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建民 《台声》2009,(6):13-15
相对于30年来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发展,两岸金融合作则相对缓慢。严重滞后,远不能适应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两岸经济及经贸往来产生重大冲击,更严重影响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经营活动,两岸金融合作显得更为迫切与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两岸开始加快金融领域的合作步伐。  相似文献   

2.
《两岸关系》2008,(11):5-6
11月4日上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举行会谈。双方就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食品安全等议题进行了商谈,就继续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两岸经济交往开展了对话,并就下一阶段两会协商议题、加强会务联系、开展交流合作等事宜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3.
《两岸关系》2008,(11):7-8
今天上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陈云林会长与海峡交流基金会江丙坤董事长举行会谈,就实现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邮政合作和食品安全问题联系与沟通进行了协商,就继续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两岸经济交往开展了对话,并就下一阶段两会协商议题、加强会务联系、开展交流合作等事宜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4.
《时事资料手册》2009,(3):76-76
双方一致认为,目前两岸关系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促进两岸双向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两岸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双方应秉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鼓励并推动大陆企业赴台考察、投资.以利于加强和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大陆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尤其是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创造的两岸经济合作新契机,促成新一波台商大陆投资热,台商投资区域布局出现重大变化与调整,台资企业加速内迁,西部成渝、中部豫鄂湘与海西福建等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同时投资产业与投资领域也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两岸旅游合作发展对两岸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绍华 《两岸关系》2008,(10):35-36
两岸旅游合作现状 今年3月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势头。马英九在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兑现其在竞选期间的政治主张,上任后立即推动两岸“包机直航”、“陆客来台”两大政见,并于7月实现“假日直航包机”和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使两岸关系朝向良好方向转变。旅游领域的合作作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先导部分,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成为两岸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商签ECFA与落实基层民众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08年以来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岸基本实现"大三通"、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两岸迈出双向投资第一步、两岸签署金融监管备忘录等,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取得了较大进展。现阶段,两岸正积极突破商签经济合作框架  相似文献   

8.
孙升亮 《台声》2008,(12):12-12
11月初,两岸同胞及国际社会一起见证了陈云林会长首次访问台湾及海协会,海基会在台北举行本年度第二轮协商的历史性时刻。陈云林访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获得成功,两会达成了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及食品安全等四项协议,就继续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两岸经济交往开展了对话,并就下一阶段两会协商议题等取得共识。这不仅标志着两岸同胞殷殷期盼数十载的直接“三通”已基本实现,而且深化了两岸制度性化商机制,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月4日下午)今天上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陈云林会长与海峡交流基金会江丙坤董事长举行会谈,就实现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邮政合作和食品安全问题联系与沟通进行了协商,就继续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两岸经济交往开展了对话,并就下一阶段两会协商议题、加强会务联系、开展交流合作等事宜交换了意见。下午,陈会长  相似文献   

10.
《两岸关系》2008,(12):8-8
12月21日下午,在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上,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宣布了加强两岸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陆各有关主管部门制订的十项惠台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黄埔》2009,(1):7-7
2008年1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在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上,针对如何加强两岸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宣布了大陆各有关主管部门制订的十项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敏 《两岸关系》2011,(2):32-33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在全球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国际金融海啸,严重冲击了包括海峡两岸在内的全球经济的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已缓慢复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危机前失衡的全球经济再平衡势在必行,从而将引发世界贸易与投资格局的重组。同时,两岸已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合作深化、互利共赢的新阶段,特别是随着2011年大陆“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启动,两岸经济合作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3.
《两岸关系》2006,(2):4-4
台商来大陆投资,有利于得到更好的回报,有利于发展两岸经贸合作,有利于推动台湾和大陆经济共同发展。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我们欢迎更多的台胞来大陆发展,通过开展合作,造福两岸同胞。大陆有关方面一定会竭诚为台胞们提供帮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台湾地区政策限制,多年以来,两岸投资关系主要是台商赴大陆投资为主。随着两岸经贸关系深化发展,两岸投资关系的“单向性”作为两岸经贸正常化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由此导致的两岸经贸“非均衡”及其所衍生两岸经贸深化合作问题,制约了两岸经济互动合作、共创双赢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蔡秉宪 《台声》2013,(9):48-48
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中,目前的交流与互动可以晚是历史上的一个巅峰。白2008年国民党执政以来,两岸两会恢复协商、完成两岸直航、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官员互访乃至两岸军事互信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两岸服务业合作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尽快减少政策限制,释放两岸服务业合作的发展潜力。目前,台湾的政策限制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陆企业投资台湾服务业的积极性。《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为加快实现两岸服务贸易正常化、促进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做出了重要的制度性安排,两岸服务业合作可在此基础上强化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策略联盟和共同参与等方式的合作。未来健全两岸服务业合作机制,应重点解决好利益分配、法律规范、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08,(5):4-9
焦点胡锦涛博鳌会见萧万长 4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了萧万长先生率领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代表团,就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交换了意见。尽管“胡萧会”只进行了20分钟,却并非如媒体此前所料,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相反,代表双方充满善意的尝试,两岸关系已迈入务实的新时代。 会谈中,胡锦涛强调,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表示,两岸经济密不可分。长期以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一直发挥着稳定两岸关系的正面作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取得进展,得来不易。现在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尽快启动两岸周末包机,并实现大陆居民来台湾旅游。希望能尽快恢复两岸协商,以利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3,(11):22-23
10月27日闭幕式上,中共中央台办主任张志军代表大陆主办单位对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两天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届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俞正声主席和吴伯雄荣誉主席分别在开幕式发表讲话,就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了重要主张。与会的350多位两岸各界热心人士和专家学者,围绕推进两岸经济科技合作、加强文化产业合作、深化教育交流合作三个议题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启示的意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台商回流”已成台湾当局两岸经贸政策全力推动的重中之重。春节过后,台经济主管部门再次增加200亿元新台币的工业区投资租税优惠额度,鼓励台商回流。然而,台商回流现象虽有所增加,但成效非常有限,与台商对外投资相比不成比例。特别是,台商回流不是台商从大陆撤资,而是台商在海峡两岸新的战略布局,是看好两岸直航与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后的新商机,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合作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20.
《时事资料手册》2008,(3):80-80
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博鳌会见了萧万长先生率领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代表团一行,就两岸经济交流合作问题交换意见。胡锦涛强调,当前,两岸经济交流合作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性机遇,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大力推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