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资源消耗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包含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变革。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发展目标上,由确保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转变;在发展思路上,从"就农业抓农业"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在农业生产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从相对单一的农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路径上,从依靠投入、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在整体布局上,从调整经济结构向调整社会结构转变。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用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思维、非常的举措,全方位推进。只有坚定不移地转方式,才能开创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转变农村经济方式,须通过以下途径:消除误区,更新观念;调整经济结构,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产业集聚,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改善生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2.
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实际行动.推进福清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应该从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推广农业科技、推进城镇化、发展乡镇企业、创造品牌等项建设为突破口.对此,农村基层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做到既讲责任,又讲科学,从而才能有效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村信息建设,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我国国民经济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可供选择的对策建议:一是在农村信息化进程中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三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增强有关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四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必须改变农民文化水平低、信息接受利用能力差的状况;六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必须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要拓宽渠道、整合资源、优化内容、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4.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宁夏推进"三化一新"的重要内容,是自治区"一把手工程"。近年来,宁夏把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着力点,大力整合技术、软件、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在全区构建统一信息系统,创造性地构架起"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农村信息化模式,形成联动推进、网络互融、信息共享、服务优化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新格局,在欠发达民族地区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惠农、靠信息兴业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农村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先导和推动作用。河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全省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尤其是农村信息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服务农村,用快捷的信息服务农民,以农村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根据这一工作思路,近年来我们立足省情,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始终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开创了全省农村信息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邓小平就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真知灼见。其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观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实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相适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兼顾,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快农村信息技术发展,开发利用各种涉农信息资源,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动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组织形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8.
徐鸣 《唯实》2014,(2):4-6
<正>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的社会性迁移,日益延伸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腾出了空间,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服务;而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为缩  相似文献   

9.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强党建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要积极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当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组织者、推动者、先行者,在阵地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的强大力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增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引擎"。  相似文献   

10.
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是新农村建设在现阶段的核心任务。农村党组织是农村经济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如能实现农村党建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优化整合,进而实现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融合,以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党组织建设,则可取得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潘刚 《奋斗》2014,(2):43-44
正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发达国家的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延伸、丰富和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创意农业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多功能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在实践中显现。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资源丰富,传统农业的综合开发潜力巨大。在我省发展一定的创意农业,对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创意农业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奋斗》2016,(4)
正信息技术发展,将深刻改变农村。我省作为现代农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推进农村"互联网+"发展,探索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纵深结合,产生叠加效应,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实现"四化同步"做示范引领,促进我省农村经济提档升级,实现"弯道超车"。农村农业"互联网+"的实践效果及发  相似文献   

13.
徐琴 《求实》2001,(5):57-58
坚持市场取向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应着眼于劳动力、产品、资本三个要素市场 ,进一步完善农村资本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财政信贷资金的导向作用 ,多方面筹集资金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支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 ,才能做到政策、措施配套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激活农村投资与消费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太原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搞好土地承包,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今后还必须完善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把握"一稳定二完善"的大方向,切实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陈轶丽 《学习论坛》2007,23(4):37-39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正确认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中所处的位置,从农业、农村、农民本身探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从外部构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工作机制、经济和社会管理机制等,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农业的发展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宁夏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和"三化同步"发展方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三大示范区"建设,着力推进生态移民区和沿黄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开发,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打造十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努力在优良品种、高新技术、高端市场、高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农民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动力。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体系和法规制度建设,加大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相似文献   

18.
曹国颖 《世纪桥》2010,(3):28-29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对于帮助提高农民收入、组建合作组织及实现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是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措施,应加快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实现农业与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一村一品"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它是对以村为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因此,发展"一村一品",必须把握正确的发展思路,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二是坚持发挥优势的原则;三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