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sang(1981)、陶义训(1983)和黄民贵(1988)等先后报道了尿素溶解性虫卵抗原(JEU)的提取、分离和在人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上的应用,证明了JEU具有较高的活力和特异性。本文探索了JEU在耕牛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上的应用价值。(一)材料和方法1.JEU和水溶性抗原(SEA)的制备: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2.
当前,锥虫病免疫诊断方法较多,但其特异性仍不够理想。为了提高免疫诊断特异性,Khler和Milstein(1975)首先创立了杂交瘤技术,为寄生虫病免疫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应用这一技术,筛选出11株能分泌稳定的锥虫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并对其中1株的抗体专一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酶联免疫印渍技术(下称EITB)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结合了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高分辨力和酶联免疫反应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已成为生物化学、免疫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中的一项十分有用的分析手段。这几年该技术已被应用于分析寄生虫抗原及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本文应用SDS-PAGE分析了血吸虫尾蚴、成虫、虫卵抗原及肝片吸虫成虫抗原,并对EITB在耕牛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上的应用价值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一)寄生虫免疫的应用 随着免疫工作的发展,已使寄生虫的免疫从实验室逐渐走向实际应用。无论是寄生虫的免疫接种还是免疫诊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多种寄生虫虫苗在预防家畜寄生虫病上正发挥越来越明见的作用,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在寄生虫病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占有重要比重。在某些国家中生产的寄生虫虫苗一度曾商品化,在生产实践中收到一定的效益,目前公开报道的寄生虫虫苗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猪带绦虫的抗原特点,囊虫病的免疫机制,免疫诊断技术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猪囊虫病是全世界流行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一些省市也发生本病,近年来某些地区的感染率还有升高的趋势。猪囊虫病的生前诊断是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一环,虽然多种免疫诊断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尚存在某些实际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应用斑点免疫结合试验(DIA)诊断猪囊虫病的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抗原:全囊虫粗抗原(CECC)、Sepha-dex G-200过滤抗原(APCC),亲和层析纯化抗原(SACC),工作浓度25μg/ml,均为本所制备。  相似文献   

7.
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对以吉林省为主的东毕吸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原诊断、虫体鉴定及免疫诊断方法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脂质体(Liposome)一词首先由Bangham等(1965)提出,是由人工方法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完全封闭的球状微囊,内含有水相空间,具有独特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早在一百多年前Virclow(1884)观察到髓磷脂可以形成脂质体,随后Le-hma等(1904)曾描述过所见到的脂质体结构,进入60年代,对脂质体的系统研究日益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80年代以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脂质体在人工生物膜、药物投送,免疫佐剂、基因工程载体和免疫诊断技术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本文仅就免疫脂质体技术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研究日本血吸虫童虫保藏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使经冷冻的童虫直接应用于免疫预防、免疫诊断、药物治疗的感染动物模型及虫种保存。自从James(1981)首先提出冷冻保存曼氏血吸虫以来,Stirewalt等(1984)、许绶泰等(1989,1990)相继进行冷冻保存血吸虫方法的研究。本文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许绶泰等的冷冻保存童虫技术进行改进,以找出可以实际应用的方法。 (一)材料和方法 冷冻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由本所钉螺室提供,所用钉螺系湖北钉螺,血吸虫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安徽贵池品系。冻存剂采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家畜棘球蚴病的免疫诊断水平和寻找保护性抗原,我们已建立了若干株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本文之目的是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免疫印迹术(Western blot)对上述单抗的抗原识别作用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1980年起,对旋毛虫病免疫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用纯化抗原制备抗原致敏绵羊醛化红细胞,进行间接血凝试验,诊断旋毛虫病,阳性检出率可达97.47%以上,凝集滴度最高可达1:512或1:1024,交叉反应极少,反应快,1小时内即可得出结果。  相似文献   

12.
脂质膜体是由包围水空间的连续双层排列的类脂组成的膜体。它有免疫脂质膜体、小单层指质膜体、去垢剂透析脂质膜体、反相蒸发脂质膜体及溶剂蒸发脂质膜体之分。目前这一新兴技术已在免疫诊断、药物投递方面得到应用,特别是在药物投递方面近几年又有新的发展。现就脂质膜体的制备和性质、脂质膜体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免疫脂质膜体及其在体内的应用等问题作一浅述。 (一)脂质膜体的制备和性质 脂质膜体是类脂分子以连续双层结构包着一个水的空间。水溶质不能穿过类脂双层,这样就能诱捕各种大小的水溶性分子、离子直到大分子。用于脂质膜体构成的最普通的类脂为磷酸类脂,由于它有一个极性的头簇和两条非极性的酰基链,所以它具有两性分子的性质。脂质膜体表面  相似文献   

13.
C-ELISA(Cloth-ELISA)是加拿大学者Blais,B.W.等1989年建立的一种新型免疫测定技术,可译为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这种技术是以疏水性聚酯布(Hgdrophobic PolyesterCloth)即涤伦布为固相载体,这种大孔径的疏水布具有吸附样品量大,可为免疫反应提供较大的表面积,提高反应的敏感性,且容易洗涤,不需特殊仪器等优点,为免疫诊断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成本低廉的检测方法。现以对布氏杆菌抗原的检测为例将其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由于绵羊棘球蚴囊液(EgCF)取材相对方便具有较强的抗原活性,是诊断棘球蚴病抗体的较好抗原,但因EgCF成分复杂,在免疫诊断中有时与其它绦虫蝴病抗体发生免疫交叉反应。为查明绵羊棘球蚴和其它绦虫蚴抗原组分的异同,本文在分子水平上比较了细粒棘球蚴囊液细颈囊尾蚴囊液(CtCF)和多头蚴囊液(CcCF)可溶性蛋白多肽的异同。(一)材料与方法1.样品的制备:(1)EgCF:无菌抽取自然感染绵羊肝脏棘球蚴包囊液,5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PEG浓缩至1/10,蒸馏水透析除盐,经紫外吸收法测定其蛋白含量为2.4mg/ml,分装,-20°…  相似文献   

15.
抗不同株伊氏锥虫排泄分泌抗原抗体的交叉反应谢超孙恩贵刘俊华王祥生(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伊氏锥虫病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非常重视的研究内容,但因为锥虫存在抗原变异现象,并对宿主造成免疫抑制,所以到目前为止尚无理想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伊氏锥虫不同虫株免疫抗原差异性试验1)周金林沈杰王云飞周勇志石滨海(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200232)伊氏锥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众多虫株,在进行免疫诊断时,用某株锥虫制成的抗原对其他株锥虫病的特异性不相同。王祥生等(1988)...  相似文献   

17.
以连续克隆分离的方法,从1株水牛伊氏锥虫中分离到40个克隆群体,从中分离鉴定出18个抗原变异型.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发现其中2个抗原变异型(即HbTatl.18和HbTatl.15)分别能与约80%和60%克隆群体的血清发生较强的阳性反应,初步确定这2个抗原变异型为该虫株的优势代表变异体.这为伊氏锥虫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分子诊断以及遗传进化等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前关于宿主对感染各种寄生蠕虫的免疫反应的工作,主要是从事于创造和改进蠕虫病的免疫诊断方法(Fife氏1971)。近年来则更多地注意于阐明动物对寄生蠕虫发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机制,这主要是因为成功地应用于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的免疫方法,大部分对蠕虫感染都已失败,只有绵羊的丝状网尾线虫(Sokolic氏等1965)和牛的胎生网尾线虫(Jarrett氏等1960)感染为例外。  相似文献   

19.
杂交瘤技术产生的单克隆抗(McAb),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它是抗原分析、免疫诊断及保护性免疫等方面研究不可缺少的宝贵试剂。当前,在不同宿主和同一宿主引起不同症状的鹦鹉衣原体病病原抗原性和免疫性尚不十分清楚。借助于MoAb对鹦鹉衣原体抗原进行分析,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将SP_2/O-Ag14骨髓瘤细胞与鹦鹉衣原体H_(23)株纯化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融合,经ELISA、IHA检测和克隆后,获得4株杂交瘤细胞。这4株所分泌的McAb对鹦鹉衣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抗原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令人满意,抗鹦鹉衣原体McAb株的建立,将为我国动物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免疫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国外有用蟠尾丝虫、指状丝虫、棘唇丝虫、犬恶丝虫、唇乳突丝虫等进行人丝虫病抗体检测和用棉鼠丝虫检测犬恶丝虫、鹿腹腔丝虫的报道,说明丝虫都有共同抗原部分。70年代国内医学界运用动物异种抗原诊断人丝虫病,认为用犬恶丝虫抗原皮试,进行人丝虫病普查是可行的。国内外在研究人丝虫病的异种抗原中,亦将牛指状丝虫作为诊断人丝虫病的一个重要的异种抗原来源进行研究,但迄今国内还未见有用一种丝虫抗原对人和动物的丝虫病进行免疫诊断的研究报道。本试验在国内初步报道了用牛腹腔指状丝虫作为诊断抗原以2种生化技术对人和犬、牛、猴、兔丝虫抗体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