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亮 《学理论》2012,(17):194-195
自古以来,时空就是一个令人们不断探索、追问的问题.在先辈前人不懈地努力下,时空的问题有了系统化的趋势.以巴赫金提出的时空体理论为代表,时空问题得到了新的进展与突破.巴赫金的这一理论是继承前人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并且结合以欧洲小说的发展为线路,展现了时空在文学上的不同形式,表明了时间与空间的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立足于人本身对宗教进行批判,其理论蕴涵着深刻的人本向度.首先,他揭示了现实中的人是宗教产生的根源,阐明了人本质的社会现实性;其次,立足于现实社会对宗教进行批判,恢复了人的主体意识;第三,指出了精神麻醉性是宗教的主要作用,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人的发展.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及以人为本思想的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他在早期比较倾向于宗教批判,但不是无分寸的盲目批判.后来,马克思更多是在中性甚至是一定的积极意义上讨论宗教,从而大体形成了一生比较完整的宗教思想,其中包括:关于宗教的根本属性--"掌握方式"说;关于宗教的存在形态--"文化传统"说;关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宗教的功能--"社会黏合剂"说和"人民鸦片"说;关于宗教政策--"个人权利"说、以及关于宗教的未来--"自然消亡"说.虽然这一思想不及他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论述得丰富完整,但也显示了其独特的探索性和思想魅力.这与马克思特殊的宗教经历、时代处境与思想革命有直接关系,而且宗教观念对马克思的一生及学说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对于理解唯物史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宗教批判贯穿了马克思早期哲学的发展及其转向,在《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重大转向,马克思在批判以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思想后,将宗教问题的根源指向市民社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入分析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逐渐将宗教、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指向了物质生产,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宗教问题归纳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范畴中。简言之,马克思宗教批判伴随着唯物史观形成的过程,重新考察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能够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动机。  相似文献   

5.
苏醒 《学理论》2010,(3):73-76
在巴特喊出“作者死了”之后不久,福柯就提出了“作者一功能”理论,深入推进了对作者问题的研究。与巴特等人论述“作者死亡”不同的是,“作者一功能”说的理论基础是福柯的考古学方法,它与福柯对主体进行的批判紧密相连,它是福柯主体批判的一部分,或者更确切点说,它是后者的一个具体化、一个例证。福柯的“作者一功能”理论对当今的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6.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一本研究宗教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专著。在该书中,哲学大师康德的思想渗入社会学大家涂尔干的观念里,交融出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先验论分析方法、道德社会的构建三方面思想明显地表现出"康德影子"的结果。因此,本文力图展示出两位思想家在这三方面思想上的交融性,从而达到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涂尔干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文厚泓 《学理论》2013,(29):47-49
寻找生命意义,是人类一切活动与文化的最终指向。东西方宗教与儒家人学,通过梵、佛、天、道与神,使人生获得融入群体秩序或超越死亡的生命意义;西方哲学与科学在人本与理性或非理性的旗帜下,陷入生命意义追寻的迷途。与本体论、方法论一样,生命意义论有助于新哲学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白雪 《学理论》2010,(19):176-176
文章从整体上叙述了在罗马帝国最为繁盛的安东尼时代的宗教状况,以及探讨宗教对当时的艺术、社会生活和哲学方面的影响。罗马在安东尼时代逐渐成为帝国臣民共有的神之圣殿,政策上宽容的宗教信仰吸纳多方神明,允许人民自由信奉,提升有关市民的荣誉利益。罗马强权通过自由宽仁的宗教政策,统一的法律制度,宏伟的建筑艺术降服民心。行省人民可以信奉祖先的宗教,同时可多神信仰。罗马的文人贤士和哲学家们针对科学精神和神学进行深入地探讨,经由哲学大师们的倡导,呈现出众多学派。在容纳性极大的宗教自由的环境下,因各种宗教的发展对当时国家经济的促进,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修明的内政,宗教的同化力以造就当时整个时代的物阜民康,成就了整个罗马帝国时期最为繁盛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阐释及其意义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对话而达成一致的精神交往。经由交往的新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全新理解,确立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性选择。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实践理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强化"四体联动"应诉机制是应对国外反倾销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频繁遭遇国外反倾销,损失严重,分析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案胜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强化和整合政府、行业协会、地方商贸主管部门和涉诉企业"四体联动"的反倾销应诉工作和信息传递机制是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一条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可以做任何不损害他人事情的权利,是人所固有的、不能剥夺东西,而自由又无处不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个人自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现实的资产阶级社会严重阻碍了人的自由,必将被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新社会所取代。自由主义拒斥他人强制,主张秩序的自然生成,反对社会革命和制度设计。将两者作比照,有利于更好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也能够为推动当代中国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思想启发。  相似文献   

12.
北平和平解放后,困守在绥远的国民党军队日趋孤立,为加快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和减少绥远人民的痛苦,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解放绥远问题的独特方式,即"绥远方式".随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傅作义、董其武将军及绥远军民的共同努力下,绥远方式得以顺利实施.绥远方式的提出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魅力,有力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并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政治是有生命的,是时间中的存在。对政治生命永恒性和科学性的追求,使得早期人类开始关注时间观念与政治生命间的内在联系。时间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的发展,而且对保持现代政治生命的先进性和生命力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内涵的演化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理念,由利益驱动、情感驱动到道德驱动三阶段的演化,标志着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内涵的升华,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人的精神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一发展趋势必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学自19世纪后期起已蓄积的史学更新趋势,至民国初年由于新史料的发现和中西学术交融的推进,出现了史学近代化的新局面,王国维即为出色的代表人物.王氏自觉继承了乾嘉学者的考证方法,同时融合了西方新学理,其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在撰著<流沙坠简>和<毛公鼎考释>时即已形成.至1917年撰成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两文,即为运用此一方法而取得的重大成果."二重证据法"的成功运用是20世纪中国史学科学化进程的重要界标,故被郭沫若誉为"新史学的开山".  相似文献   

16.
三、<殷先公先王考>和<续考>:熟练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王国维成熟地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得的重大成果,是1917年初先后撰成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两文.因其所运用的方法缜密精当,解决的问题重大,为研究者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故成为近代史学史上意义重大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三个维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具有科学、现实和哲学三个基本维度,这三个维度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不可分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明确这三个维度及其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8.
奥斯丁的"命令论"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给规则应有的地位.哈特将规则引进法律本体之中,认为只有义务规则的社会,其规则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这些缺陷的克服必须依赖于义务规则之外的授权规则.由于授权规则的引入,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单纯义务规则导致的诸多缺陷,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通过授权规则与义务规则的结合,建构了一种新的法律本体论,即法律是义务规则与授权规则相结合的"规则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思想是以探索人的本质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而实现思维方式的自我超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说明,最后落脚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马克思始终没有离开对人的关注,通过现实的实践途径关注和改善人类的命运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是其人本观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探索中,生存哲学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对于以个体人为出发点的生存哲学而言,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话题。哲学研究死既不同于生物学,也不同于社会学,更不同于宗教。它是把死作为生的一个视角,在经验与超验两个层面上界说死,从而让死对生"有所作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格外关注死亡问题,并使其成为他的生存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死"作为"生"的"悬欠"而"先行到死",从而"向死生存",这是海德格尔生存论意义上的"死"昭示出的哲学意蕴。这种哲学意蕴之于中国当代生存哲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