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瞭望》2006,(43)
王光美:获中国消除贫困“成就奖”10月17日,于13日辞世的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王光美获得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的“成就奖”。享年85岁的王出生在北京, 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46年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翻译,同年赴延安,任中央军委外事  相似文献   

2.
高峰 《党政论坛》2010,(10):6-7
美丽的女人 1921年8月25日,王光美出生在北京。父亲系留日的早稻田大学高材生,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次长,母亲是天津名门的千金,才貌双全。王光美天生一副鹅蛋脸,模样人见人爱。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底的一天,一位印尼华侨女士带两个女孩突然“闯”到沈阳市侨办,这位女士是其中一个女孩的母亲。女士说:为了躲避印尼国内动乱时华侨的迫害,她们回到祖国避难;为了让孩子学习中华文化,以后为祖国做点事情,把她们送到东北大学学习汉语;在东北没什么亲属,她离开沈阳  相似文献   

4.
张颐武 《民主》2011,(4):7-8
雷洁琼先生走过了106年的生命历程,2011年1月9日17时38分在北京逝世。各大媒体都刊发了新华社专稿.隆重纪念这位穿越了二十世纪的风雨,和我们走到今天的老人。微博中,很多年轻的朋友在问:“她是怎样的人?”人们似乎都知道她的名字,却未必了解她的生平。  相似文献   

5.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北枣强县农村妇女林秀贞,从1976年开始,相继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其中的一名智障老人至今已由林秀贞赡养了25年。她还收养了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弃婴,并出资到石家庄、北京等地给孩子看病。她先后无偿资助14名贫困大中专学生完成学业,还在自己的工厂里先后安排8位残疾人就业,多次捐款用于改善乡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林秀贞做的好事说不完、数不清,是乡里乡亲公认的“好人贞姐”。林秀贞做好人,是缘于她听娘的话,听党的话。林秀贞说:“我有两个娘,一个是生养我的母亲,一个是…  相似文献   

6.
1999年2月28日,冰心先生离开了我们,人们以玫瑰鲜花、以音乐和大海的涛声,送别了这位世纪老人。冰心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博大爱心精神,一直温暖着我们,温暖着她的千千万万的读者,温暖着这个世界。在她逝世十年后,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长乐市委市政府、冰心研究会和冰心文学馆,在北京联合举办《永远的冰心——冰心逝世十周年纪念展览》。  相似文献   

7.
石母     
齐人 《学理论》2008,(13):11-11
五月十二日,母亲节的第二天,中国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在灾区救援中,一位母亲用生命保护孩子的动人故事迅速传遍中国,传遍世界。令所有人为之动容。我提议:为这位母亲立个雕像吧,仅仅因为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相似文献   

8.
▲儿女再孝敬也难给老人这种乐趣◆“杀一盘!”这位战争年代的英雄就这样常常拉住前来查房的院长。V62岁的于英华患脑偏瘫并丧失语言功能,她为了减轻2个孩子的负担,自己主动要求到松堂关怀医院接受医护。摄影报道▲对松堂关怀医院医护人员温馨而尽责的服务,老人评价说“比在家还好”。卜在医护人员精心护理下,他在松堂关怀医院平静而幸福地走完了人生最后里程。《嘹望》新闻周刊1997年第14期 死亡是人们十分忌讳却又人人无法逃避的事实。随着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珍重死亡,企盼l临终前的关怀和挚爱。创建于1991年的北京松堂关怀医院…  相似文献   

9.
《瞭望》1999,(11)
编者按春节前,本刊记者到医院拜望刚过90华诞的萧乾先生,谈到冰心女士带信,希望同他一起跨世纪时,重病中的萧老平静地说:“我大概不行了。”不意一语成谶,10天之后萧老离开了我们。更不料,春节过后,冰心老人也遽尔仙逝。文坛痛失巨擘。冰心,这位本世纪中国文坛的耀眼巨星,一生善良、正直。她虽然走了,但她的作品与人品将伴随我们走进新的世纪。冰心老人走了,2月28日晚上9时,走得安详、恬静,一如她为人的风格。她住过的病房里鲜花盛开。她最喜爱的红玫瑰绽放着,那是冰心——这位世纪老人撒向人间的最后祝福。她的文品,早有定…  相似文献   

10.
钟坚  王骞 《党政论坛》2010,(24):58-59
在东交民巷简陋逼仄的工作室里,整个采访期间,高黎明的话时常被来找他的人打断。这位北京红都服装集团公司员工嘴里的“高师傅”,名片上没有写职务,只有“高级服装技师”这个职称。然而,在所有社交场合,低调行事的高黎明每次都会被公司领导隆重推出:“这位是当今国家领导人的制装师。”  相似文献   

11.
陈益群 《民主》2006,(8):42-43
敬爱的冰心大姐离我们而去已经七年了,2月28日是她辞世的忌日。当时作家魏巍曾写道:“一颗善良美丽的星辰陨落了,而它的光芒,将永远存留在几代中国人的心里……”来送别这位世纪老人、文坛前辈。冰心大姐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在上世纪60年代到“文革”后,很长时间担任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主任。每次由她来主持的民进活动,都是行动活泼,谈笑风生,充满着欢乐。她平易近人,讲话风趣幽默,民进从领导到会员都亲切地称她“冰心大姐”。在民进中央的会议室里很长一段时期挂着一幅她的画像,上面有她的名句:“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她…  相似文献   

12.
母亲去世已经35年了。最近,在翻阅组织部门退还她生前写的文字材料时,我们看到一份母亲写给组织上的自传。自传是1951年1月27日写的。从自传中了解到,母亲原名叫邓静真,参加革命后,改名叫“叶彦明”和“叶明”,大约是在1935年考入开封女子中学,她的英语老师是王实味。这让我们感到吃惊和意外,母亲怎么会是王实味的学生呢?而且母亲走上抗日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王实味的影响。带着好奇,我们走访了昔日开封女子中学(今天的开封第25中学),也走访了当年曾在开封女子中学读过书,后来参加革命的老前辈。从她们零散、不完整的记忆片断中,了解到了王实味在开封女中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不守家训特立独行 聂其璧出生于1900年,在她出生前,父母已育有7儿3女,聂其璧是第11个孩子,后有一幼弟.聂其璧的母亲曾纪芬是曾国藩的女儿,其父聂缉是当时的上海道台(相当于今上海市市长). 母亲曾纪芬是曾国藩的幺女,按照湖南话,大家称她“满小姐”,后被人尊称“崇德老人”,她一生秉承曾家家训,起居定时,饮食节制,勤俭持家.每年必恭书曾国藩的“伎求诗”数遍,其书法颇得父亲真传,当年京沪大多上流家庭都挂有她的墨宝.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即使子女已经成年,仍随时耳提面命.  相似文献   

14.
李玉林 《慈善》2017,(1):13-16
<正>又是一个单亲家庭,又是一个不幸的贫困母亲。她似乎也有一种“负罪感”。丈夫离她而去,离开她和他们的孩子,她甚至没有怨言,反而觉得是自己“罪孽深重”“罪有应得”。她并不知道自己的血液中“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不知自己身体携带了这种可怕的“凝血活酶生成障碍”的出血性疾病,不知道没有症状显现的自己会把这种疾病遗传给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李宝平  马媛 《民主》2008,(1):31-33
初见王玲,是在北京。那是2006年8月份,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颁奖晚会现场。因为第九届比赛要在沈阳举行,作为主管教育、文化的副市长,她去接旗,并现场发表了简短的、近乎表态似的讲话。当时的印象是,这位副市长很精干,且不太善于言谈。这一次受民进辽宁省委会宣传部的委托,与李宝平部长一同采访这位女市长,进一步证实了上一次的判断。她谈起工作来一、二、三、四,不带一丝的其他,可谓干净利落。  相似文献   

16.
冰心的幽默     
周明 《党政论坛》2012,(18):56-56
“你如再不来,就只有瞻仰遗容了”我常常去西郊看望冰心老人,或向她约稿,或向她讨教,或陪友人造访,或麻烦她给人家题词题字,或送书送什么刊物去……总之经常去,然而有时工作一畦,就好久没去,加之老人住地远在北京西郊,去—趟也真不易。  相似文献   

17.
樱花幸子小姐来信说,她准备在北京下飞机后就转乘汽车来唐山,看望她朝思暮想的第二故乡的亲人。可是她们的领队突然宣布在北京转机去上海,赛事结束便返回日本。她哭着登上去日本的飞机以后,透过圆圆的窗子遥望北方的苍穹,痛苦的心情难以名状。于是,她在座位上写了这封信,拜托空姐待班机返回上海后替她邮寄。来信说她每想起我夸赞她的名字很甜美很幸福的话语时,都流下欣慰的眼泪。尤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故事     
叶延滨 《各界》2013,(8):87-89
母亲去世多年了。我刚到北京不久,收到了省委干休所的电报:母病危,速回。母亲生命的最后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她得的是肺气肿,后来发展到肺心病。每时每刻喘不上气,最后离不了医院里的氧气管,只好把医院住成了家,一住就数年。好在她算“老红军”,能有一间单人病房。我在成都工作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86,(30)
妇女生活的断面 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大都市中妇女们的生活。嫁到校场口胡同五十六号金家的小马,是北京六必居酱菜店的经理。她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说:“我上班一换上工作服就有一种应当担负起责任的感觉。我要处理各种事情,安排好各项工作,常常不能按时回家。可一迈进家门槛,我就成了婆婆说东不往西的儿媳妇和听丈夫拿大主意的妻子了。”这位女经理为自己做的这幅自画像,想来正是今天一部分城市职业妇女的一个生动的缩影。她们在社会生活里,扮演着两个角色:在工作单位,她们是勤勉的劳动者、精明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同志,在“七一”前夕回顾了她当年协助李达同志筹备“一大”的有关情况。这位八十七岁的老人,在她的回顾中所谈到的会议召开前后的一些细节,对丰富党史资料,教育后人向革命先辈学习,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