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培育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当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而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只有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将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表明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是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  相似文献   

2.
荚莺敏 《唯实》2008,(9):179-182
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培育亿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一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的教育开发;二是发挥农村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促进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三是加强政府组织规划,优化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的社会开发.  相似文献   

3.
荚莺敏 《唯实》2008,(8):179-182
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培育亿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一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的教育开发;二是发挥农村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促进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三是加强政府组织规划,优化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的社会开发。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新农村的进程和质量。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然而贵州农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低;人地关系紧张,人口流出量大;贫穷程度深,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下。本文就此探讨了贵州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本积聚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视角中的实用人才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要解决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基础性问题,关键就是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而广大农民需要有人引导、有人带领,才能转变落后观念,掌握先进技术,找到致富门路,成为新型农民。因而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保障。人才兴,则农村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前景广阔。人才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因素。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需要人才。因此,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孟繁宏  刘志勇  马彦 《奋斗》2006,(9):46-47
建设好新农村,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农民知识贫困的问题将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农民的知识贫困是农村经济贫困的重要根源,只有解决了农民的知识贫困问题,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刘靖 《理论与当代》2006,(12):22-24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然而贵州农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低;人地关系肾张,人口流出量大;贫穷程度深,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下。本文就此探讨了贵州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本积聚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如何,培养新型农民至关重要。各级党政干部应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这一"软件"工程:农村孩子将是未来的农村劳动力,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培养新型农民要农民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新型农民应有一技之长,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繁荣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取向。针对目前我国城乡存在的巨大反差,制度、机制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育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继友 《世纪桥》2010,(17):95-9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必须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教育和培养。当前,要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发挥群众性文娱活动的教育作用,关注青年农民的成长与发展,注重运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委宣传部、黄冈市委宣传部、英山县委宣传部组织英山县农村工作者和农民编写的旨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的通俗读物《新农民读本》即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深入浅出,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是农村各级干部、广大农民开展新农村教育的重要辅助材料。从总体上看,该书有四个鲜明特点:1、紧扣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这个主题。《新农民读本》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培育新型农民,以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送去党中央的精神,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问题,总结农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引导农民自己教育自己,从而塑…  相似文献   

15.
浅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认真分析当前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必须注意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下列问题:1、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2、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问题3、行政主导与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问题4、提高农民素质与培养新型农民问题5、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认真分析当前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必须注意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下列问题:1、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 2、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问题 3、行政主导与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问题4、提高农民素质与培养新型农民问题5、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支出,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发挥党员应有的带头示范作用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农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法纪教育,努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9.
布和朝鲁 《实践》2008,(4):32-33
农牧民是农村牧区的主体,是农牧业的主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的是农牧民,靠的也是农牧民,关键是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的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必须着力培育知识型、科技型、市场型、发展型与主人翁型的新型农牧民,这是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关键.只有培育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牧民,把农村牧区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力量源泉,才能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0.
徐增力 《新长征》2006,(10):34-35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这一论断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中央一号文件为建设新农村指明了方向,相关的配套政策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外因总要通过内因发生变化。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