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真文字是中国民族古文字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文种,女真文字做为金朝的国书主体文字,在一段时期内,曾与契丹、汉文同时并用,在记录和弘扬女真文化过程中,曾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对研究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史,尤其是研究女真文化、金源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对于侗族来说,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其文化的积淀,历史的陈仓。侗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这是一个曾长期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精髓在侗歌。对于侗族来说,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3.
武少民 《学习导报》2013,(19):46-46
有着6000余年历史的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汉字的诞生,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魂魄有所寄托与依归。《淮南子》中说:“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只因.,有了文字之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可以说,汉字是鬼斧神王、惊天动地的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4.
商都文化与曹县发展朱保忠,常洪珍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商代的先人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曹县作为商朝第一都毫的所在地,历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商都文化。发掘、整理和研究这一文化遗产,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8,(10):122-122
钱其琛曾在第一届中国龙文化艺术节上就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做过阐述。他说,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往往使用某种动物的形象作为民族、城邦的象征、徽记。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物和文化象征却是想象和抽象的产物。龙既能在空中腾飞,又能在水中遨游,还能在陆地上行走。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沟通和统一,即追求人与自然沟通和统一的宝贵精神。  相似文献   

6.
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种思想体系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成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样,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过渡中,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建立和谐社会也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都     
《当代贵州》2008,(21):F0002-F0002
远古贵族的玄妙“天书”—水书 水书,是我国水族的独特文字,水语称“泐(le)睢”,意即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书,是一种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父字符号,是我国17个有自己传统文字的民族独特文字之一,是水族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它保留着远古贵族文明的信息,成为中华民族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灿烂的文化宝藏,传统美德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中一切优秀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具有鲜明的特性(一)历史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性首先在于…  相似文献   

9.
1 藏族丰富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其间涌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等,如吞弥·桑布扎、宇妥·六丹贡布、萨迦·贡嘎坚参、唐东杰布等,他们为藏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藏族有自己的一整套完整的藏文文字体系,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书写了数量仅决于汉文的藏文文献。其中吐蕃时期的金石铭刻、写本手卷和竹木简牍等堪称世界古代典籍中的珍品。即使在藏传佛教典籍中,也包含较多的哲学、文学艺术、语言、逻辑、天文历算、医药、工艺、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藏文《大藏经》便是明显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奋斗》2017,(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如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如何使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今天所用,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人们  相似文献   

11.
柳向晖  黄皓 《学习月刊》2010,(16):124-124
孔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和以老子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两类相辅相成的文化系统。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中.以儒家文化为主,道家文化为辅,形成了繁盛、博大、悠久的文化景观,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并成为人类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道文化博大精深,大力弘扬儒道文化,地税机关必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2.
《学习导报》2012,(9):59-59
中华文章浩如烟海,其中有一支“政治美文”,即既有思想,文字又美的文章,其作用远在其他文章之上。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思想文化的美文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得到反映。本文认为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字遗物中。由于考古学家在哈拉·浩特市和敦煌石窟中发现有党项人的文字遗物,才使人们真正了解到他们的文化即是契丹人与女真人文化的延续。通过研究西夏文字既可弄清其文化发展情况,也可确定其文字类型;并且从部分文字遗物中可以看到某些神话般的传说,包括西夏国的由来,党项两个民族──黑头发族与赤红脸族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事实。对待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伦理态度,首先需要各民族对自身的伦理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伦理认同,然后在此基础上相互承认、彼此尊重、理性宽容。唯有如此,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才能既保持各民族自身文化相对的独立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又能在长期交往中相互促进,共存共荣,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4,(10):17-17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护持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命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人说,今天的中华文化已然是中西方文化浑然一体的产物,已难分彼此了。在一定意义上诚然可以这样说,但从根本上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未间断的发展中,创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民族精神、价值系统以及天地人相接相处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五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龙文化在历史上曾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它仍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它作为中国和平统一的象征,在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自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这是因为,中国各民族对龙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促…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之一,它在广宇的神州大地上诞生,在生生万象的人群中成长,继承了历经数千年风化的古代遗风,兼容并包了各家各派中对己有用的内容。道教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既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渗透到意识形态的许多领域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习俗等都曾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里,仅就在道教文化传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对豫西地区民间信仰和民间结社的辐射与渗透问题,掬几朵小小的浪花。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中国是世界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具有勤劳、智慧、勇敢的优良传统,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了  相似文献   

19.
陈虹 《党史纵横》2009,(9):63-6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族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国魂,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概括,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学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笔者任职于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从日常人们对国学的探讨中发现,  相似文献   

20.
有科学家预言,在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者是自我,是文化身份的确立。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和地方化,因为只有文化是民族品格的象征。所以在21世纪,文化不仅仅意味着策略和战略,文化更意味着生存与发展。山东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之一,渊源深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六五”至“九五”期间,山东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民众物质生活水准得到显著提升。但与经济相比,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表现在文化设施的陈旧或不健全,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视不足,城市建设缺乏人文关照,民众文化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