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辰 《今日浙江》2012,(22):34-35
产业集聚区作为依托城市经济和科技人才支撑的区域发展新空间,其目标是成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目前我省规划布局的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各设区市,是中心城市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依托。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地方的产业层次和城市水平。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尤其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以此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外来流动人口已成为绍兴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主力军,更是优化区域人力资源结构的关键所在。最近,我们就如何优化流动人口结构、加快提升区域人力资源素质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3.
浙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时代,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当前,浙江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引领产业向高端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对于集聚创新要素、创新强省;对于创建文化大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4.
潜力慈溪     
慈溪人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务实诚信,竞业超越,全面投身于新一轮发展建设之中。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放飞梦想,拥抱明天,慈溪将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积极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一座富裕文明、绿色生态、更具活力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必将傲立于中国的东海之滨。  相似文献   

5.
张明斗 《中国发展》2015,15(3):22-27
新型城市化问题属于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何实现宁波市新型城市化的深度发展,对于提升宁波市城市经济运行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该文基于"城经济"利用的高效率和"市经济"运行的高效率对新型城市化深度发展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通过全面阐述宁波市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状态与现存问题及其深度发展的内在功效,认为宁波市新型城市化深度发展必须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经济"利用效率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体系、提升"市经济"运行效率等四大层面采取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6.
张军 《今日浙江》2010,(16):12-15
近年来,浙江以培育建设中心镇为主载体,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面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我省正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提升中心镇建设水平,努力形成城市反哺农村、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椒江在更高水平上推进首善之区建设的关键五年。椒江作为台州'三区两市'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十三五'时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当前椒江在科技创新、有效投资、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基层基础等多个方面仍存在短板,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8.
城市品牌战略与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文金 《求索》2011,(6):82-84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型城市化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城市品牌内涵及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探讨城市品牌战略与新型城市化的辩证关系。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可选择的城市品牌发展模式主要有地理型品牌发展模式、历史文化型品牌发展模式、城市产业型发展模式及城市功能型发展模式等四种。在实施路径上应坚持"调查研究———筛选评价———提炼设计———实施建设———全程营销"思路,建议新型城市化中打造城市品牌时要多元整合、重点突破、合力推进。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新生代农民工在参与城市建设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发展诉求。我们应关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能力,使其有更多获得感。  相似文献   

10.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合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昌 《中国发展》2007,7(1):98-10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城市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是合力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中心城市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推进区域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做强做优做美做亲中心城市.既要有顶层设计,更要有基层操作。 推进一体化,提升首位度,让综合实力更强 中心城市建设.特点在“城市”.优势在“中心”。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的意识环境和城市人的意识层次.是决定城市建设的实体形成和内在功能的重要因素。强烈的“中心”意识是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从全省各地的中心城市看.“城市”特点不突出,“中心”优势不明显.首位度不高。中心城市首位度核心问题.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许宁 《西部社会》2002,(10):13-15
未来的五到十年是银川市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迈进,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围绕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将银川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重大决策,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对加快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推进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城市化是金华在新世纪初期面临的一大发展机遇,是实现把金华建设成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这一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从城市化的内在要求和金华现状看,加快城市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市经济是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背景下,中心城市在功能提升、产业升级过程中形成的新兴经济形态,具有高智力性、高增值性和强辐射力特点,对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朱李呜 《今日浙江》2012,(15):32-33
抓住做强中心城市的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的集聚能力这一关键环节,着运做好“强城”文章。我省2006年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以来,城市毖础设施得到较快完善,城市经济也取得丫K足发展,城市化率超过62%。在现阶段和l术来一个时期,浙江推进新型城市化阶段性的战略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实力,越来越重要和急迫。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制订的“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择优建设小城镇,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和小城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发展思路,通过城市化协调发展来达到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洪嘉祥 《今日浙江》2007,(16):44-44
当前,慈溪发展正处于极为关键的转折时期,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及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节点,尤其随着大桥全线合拢,已置身于一个更具开放性、竞争性、联动性的发展环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创新发展模式,实施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民本发展的"五大发展"策略,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发挥大桥功能、做大做强大桥经济寻求新的战略支撑,加快推进效益和谐新慈溪建设,努力在科学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18.
谈月明 《今日浙江》2014,(17):18-19
正新常态既是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新常态既是压力,但更多的是动力。我们要在"八八战略"的引领下,围绕"两美浙江"建设目标,把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全省建设系统适应新常态的总部署,着力构筑城市经济新优势。加快构筑新型城市化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城市化提质发展新型城市化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的重要潜力与动力。  相似文献   

19.
《今日浙江》2006,(17):14-15
嘉善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互促共进近年来,嘉善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路子,将其作为促进产业集聚、承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推进现代化、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有效途径,城市化水平已达58.56%。嘉善县在“产业强县”战略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老城区内的零星工地已基本完成向开发区外迁改造工作,建成了嘉善经济开发区、魏塘工业区等工业基地,形成了以木业家具、电子信息、五金机械、纺织服装四大主导产业,产业集聚态势明显。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各类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善江公路、城西大道的建成,加强了嘉善中心城市与…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进入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新阶段。北京作为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建国以来,城市化经历了波动发展、高速发展、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尚未进入平稳发展的高级阶段,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城市体系发育严重不足、"半城市化"问题突出、城市管理运行压力空前等一系列问题。在城市化发展规律作用下,在北京市的主动调控下,未来北京新型城市化将逐步向人口有序增长、土地集约利用、空间逐步优化、品质不断提升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