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们在代理婚姻案件中,一方当事人采取“走为上”的方式来应对另一方提出离婚请求或法院传唤、开庭的情况较为常见。在诉前、诉讼、诉后三个阶段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2.
李军 《山东审判》2001,(5):48-50
刑事再审案件的开庭审理,是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亦是准确、有效、及时地打击违法犯罪、确保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所限,目前我国刑事再审案件的开庭审理尚未全面展开,有的法院尽管进行了刑事再审案件的开庭试点工作,但也仍然存在着庭审功能“虚化”的问题。本文试就影响刑事再审案件开庭及  相似文献   

3.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聚集性疫情发生后,我原以为这起案件肯定得等到疫情过后才能开庭,没想到法院不仅这么快就联系我通过线上方式开了庭,还主动连线我与对方在线达成了调解协议,帮我要回了十几万元的货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给江北新区法院点赞!”日前,在一起由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原告李某在线上调解结束后激动地说道。  相似文献   

4.
梁爽 《人民司法》2020,(12):43-45
前几天,我在开庭之前发了一条朋友圈,配文“华尔街睢宁分街,你值得拥有!”当时我面对四块大屏幕,真是有种炒股的既视感,其实是在“云审判”。微信好友纷纷点赞,既为我们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司法应对而称赞,又觉得这种庭审方式真是新颖又特别。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各地法院全面展开了以强化庭审功能为核心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通过加强举证指导工作,落实当事人举证责任,推行直接开庭,引导当事人在庭上举证、质证,法官当庭认证,较好地发挥了独任审判员和合议庭的作用,加快了办案节奏,保证了案件质量。与此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法院内部存在着“审”与“判”相分离的现象,加上长期以来审判人员主观上的依赖心理,案件开庭结束时,一般不能当庭宣判,仍需经过一系列不符合法定程序的“内部通案”,最终由“长字号”来定案。因而,在直接开庭率大大提高的同时,当庭结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最近,日照中院制定了审判方式改革标准,在该市法院全面实行。一、受理的经济纠纷案件,应该实行“一步到庭”的必须全部做到,应当开庭审理的必须开庭审理。开庭前,审判人员不得单独会见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  相似文献   

7.
一、片面追求“一步到庭”,缺乏必要的庭前准备 “一步到庭”这种庭审方式又叫直接开庭,即在开庭前,法官只有原告的起诉状和被告的答辩状,其他证据一概由当事人在法庭上提出。在庭前不同当事人及代理人接触,不进行任何庭前调查,询问取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提高审判工作的公开性、民主性和高效性。实质上,片面追求“一步到庭”,  相似文献   

8.
开庭背景:对死刑第二审案件是否开庭审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应当开庭审理,对上诉案件,原则上应当开庭审理,但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也就是说,开庭审理是一般原则,不开庭是特殊情况。然而,长期司法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二审不开庭成了一般原则,开庭却成为特殊情况,由于缺乏严格、细致、审慎的二审开庭程序,对于关乎生死的死刑上诉案件来说,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长期习惯于书面审的我们,虽有审结死刑案件几百起的经历,偶遇抗诉案件坐堂开庭的机率却是少之又少。去年年…  相似文献   

9.
排期开庭制度始于今年年初。首先在各中心法庭试行民事、经济纠纷案件审理排期开庭制度,在取得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于5月份在全院普遍推开。一、实行排期开庭制度的基本做法排期开庭就是对已经受理的案件,及时制定开庭  相似文献   

10.
一、直接开庭的依据直接开庭是从近年来的民事审判实践中概括得出的一种审判方式,是指对具备一定条件的民事案件,不先行调解,就依照民事诉讼法的开庭程序直接开庭审理。直接开庭的审判方式有别于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先行调解的审判方式。先行调解的审判方式是指先对当事人进行调解,也叫庭前调解,只有在调解不成而又必须审结案件时,才正式  相似文献   

11.
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目标,并不是一堆条条框框,并不全是对罪犯的惩戒和处罚,而应该是公平、正义、和谐、文明。——题记开庭背景对死刑第二审案件是否开庭审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7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应当开庭审理,对上诉案件,原则上应当开庭审理,但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也就是说,开庭审理是一般原则,不开庭是特殊情况。然而,长期司法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二审不开庭成了一般原则,开庭却成为特殊情况,由于缺乏严格、细致、审慎的二审开庭程序,对于关乎生死的死刑上诉案件来说,弊端也显…  相似文献   

12.
《法学》1991,(4)
目前由于法律尚未规定经济、民事案件审理期限,致使这类案件从立案到结案在时间上无限制拖延的情况十分严重。一是立案后迟迟不予开庭。有的拖延一年,甚至几年。二是案件在审理中审判人员随意决定延期审理,下次开庭遥遥无期。有的案件当事人左等右盼,总算盼到了开庭。岂料在庭审进行中审判人员借故宣布休庭,下次开庭时间另行通知,无期限的再次拖延开庭。三是案件庭审结束,定期宣判的,长时间不送达判决书。四是当事人上诉的案件,迟迟得不到二审结果。至于申诉案件的投诉则更是石沉大海、沓无音讯。发回重审的案件也因没有规定审理期限,迟迟不予开庭。  相似文献   

13.
陆露 《人民司法》2020,(12):51-52
“小李,咱们有个案件要紧急开庭,看守所那边需要去送云法庭的网络设备。”小李是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的一名书记员,叫李金颖,跟她说话的是法官胡春生。在李金颖的印象里,疫情从来都没有挡住过胡法官的脚步。记得前段时间下大雪那天,胡法官刚刚去看守所送达过法律文书,这次又要紧锣密鼓地安排庭审了。  相似文献   

14.
去年,一些基层人民法院在实施刑事诉讼法的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在开庭前对案件进行了实体审理,搞了“预演”,然后再拿到法庭上公开审判。这种作法,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至今仍有些同志继续沿用这种作法,认为开庭前不审一遍“不放心”。  相似文献   

15.
1995年11月24日,河南省内乡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内,洁白的墙壁上国徽高悬,可容纳两千多人的大庭座无虚席。这里正公开审理一起童养媳离婚诉讼案。由于该案是因世妇会在京召开而引发的,又是90年代罕见的童养媳案,因而案件的审理十分引人注目。随着审判长周福兴那低沉而威严的一声宣布“开庭”,刚才还闹哄哄的审判庭立时静了下来,人们的目光“刷”地一  相似文献   

16.
最高人民法院在2005年发布的“二五”改革纲要和关于死刑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的通知中,首次对死刑二审案件开庭提出了严格要求。今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为实现死刑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各高级法院和省级检察院也为实现死刑案件开庭审理,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死刑二审案件全部开庭审理的既定目标。从我对实践的有限了解来看,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切实明确死刑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死刑二审案件实行开庭审理,能否真正落实,能否取得实际效果,关键要解决司法机关和有关方面对死刑二审开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一、撤回起诉的法律依据及性质修改之前的《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不需要判刑的,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正是由于这一不够明确的规定,引发了撤回起诉问题方面的争论,主要有:人民检察院有无撤诉决定权?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的时间是开庭前,还是开庭后?对无罪案件人民检察院是否可以要求撤回起诉等等①。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查修改为对案件进行程序审查,取消了人民法院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  相似文献   

18.
王羽菁 《天津检察》2007,(2):60-60,64
公诉案件的出庭是检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和亮点工程。我们欣赏那些优秀的公诉人在法庭上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飒爽英姿,却不知所有这些要倚赖于庭前的细致准备,恰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就曾亲历过这样一起案件,由于庭前工作扎实到位,开庭时虽有惊、却无险,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出庭公诉任务。  相似文献   

19.
王亚新 《现代法学》2003,25(6):59-66
本稿是在特定理论模型支撑下对若干有代表性的中级法院民事一审程序运作状况展开实证调查而取得的一项初始性成果。调查采用案件卷宗抽样、访谈、参与观察、问卷和文献研究等方法 ,就庭前准备、开庭样式、各类证据的使用情况及结案方式等方面程序的实际操作做了系统的了解 ,并对“非正式开庭”等调查中新的发现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了在审判方式改革给司法实践带来重大变化的同时 ,诉讼模式转型仍在进行之中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20.
“合并仲裁”与“合并开庭”是新兴的仲裁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多方当事人同一争议的仲裁问题.国际主要仲裁规则对“合并仲裁”与“合并开庭”都有详细且操作性强的规定.我国仲裁规则中关于“合并仲裁”的规定过于简单且不成体系;关于“合并开庭”,仅有海仲2015年仲裁规则确立了这一机制,而且程序、范围不明.我国应借鉴国际主要仲裁规则,明确“合并仲裁”与“合并开庭”的不同制度定位,制定合并权归属、仲裁员指定、在先程序效力等“合并仲裁”与“合并开庭”的具体仲裁规则.同时,仲裁立法也应对相关机制予以支持、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