起来就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