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冯友兰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清理和反思来进行的,他终生所要探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奠定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地位的,主要是他 30至 40年代创立的新理学。   冯友兰认为,他治哲学,先是“照着讲”,后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治哲学史。冯友兰自 1928年起,即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至 1934年,先后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贺麟曾说, 30至 4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最突出的成果,一是胡适的《中国…  相似文献   

2.
2020年是冯友兰诞辰125周年,逝世30周年,特以此文以致纪念。20世纪90年代,冯友兰撰著和出版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亦即《中国现代哲学史》,被学界一些朋友称为冯友兰"回归自我"的代表作。冯友兰的《中国现代哲学史》总体上是"接着"前六册讲的,有连续亦有超越,并形成了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自身特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诠释框架和评价标尺,规定了独到的中国现代哲学史的开端,从广义的哲学史定义出发展开叙述,用"双维"标准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进行分类,对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的"理学"和"心学"进行了逻辑化分析,但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研究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现代中国哲学史的开端、现代"理学"的界定、现代"心学"的谱系等。探讨这些问题,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认知,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以及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范式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假如我们从日本人远藤隆吉1900年撰写的四卷本<支那哲学史>(汉译为<中国哲学史>)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超过100年.假如我们从谢无量撰写的<中国哲学史>(1916年9月印刷)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有将近90年.在这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外学人出版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史"专著,发表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史"论文,现在却突然出现一场"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讨论,且一时间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是很耐人寻味的.假如讨论的结果是"不合法",中外学者约一个世纪的辛劳,岂不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相似文献   

4.
在建构中国哲学史的毕生努力中,早年的冯友兰所建构和确立的乃是以西方哲学为标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是"哲学在中国",而晚年的冯友兰最终所建构和确立的却是注重人生反思与精神境界的"中国哲学的史"、是"中国底哲学".冯友兰以其建构中国哲学史的毕生努力告诉我们,现代化的中国哲学必须是、而且也只能是有着我们自己的民族特殊性的"中国底哲学".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初创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开创了以问题为中心的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哲学大纲》的特色在于运用了“以西释中”的诠释框架,这在那个时代是“不得不然”的,但《中国哲学大纲》的内容、语言等则是中国的,体现出中国哲学的本土特色;《中国哲学大纲》虽然也阐释了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论、致知论,但核心是人生论,包括人性论、天人关系论等,为我们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史教程》是为适应各级党校教学和广大干部自学、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以及现代哲学的需要,由中央党校和山东、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党校的中哲史教师编写的. 该书同已出版的同类读物比较,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时间跨度大.上册为古代部分,由远古时代至1840年鸦片战争,下册为近现代部分,由1849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即由孔夫子到毛泽东,打破了中国哲学史的教材由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传统格局,勾勒出中国哲学思想从古  相似文献   

7.
郗戈 《理论视野》2013,(8):F0003-F0003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理论网协办的"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哲学也经历了不平凡的百年,总结和回顾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辉煌成就,展望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前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课题。1999年11月,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哲学史分会、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联合召开了“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与会同志以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5)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使用"哲学兴趣"的概念整理中国哲学史,区分哲学底兴趣与历史底兴趣,逻辑的兴趣与伦理的兴趣,而且在新理学体系中又有一定程度的衔接。解读冯友兰的哲学兴趣说,是冯友兰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有助于对中国哲学史有更加清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中西比较哲学之格式,不外三款:西化、并置、化西.晚清以降,谢无量、胡适、冯友兰所撰三部《中国哲学史》,虽不能说完全“抹煞”了中华哲学之特殊性,但至少对此种特殊性凸显不够.只有张东荪是一个典型例外.他旗帜鲜明地以金岳霖所谓“第二种态度”从事“中华哲学史”研究,始终不移地把“中华哲学”当作“中华特有的哲学”,把“中华哲学史”当作“中华哲学的史”.其《中国哲学史讲义》等著述,是一项专门凸显中华哲学特殊性的“中华哲学史书写”.此种书写之哲学基础,就是当时流行欧西的“知识社会学”,以及他本人“接着”欧西所创发的“知识文化学”.他用知识社会学“重写”中华哲学史,乃是中西比较哲学史上“并置派”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1.
哲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运用了哲学史特定的研究方法开始了对哲学自身发展过程的研究。这一研究伴随着哲学的独立化而始于近代。黑格尔在哲学史研究上的卓越贡献被马克思称之为“开始奠定哲学史的基础”,并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科学的哲学史学科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是集人类哲学史认识精萃之大成的结晶,它为真正科学地研究哲学史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和前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基本观点,经典作家们有过很多论述,但最集中的概括说明莫过于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5)
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之初,钟泰以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该书运用史传的体例,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对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流派做了详实的介绍,客观地还原了中国哲学史上诸多人物的哲学思想。他追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概括性地对上古哲学思想特点进行了总结。钟泰"以中释中"的研究方式对中国哲学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当今诠释中国哲学的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哲史研究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史探微》评价彭泽农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从1994年起,把科研重点集中在马哲"当代史"的研究上,力求以新的成果去迎接和纪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150周年。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由王仲士教授等主编的《马...  相似文献   

14.
在张立文先生的致思之路上,不仅有着对中国哲学史及其研究方法的系统论述,还有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语境的哲学理论的建构。细而言之,从最早关于周易、朱熹思想的研究,到新近对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系统阐述;从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的归纳演绎,到传统学、新人学的步步推进,最终到和合学的融通开创。可以说,张立文先生的研究历程,正是从"史"到"学"的演进,是对中国哲学进路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15.
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元性的,还是多元性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决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料的选取,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评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杰出哲学家的评价,也决定了我们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方式。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发生的种种争论都是由人们对这个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人依赖"天赋能力"的理性对自身和世界生存与发展问题坚持不懈地哲理思考、批判反思的智慧之学.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教学,而哲学教学就是哲学史教学.哲学史教学分为析明--引导、互动--交流、自得--创新三个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17.
王桂泉 《理论视野》2010,(10):53-55
<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应用哲学研究会、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暨全国邓小平理论和应用哲学研讨会",于2010年7月25日至28日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党校、社科院、军事院校的6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多学科的交流和研讨,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一卷,最近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出版了。这是他继主编《中国哲学史》、撰写《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之后又一部主要著作。 佛教起源于印度,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逐渐同中国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哲学史丛书之一的《韩非思想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孙实明副教授潜心研究的又一力作。本书选材巧妙,语言流畅,具有鲜明的特点。 1.立足事实,全面客观。 中国古代哲学,其实是一种道德哲学,这种道德哲学与政治有着不可分的联系。基于此,本书在引证大量事实和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包括经济思想)、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力图从整体上把握韩非思想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17世纪法国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有三本书值得关注:一是1642年出版的拉莫特·勒瓦耶的《论异教徒的道德》,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相同,但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比苏格拉底对西方的影响更大,由儒家领导的中国乃是柏拉图“哲学王”理想的实现;二是费内隆在1687—1689年撰写的《死者的对话》,其中有一篇题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对话》,论述了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思想分歧,既不同意把孔子比作中国的苏格拉底,也完全不相信孔子的“圣王”理想或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具有哲学学理上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三是1696年出版的李明(勒孔德)的《中国近事报道》,该书不再将孔子与苏格拉底对举,而是把他比作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一位致力于培养“哲学王”式的统治者却并不成功的“帝王师”塞涅卡,并认为在研究中国哲学时应把孔子思想与宋明理学区分开来。这三部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7世纪法国思想界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