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 ,侵犯财产罪是指故意非法占有、挪用、毁坏公私财物 ,触犯我国刑法构成犯罪 ,从而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作为刑法典规定的重要的类罪 ,侵犯财产罪包括抢劫罪、盗窃罪、抢夺罪、诈骗罪、侵占罪、聚众哄抢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等 12种具体罪名。近十几年来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日益发生的深刻变化 ,尤其是近几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我国侵犯财产罪较之过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研究这些新情况 ,并探讨防…  相似文献   

2.
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受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以侵占、盗窃、骗取等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在我国是侵犯财产罪的一种.主要特征有:(1)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受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2)侵犯的客体是全民、集体的财产所有权,侵犯的对象是公共财产.(3)在客观方面的表现是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侵占、盗窃、骗取等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4)主  相似文献   

3.
吕少勇 《学理论》2012,(5):80-81
合同诈骗罪是从传统诈骗罪分离而来,兼具经济犯罪与财产犯罪的双重属性。其所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一方面侵犯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交易秩序、国家合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在犯罪构成中,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所以合同诈骗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在司法认定中",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于正确区分合同诈骗的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认定"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合同诈骗罪的理论研究与司法认定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4.
非法买卖爆炸物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私自买卖爆炸物的行为.其侵犯的客体为公民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在司法实践中,为了加大打击涉爆案件力度,正确适用法律,司法机关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释.但法律不能包罗万象、不能穷尽一切,现有的立法及司法解释存在瑕疵.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本罪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尽快对立法以及司法解释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传统理论认为,侵犯财产犯罪的客体是他人财物所有权。《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一种侵犯财产犯罪,其客体是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这种权利的本质是债权。基于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实和维护债权人合法利益的需要,刑法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法,应当本着发展的观点和科学分析的精神,正确运用主客观统一原则,将债权纳入到侵犯财产罪的客体范畴,以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6.
网络虚拟财产在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信息,它既不是“有体物”,也不是“无体物”,而是一种“财产性利益”,是现实世界中人类劳动和财富的异化。我国刑法侵犯财产罪应严格区分“财物罪”与“利益罪”。研究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对于我国侵犯财产罪犯罪对象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刑法修正案(九)》完善了有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必须以"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前提。非法的公民个人信息不属于刑法保护的对象。单位网络服务提供者实施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犯罪的,按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网络服务提供者非法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根据是否利用工作便利进行分别处理。网络服务提供者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是一种纯正的不作为犯,必须在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时才构成犯罪,而且主观罪过是故意。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与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之间是想象竞合而非法条竞合。  相似文献   

8.
1997年刑法,由于若干原因存在诸多瑕疵。因而很有必要从总体上和具体罪两个方面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进行反思。从总体方面而言,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体系、罪、刑及立法用语等4个方面需要完善;从具体罪方面而言,有8个具体的罪需要完善与法条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李红钊 《学理论》2012,(22):98-99
与交通肇事有关的犯罪因其内容不同,对行为主体的定罪也不尽相同。在道路上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危险驾驶罪;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对危害不特定人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安全的主观心态为过失,并且所承担责任与危害结果均达到规定的起刑标准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对危害公共安全的主观心态为故意或间接故意的,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相似文献   

10.
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也就是说,抢劫罪所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那么,抢劫欠条能否构成抢劫罪呢?刊载,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在一起案件中,认为被告人戚道云等人为消灭债务,采用暴力、胁迫手段抢回欠款凭证的行为已构成抢劫罪。  相似文献   

11.
吕建清 《理论探索》2006,(2):158-159
刑法第395条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与刑事诉讼证明责任不统一,与现代刑事法律中无罪推定的理念不统一;在实践中,也难以达到刑事责任证明标准,容易导致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因此,需全面权衡其利弊,从法律体系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侵占罪是我国现行刑法新增加的罪名,从刑法条文规定来看,本罪之侵犯对象应为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他人的遗忘物及他人的埋藏物三类.但在司法理论及实践中,有关这三类财物的具体范畴还是众说不一,有待深入研讨和分析的.本文作者从理论及实践角度对这三类财物应注意把握和界定的有关问题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这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侵占罪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 1979年刑法将虐待罪规定在“妨害婚姻家庭罪”一章中 ,1997年刑法将妨害婚姻家庭罪全部转移到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犯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的变化 ,必然导致虐待罪认定的变化。司法实践表明 ,对虐待罪中的“家庭成员”、“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含义以及虐待罪与遗弃罪的界限必须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8)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明确公共财产的范围,追溯财产权不可侵犯条款的变迁,区分财产权与公共财产权的内涵,是理解这一条款的几个角度。通过对公私财产法律保护条款与制度的对比,明确公共财产的权利主体,促进公共财产保护制度的法律化与程序化,实现财产权的真正不可侵犯。  相似文献   

15.
任楠楠 《学理论》2012,(14):109-110,113
房屋是公民财产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大量的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活动,侵犯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在土地征收活动中侵犯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原因,找出制度和实践中的缺陷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周光旭 《学理论》2013,(18):114-116
行政法领域的寻衅滋事界定的难点,一方面具有与刑法的共性,即主观动机是否要求流氓动机在学理上争议较大;客观上与故意伤害、侮辱、抢劫、故意毁坏财物、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等具有一定重合性。另一方面其外延上具有不周延性,规定了可以对"其他寻衅滋事行为"予以处罚这一"兜底条款"。从行政法领域对寻衅滋事的具体规定出发,结合刑法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规范化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危害药品安全犯罪涉及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经营罪,诈骗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多个罪名。实施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犯罪,同时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非法经营等犯罪的,应按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对于以销售假药、劣药为名行骗取他人财物之实,数额较大的,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关键在于把握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  相似文献   

18.
1994年8月5日上午,辽宁省铁岭市红旗剧场内坐无虚席,全场肃然,铁岭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长徐孝国对昌图县“粮材”案中第一批被提起公诉的罪犯进行宣判:原昌图县粮食局局长桂秉权因犯有贪污罪、贿赂罪,玩忽职守罪,原昌图县大兴粮库主任赵福犯有贪污罪、贿赂罪、原农业银行昌图县大兴营业所主任胡玉章犯有贪污罪,依法一审判处三人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原昌图县委副县级巡视员许连忠犯有投机倒把罪和销售伪劣产品罪,依法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相似文献   

19.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进行修订,2017年《网络安全法》和最高院相关司法解释开始施行,及时回应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需求,体现出"又严又厉"的刑事政策。然而,在刑法上将"出售"与"提供"行为并列且同刑同罚的做法值得商榷,将"非法获取"和"出售、提供"行为整合为同一罪名的科学性稍显不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适用应从法益保护出发,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外延、"其他方法"的行为方式、"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等予以确定,针对区分个人信息的不同类型,予以明晰化、定性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情节严重的行为。围绕犯罪主体刑事责任年龄、犯罪主体确定、量刑建议、管辖问题和本罪涉及的虚拟财产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思考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