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日前的一天,一位和我在初中、高中都是同班的老同学来我家做客时,当他在我的摆有千八百本各类书籍的书橱前游览一番后,拿出一本书问我:"这本没书皮的书你咋还保存着?"我从他的手中接过一看,见是《革命烈士诗抄》一书,就说:"我的这本书的来历你是清楚的,而且当年在高中读书时  相似文献   

2.
正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说,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  相似文献   

3.
<正>塘约道路——中国农村新时期变革进程中的成功探索实践之路。今年4月份,我与几位作家到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采访调研"一户一块田"经营模式时,乡干部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塘约道路》,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和借鉴。当我来到该乡黄园村采访时,发现村支书的办公桌上也放着这本书,而且他最近正在阅读,和我谈话时还读出书中的句子。于是,我利用采访间隙读了这本书。这真是一本好书,一本对"三农"问题有着深深思  相似文献   

4.
去柏林旅游,德国朋友巴拉克说要带我出去逛逛,我欣然同意。我见他出去时手里拿着一本半新不旧的书,遂问:"你逛街时还有看书的习惯啊?"他笑了笑说:"我是顺便去换本书回来看。"换书,在我印象中,似曾耳闻,但没有亲见,这次正好跟着他体验一下。我们走到普伦茨劳贝格街,巴拉克指着路边的一个状如粗大古树的建筑说,这就是免费的图书交换亭。在这里,来往的市民和游客可以自由地阅读或者交换书籍。我走近一看,这个图书交换亭由几根枯树干用螺栓连在一起,树干的各个角度都有被掘出的比书略大的洞,里面正好可以摆放10本左右的书籍,洞的外面有一个可以自由打开的塑料挡板,肯定是用来挡风遮雨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生前,有一段时间,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一天,毛泽东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笑着对身边工作人员孟锦云说:“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时间了。”话里充满了惋惜和遗憾,他却没有丝毫的消沉与感伤。  相似文献   

6.
秦红 《党史文苑》2013,(7):42-44
从小,爷爷的印象就是淡淡的。似乎从来没有从父母那里听到过他的事情。知道爷爷是谁,还是因为同学问起。那应该是1978年了。一天,班上的女同学拿着一张报纸,写着平反名单,王若飞、博古……她指着"博古"说:"我爸说,这是你爷爷。"我诧异了一下:"是吗?要回去问问我爸。"  相似文献   

7.
<正>8月2日,农六师奇台农场109社区五连职工李文军在"职工书屋"拿着一本书说:"哇!连队又添了这么多新书,什么样的都有,这下我可有书看了。"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他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8.
林革 《廉政瞭望》2011,(12):62-62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几件真实的小事。 一天,我碰到朋友小李给母亲修三轮车。修车的师傅把三轮车放炮的前胎扒下来,看了看说:“补一下还能用。”等着小李拿主意。小李却说:“里外全换新的吧,是家里老人骑的,万一在半道上又跑气,就麻烦了。”等修好,小李试骑了一段,很满意。然后,小李把旧车带爆开的口子撕得大大的,装在了车篮里。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拿回去给老妈看看,不然她会心疼钱的!”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告诫     
近 读 某 杂 志上 的 一 篇 报道 ,深受 感 动 。 报道 说 :在一 次 大 会 上,一 位县 委 副 书 记含 着 眼 泪说 ,中 秋 节 回 家的 时 候 ,母 亲 说 了 句令 他 非 常 吃惊 的 话 :“妈 不盼 别 的 ,只 盼 你 能平 平 安 安 地退休 。”他不 禁问 道 :“妈 ,我 才 30多 岁,怎  相似文献   

10.
一次,启功先生逛琉璃厂,走进荣兴艺廊。一人指着挂在墙上的启功书法赝品问:启先生,这是您写的吗?启功先生看了看说:这比我写的好,我是跟他学的。  相似文献   

11.
梁衡 《新湘评论》2010,(15):43-43
我在上中学时读着书里的课文,想象着作者,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没想到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课本。以后又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文章陆续入选中学、小学和师范课本。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08年“六一”儿童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  相似文献   

12.
凿壁借光     
正西汉时期的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贫寒,夜晚读书没钱买蜡烛。匡衡就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烛光读书。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原由,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你家的书。"文不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成为了一代大学问家。  相似文献   

13.
梁衡 《学习导报》2010,(15):43-43
我在上中学时读着书里的课文,想象着作者,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没想到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课本。以后又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文章陆续入选中学、小学和师范课本。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08年“六一”儿童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  相似文献   

14.
因为有爱     
那天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绿子有这样一段话:“我追求的是一种单纯的真情,一种完美的真情。比方说,现在我跟你说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丢下一切,跑去为我买!然后喘着气回来对我说:‘阿绿!你看!草莓蛋糕!’放到我面前。但是我会说:‘哼!我现在不想吃啦!’然后就把蛋糕从窗子丢出去。我要的爱情是这样的。“我希望对方会说:‘知道了!阿绿,我知道啦。我应该  相似文献   

15.
拍案惊奇     
正也当过警察近日,西安民警接到报案,一老人疑似走失。老人言语含糊不清,无法提供有效信息。民警突然想到老人曾指着他警服上的臂章说:"这个、这个……我也……"民警尝试问老人:"您是不是当过警察?"老人坚定回答:"嗯!"随  相似文献   

16.
一本好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每次阅读它,都会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把信送给加西亚》就是这样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两年前,我曾经读过,心灵为之震撼;今年春节期间,我再次细细品读,又悟出了新的道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很简单。  相似文献   

17.
一本好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每次阅读它,都会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把信送给加西亚》就是这样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两年前,我曾经读过,心灵为之震撼;今年春节期间,我再次细细品读,又悟出了新的道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很简单。  相似文献   

18.
华罗庚猜书     
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相似文献   

19.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  相似文献   

20.
有妈真好     
男人也会多愁善感,我是说在母亲节前后这几天。一向表情全无、每晚加班的丈夫,今天吃过晚饭后就躺下了,眼瞅着天花板,讲了一个“五一”假日的故事。丈夫说,他领着孩子逛公园时,碰到了娘俩儿。老人头发全白,有70多岁,陪着老人的儿子,是位中年男人,看上去有40来岁。儿子让老人摆着各种姿势,一会儿撩撩她的白发,一会儿整整她的衣服,相机频闪。儿子买了一支冰糕,老人吃了一半不吃了,顺手递给了儿子,接下来应是儿子找垃圾筒扔冰糕,可是,没发生这一幕,儿子把娘剩下的一半吃了。他为什么要吃呢?丈夫问我。像琢磨一篇文章的主题,对生活小事不屑一顾的丈夫这回较了真,也不去加班,躺在床上自言自语:也许那个人想起了小时候,他的老妈嘴对着嘴喂他;或许他是无意识,因为那是他娘。然后呢?我问。然后,儿子拿起一方纸巾,给娘擦了擦嘴,也没有扔掉,而是又擦了擦自己的嘴。这个细节,又让丈夫颠来倒去地说个不停。任丈夫鬼叨念地说吧!我不答腔,也不敢理他,因为婆婆早就去世了,千般情,万般爱,让他到哪里找他的亲娘诉说?男子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