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亮 《学理论》2012,(17):194-195
自古以来,时空就是一个令人们不断探索、追问的问题.在先辈前人不懈地努力下,时空的问题有了系统化的趋势.以巴赫金提出的时空体理论为代表,时空问题得到了新的进展与突破.巴赫金的这一理论是继承前人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并且结合以欧洲小说的发展为线路,展现了时空在文学上的不同形式,表明了时间与空间的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
苏醒 《学理论》2010,(3):73-76
在巴特喊出“作者死了”之后不久,福柯就提出了“作者一功能”理论,深入推进了对作者问题的研究。与巴特等人论述“作者死亡”不同的是,“作者一功能”说的理论基础是福柯的考古学方法,它与福柯对主体进行的批判紧密相连,它是福柯主体批判的一部分,或者更确切点说,它是后者的一个具体化、一个例证。福柯的“作者一功能”理论对当今的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常茜薇 《学理论》2009,(14):121-122
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一部厚重而又意味绵长的著作。两位主人公合而为一的“游戏人生”。蕴藏着深厚的审美意味,也是这部作品真正的内在深刻性。当疯癫成为一种游戏,狂欢也就是一种美了。本文试图运用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和席勒的“游戏之美”去探寻《堂吉诃德》中潜藏的“游戏之道”,发掘作品所展现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是巴赫金诗学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与广泛而深远的显示意义。语言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必然沉积着社会内容和历史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平常状态中往往是隐形的、不被人们所注意或不能被充分注意;正因为文学语言具有自我意识,它才能将语言所具有的社会的历史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使得语言成为具有活生生的生活气息和深厚蕴含"文学性"的语言,同时,也使语言本身获得了社会意识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5.
高杨林的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解放思想的必然体现;二、坚持理论创新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三、党在理论上的创新必将推动新的实践不断发展;四、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必须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6.
崔海波 《学理论》2009,(20):31-33
父权制概念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可谓几起几落。从家庭领域的“家父权”向社会生活领域扩展,从“父权制”向“社会性别”的转变,不同研究者站在不同视角对父权制理论进行改造和重新建构。到目前为止,对于很多女性主义研究者来说,父权制理论依旧是分析性别关系的一个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夏志强  闫星宇 《行政论坛》2023,(4):127-135+2
大数据技术深刻改变了新时代公共服务管理的时空图景,大数据驱动公共服务精准管理成为了新兴信息技术与公共服务管理相结合的热门研究论域。在既有研究中,“大数据”主要起到了“技术背景”作用,而对大数据驱动公共服务精准管理的关键问题与核心议题研究不足。从实践需求看,大数据驱动公共服务精准管理不仅应该面对当前,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更应当面向未来,破解“前瞻不足”的困境。有鉴于此,应以大数据再造治理时空的理论视角,构建大数据时代公共服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兼顾作为工具的“激活大数据”和作为前提的“驯服大数据”两个维度,确保“精准驱动”和“有效驱动”的结合,形成“理论突破—问题解决—数据保障”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精准管理论域,破解公共服务精准管理难题,推动公共服务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王煌 《学理论》2013,(32):281-282
21世纪以来,对话教学越来越受重视,但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所占份额并不大,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联系笔者在长沙县某所特殊教育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实际,主要从对话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出发,就巴赫金对话理论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中的运用问题进行分析,期待巴赫金对话理论在以后教学中能得到更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9.
黄翰鑫 《学理论》2009,(20):38-39
本文尝试从“政治权威”与“社会群体”这一关系层面展开对“晚清改革”的探讨。作者认为“政治权威”是传统落后国家成功推行改革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资源,晚清政府七十年来从未走出改革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社会群体”离散关系的冲击下而导致中央“政治权威”的丧失。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中超越─—析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理论极富批判性与超越性,本文从 布迪厄最重要的理论出发点“实践”概念入手,贯穿以其理论中的“反思”、“惯 习”、“资本”等中心概念,着重论述了布迪厄对传统社会学理论各种虚假分立进行 超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昌忠 《理论导刊》2007,(6):100-103
上世纪90年代诗歌在读者和社会中的“失魅”与诗歌写作者在诗学立场上的“祛魅”密不可分。“祛魅”本身是有其合理性和建构意义的,只是由于对其极端化和绝对化、甚至扭曲和丑化,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90年代诗歌的“失魅”。  相似文献   

12.
袁建军 《学理论》2010,(16):158-159
巴赫金的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对话是巴赫金对人的生存状态及其本质的独到发现,而狂欢化则是实现对话这一本真状态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红 《学理论》2009,(15):26-28
本文首先阐述了近代历史上“中体西用”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论述了其在近代化进程的演变。其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及构建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国际国内现实问题;最后,重新定位中西文化、再认识“中体西用”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主要内容角度对其进行论述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当前在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讲”教育,作者从党的建设的角度出发,理 论联系实际,把党的建设的目标与“三讲”的精神实质辩证地统一起来,认为“三讲”就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5.
白立强 《理论探讨》2007,1(2):33-36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与服务型政府的"范式"链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祖云 《理论探讨》2006,4(3):26-29
当今,“政治文明”与“服务型政府”都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语汇与学术语汇,但是两者没能实现理论“对话”与“链接”。基于库恩的“范式”理论,可以从观念层面的价值同构、规则层面的制度互动、操作层面的机制共建三个学术视角,对政治文明与服务型政府两个热点问题实现理论对接,以寻求学术增值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论"人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个人”两个概念外延不同 ,“人的发展”与“个人发展”所指的范围和内涵也有区别。对二者从不同的系统去考察 ,有“无限”和“有限”的区别 ;二者的发展趋势与过程 ,也并不完全吻合。但二者既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又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只有从二者的对立统一中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的有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官本位"与"民本位"政治文化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本位”与“民本位”说到底都是政治文化意识。政治文化是理解个人和群体的“官本位”与“民本位”意识的关键。从政治文化学的理论视角研究“官本位”与“民本位”,具有深层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推进问题,既有研究多从横向维度将“试点”与“政策”分割开来探讨,很少从纵向维度将“试点”与“政策”统一起来考察,忽视了二者相互影响的机制及其表现。本文引入时间因素,以政策变迁的视角对广西A县经验进行历时性分析,从政策与试点关系的时序变化中探讨了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的推进逻辑,并依据案例建构了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时空交接”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对自上而下输入的宅基地改革试点而言,政策往往会在时间上经历滞后于情景、超前于情景以及与情景相适应三个不同阶段,其背后隐藏着试点运作转型的两种行动空间,即“应激性转型”和“调适性转型”,这种时间和空间来回切换的发生逻辑可以由“时空交接”机制予以阐释。“时空交接”分析框架的建构,实现了对“试点”与“政策”的统一考察,为长时段的宅改试点政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阐明了试点政策的变迁轨迹及其背后的行为逻辑,对制度堕距理论、制度适应理论和政策“时空适配”观均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扬楼材 《学理论》2009,(30):203-204
国学自二十世纪初创制以来,关于国学的概念就从未统一过。目前仍有学术市场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汉学”、“儒学”、“经学”、“孔学”、“中国传统文化”、“国粹学”、“国故学”等等。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来看,其中大多数观点都有一定的狭隘性。而真正国学(或称“中学”、“汉学”),应是代指中国古代文化全体的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