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正在中国南方大地上自古流传着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将苏杭的美景推崇到了至高的地位,而苏东坡一句"至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更是让人们的视线聚焦在了这座神秘又美丽的苏州名山虎丘之上。但是虎丘令人向往的不仅仅是她那山光塔影般的美景,还有其中那座神秘莫测的千年古墓葬——阖闾墓。  相似文献   

2.
庐山历来是令人神往的美妙之地,那蒙蒙雾气飘绕群峦、那茫茫云海涛声四起、那尖尖山峰偶露峥嵘,常常使身临其境的人们油然而生一种神秘感。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著名诗句,似乎为世人留下了破解庐山之迷的诱惑。事实上,不仅庐山的自然美景有许多难解之迷,庐山发生的诸多政治事件同样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迷。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风云突变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夏至入伏,冬至数九"。我国古代把冬至后的81天分为9个阶段,每9天为一段,依次为"一九""二九""三九"……"九九"。人们用它来计算冬季由渐冷到最冷,而后又转暖的气候变化,并把这种记节法叫"数九"。在我国,"数九"的习俗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生动有趣。"九九歌""九九图""九九句""红军数九歌"等便是常见的几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歌",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自己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编成的  相似文献   

4.
正"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也恰是这愤怒,能让人改变和坚持,而它的终点就是忍他人所不能忍,成就别人所不能成。""耻",在古汉语中是另一种写法——"恥",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辱也,从耳,心声",意思是人们听到一些话后,耳赤面热,心里羞愧。人们常说的"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意为一个人知道羞耻了,那就离勇敢也差不离儿了。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同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张军:从文化的视角深层思考,摆脱精神贫困,构建精神谱系,建设精神高地,才是贵州崛起的文化密码。改革开放前,人们对贵州的印象是"三言两语",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三言和"黔驴技穷""夜郎自大"这两句成语。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特别是  相似文献   

6.
正水城县坚持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围绕全县"八大特色产业"精准选择和布局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户都能参与多个产业发展,实现"立体式""叠加式"覆盖。"脱贫必须要有产业作为支撑,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要实现脱贫,那就是一句空话。"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多次强调产业扶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正"今天学校让填个表,母亲那栏,我……能填您的名字吗?"保定市望都县锦秀影城总经理邝秀兰刚一上班,13岁的初中女生付玉坤就迎过来,怯生生地说了这么一句。邝秀兰上前一把搂住玉坤,连连点着头说:"能、能!孩子,只要你愿意,以后都可以这么填。""妈——"玉坤低声叫了一句,邝秀兰已泪湿眼角。这一幕发生在3年前。付玉坤是邝秀兰抚养的30个孤儿之一。此外,她还持续资助了300个特  相似文献   

8.
中国年     
正"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中国人来说,过年是一年当中最大的事。过年是团圆的时刻,是妈妈亲手置办的那一桌年夜饭,是浓浓乡音中的那一句深情问候,是锣鼓喧天的新春祝福。在此起彼伏的开门炮仗中,人们释放着迎新的喜悦,到处都是鱼贯而入的欢乐和蓬勃而出的喜庆。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年"?即使是一票难求,即  相似文献   

9.
提到樱花,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富士山下那浪漫的樱花大道、想到武汉大学里绚烂的樱花园。其实,在黔中平坝,也能欣赏如云似锦的樱花美景。拥有"中国屯堡文化之乡"、"中国清真美食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张金字招牌的平坝县,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厚重的文化禀赋,着力打造以屯堡文化为特色的西部精品旅游目的地。作为其中重要景点的万亩樱花园现  相似文献   

10.
<正>"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两句至今被人们广泛引用的经典名言,出自毛泽东之手,出自毛泽东早期的一篇著作《反对本本主义》。  相似文献   

11.
正投鼠忌器的军规在珠河县委的报告中,有一句"黄炮本身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农民",但这话要看怎么理解——若说"革命""共产党"这些概念,就连后来入了党的于海云也堪称"什么也不懂"。至于"黄炮""无论如何不愿离开我们",正  相似文献   

12.
<正>彭真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句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前一句人们谈得较多,而对后一句,则谈得较少。实际上,他经常对人们说,人生在世,要一辈子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3.
在农六师芳草湖农场园艺场三队,只要一提起李春刚家,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那贤惠、善良、勤劳的女主人杨吉慧。她不仅能勤俭持家,而且大田劳动也不甘示弱,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她曾多次被评为"巾帼科技致富能手""先进女职工",她家也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 现年28岁的杨吉慧,7年前从甘肃古浪来该队拾棉花。  相似文献   

14.
正1916年6月6日上午10点,袁世凯病逝。他留给那个崩裂的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不止一个脚本,最流行的说法,无疑是那句"他害了我"。曹汝霖称袁世凯"一世英主,惑于佥壬"("佥壬"即小人)。那么,袁世凯口中的"他"与曹汝霖眼里的"佥壬",到底是谁?不妨参照其同时代人的答案。张瑞玑《吊袁项城》诗云:"有子不才误刘表,失计无端听蒯通。""有子不才"暗指袁克定,谋士蒯通影射杨  相似文献   

15.
<正>东北有一句俗话,叫"捅毛蛋"。它的本意是指把正在孵化中的禽蛋捅破,致雏死壳中,以此取乐。"捅毛蛋"的引申意是指自己不做事,也做不成事,却总是寻机诋毁别人做事,总是想通过贬低别人来显示自己"才识"的恶习。社会上爱"捅毛蛋"的人很多,各地与"捅毛蛋"意思相近的俗话也很多,例如"不会烧香,只会拆庙""不会赏花,就会挑刺""做蜜不甜,做醋挺酸""站着说话不腰疼""鸡蛋里挑骨头""横挑眉毛竖挑  相似文献   

16.
郎宣 《江淮》2012,(6):27-28
"县城很漂亮!""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城一体化,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一句句感叹,道出了崭新郎溪的跨越式发展。一个水患频发的贫困县一跃成为安徽省科学发展先进县,是什么让她实现了华丽转身呢?  相似文献   

17.
《廉政瞭望》2008,(11):55-55
1."那事儿""哪事儿呀?""不就是那事儿吗!"中国的语言有一种含蓄之美,之所以不直接说出"那事儿"到底是"哪事儿",通常是因为不便宣之于口,而且,想象的空间也大了。  相似文献   

18.
正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成千上万名爱国学生不顾国民党当局禁令,走上街头振臂高呼口号、张贴标语和散发传单。一时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等振聋发聩的吼声如石破天惊般划破了笼罩在古城上空的乌云,拉开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序曲,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其中"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一句,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悲愤心情而流传甚广,成为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不过,长期以来包括"一二·九"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听省委书记鹿心社在南昌大学给青年学子作报告,里头分别用"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三句"红诗",与学子谈省情、话发展、聊奋斗,强调江西"颜值高、底蕴深、基因红、禀赋好",强调"江西是革命老区、红色摇篮,不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对不起革命先  相似文献   

20.
正"不换思想就换人""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我只要结果""上面政策都是好的,都是下面的和尚念歪了经"……近日,记者调研发现,这三句在基层颇为流行的话,让广大基层干部感到很受伤,同时也记录了基层干部"夹缝生存"的真实状态。"上级领导讲,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我只要结果。"北方某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