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态是水     
本刊“人生感悟”栏目自2003年第一期问世以来,至今已走过三个年头。其中不乏一些生动、深刻之作,但有一些并未能完全体现栏目要旨。热心向“人生感悟”投稿的读者也不少,但大多稿件因为没有联系干部自身成长的一段经历,没有联系自己生活实践中感悟最深的一点来写,故未采用。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回声 关爱生命从关爱自己做起 辛欣 一口气读完了贵刊中文版第8期“社会”栏目中的《生命的故事》。感动之余,也颇多感慨…… 报道中三位女性对于生命的感悟之深让人为主动容。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阶段,都可以有这样感受的。我不敢以一个批评者的身份去面对这些已经经受或正在经受病魔煎熬着的人们,但读过这些文字,我仍然无法抑制自己  相似文献   

3.
在“人道主义”栏目扩版的第一期,作为编辑,选择了这样一组文章刊出,是希望读者朋友都来思考一个问题:当今我们生活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心以及相互间的扶助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也许,是人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的怀疑造成了这样的现状;也许,那些曾奉献过爱心的时刻和情怀被欺骗和谎言无情地捉弄过;也许……但,我们仍然不认为,这就是可以变得冷漠和拒绝给予的理由。生命是胜过其他一切的东西——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识。珍爱自己,也包括珍爱他人的生命是人的最基本道德底线。眼看身边的生命遭到危难和威胁,不尽其所能帮一把,扶一手,你自己的良心真能安然?想想如果轮到自己头上,你哭你唤,没人理你,你难道不心彻如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可以脱离他人而独自存在,所以,在我们还有能力的时候,关注别人、帮助别人,归根结底就是关注和帮助我们自己;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才能最终让我们自己获得珍惜。  相似文献   

4.
生命现的变革依赖于生命诠释方法论的变革.马克思在人的生命之理解和解释的思想前提、理解维度、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等方面都实现了历史变革,由此,他也创建了自己生命哲学思想的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研究传统,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以“现实的人”为基本思想前提,以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及“双重生命本质”为主要理解维度,以“现实的生命认知原则”与“超越的生命理解原则”内在统一的“实践观点”为其生命观的思维方式,而以“实践生成性原则”为主要生命解释原则.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不仅是马克思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论前提,而且是马克思哲学及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内容,同时也为现代生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合理的生命诠释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人在旅途》栏目本期推出《琥珀中的生命》,作者於悦现供职于北京某影视公司影视部。在影视圈中,她从跑龙套到任女主角,再到做制片人。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她告诉大家:“不是每个人都是一帆风顺的,跌了一小跤要马上爬起来。给你机会的人是老师,给你磨难的人也是老师,教会你生活的许多事情都是在经历了磨难之后才能辉煌地走来的。” 《人在旅途》栏目主要由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细说人生的酸甜苦辣。客观地记录自己,真实地剖析自己,是本栏目的要求。热情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来稿请附近期生活照片若干。 下期将推出《我以法为天》,作者刘道忠是位被乡邻称为“咱庄户人的土律师”的农民,他将给我们讲述他为乡邻们赢下的不少本不该输掉的官司的曲折经历。  相似文献   

6.
读家观点     
我们的“读家观点”推出两期后,得到广大读者的响应,不少读者写来信件,电子邮件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但因版面有限,不能尽现,深感遗憾。在此特向关注我们栏目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并请大家继续支持我们的栏目。另外,除了文字以外,能反映生活的照片、漫画,我们也欢迎哦。本期给我们写来稿件的还有宋白、王培明、程志忠,周有豪、左雪文等读者朋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7.
张宁 《群众》2013,(9):67-68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追梦人。“千人计划”专家,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生力军。他们怀揣着各自不同、却又归于同一的梦想从海外归来。他们的创新创业过程,也是实现“中国梦”、“我的梦”的过程。本期栏目刊发两篇对江苏省“千人计划”专家的采访文章,且看他们是如何让国之梦点燃我之梦,让梦想照进现实的。  相似文献   

8.
只要不是地道的文盲,大概都认识“生命”二字,但即使知识十分渊博的人,也未必都能真正理解它的深刻含义。正因如此,古往今来,珍惜生命者有之,浪费生命者有之;害怕失去生命者有之,视生命为儿戏者也有之。这提醒我们,人要善待生命,就必须深刻地感知生命。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饭店里倒掉的剩菜剩饭,足够养活2亿人。不少网友用“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您怎么看?任远:这让每个人对当前浪费之严重有了充分的警醒。这种浪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是不能接受的。而且从道理上说,即使富裕了也不应该奢侈。主持人:由此,不少人开始反思,“怎么一不小心就浪费成这样了!?”任远: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不少人倾向于从我们的社会文化风俗和消费心理来解释这个问题。但在我看来,在铺张浪费这件事上,根本不能拿我们的“文化”来说事。  相似文献   

10.
“成功”,这是一个多么闪光的字眼!它激励人们奋发、努力,它鼓舞人们顽强战斗!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多少人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多少人为之奋斗了终生,谁不希望自己能够“成功”,然而,“成功”,的含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现代化加速演进过程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离不开生命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命教育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价值导向,彰显生命教育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的价值意蕴。“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并贯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进程中。要克服高等教育忽视生命教育的现象危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对生命价值的本质理解,就要立足中国国情,梳理生命教育的发展脉络,把握生命教育的多重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开辟生命教育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栏目开办几期以来,受到了读者的好评,这次我们对“编读往来”栏目进行了改版,更名为“三人行”栏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开办“三人行”栏目的目的就是为读者、作者及编者“三人”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开门办刊”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和谐浮想     
本刊“人生感情”栏目自2003年第一期问世以来,至今已走过三个年头。所发文章中不乏生动、深刻之作.但有一些还未能完全体现栏目要旨。热心向“人生感悟”投稿的读者也不少.但大多稿件因为没有联系干部自身成长的一段经历或自己生活实践中感悟最深的一点来写,故未采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勇气"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并发回大批高清晰度的图片。这一新闻使地球人为之震惊和兴奋。美国的成功也是地球人科学技术的成功(如不少华裔科学家为之作出了卓绝的贡献)。火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星球?火星上有没有水?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哪怕是最原始的生命迹象?人类探测火星的难度在哪里?中国在探测火星上有何计期?为了回答读者的疑问,我们特约了较早关这方面问题的欧阳惠林先生。由他写出了专稿《探测火星生命奥秘》。另外我们还组织了几篇有关火星的稿子,与欧阳惠林的稿子一起。搞了个"新闻集装箱"  相似文献   

15.
陈抗行 《小康》2005,(6):3-3
“生命小康”意味着什么?窃以为,首先意味着生命的质量,意味着生命权利的平等。古人对生命寄予的理想是:“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生命质量的标准尽管不高,而对生命权利的平等诉求却一以贯之。人来到这世上只能是一次,且生命的流程是单向的,过去了的不复再来。生老病死,逝者如斯。生命不仅表现为华贵,也表现为琐碎,不仅存在于富裕,也存在于贫穷。珍惜生命,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珍惜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的权利,就像尊重自己的生命权…  相似文献   

16.
此文是对“人道主义”栏目2006年1期所刊发的“网上救助遭遇尴尬”一文的思考,作者是一名普通读者,也是一位截瘫患者。我们欢迎广大读者关注“人道主义”栏目,也欢迎对该栏目的文章谈出自己的看法。——编辑东子  相似文献   

17.
艾滋女之死     
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我们疾呼“尊重艾滋病人”的今天,一个艾滋女却命丧老父之手。披露这起骇人听闻的惨案内幕,意在重复这样一个主题:生命属于个人,需要我们自己珍惜;生命属于社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非法剥夺。  相似文献   

18.
来自世界屋脊的报告生命禁区里的中国军人张百顺(特约撰稿人)“青年社会写真”是我刊新设的栏目。通过这个栏目,我们试图寻找研究性文章的一个新写法,即在生动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分析与判断。在主观色彩很强的描写中不乏客观的理性,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作者同我们一起努力,使这个栏目越办越好。A没有鲜花,没有喧闹的人流,高山、雪岭、冰川、碎石、狂风,构成了特殊的“第三极”世界。生物学家视这里为“生命禁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很难找到存活着生命的东西。地质学家称这里为“永冻层”,几亿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这里裸露而又坚硬的特殊地质。戍守这里的边防军人亲切的称其为自己的“家”,这些充满了现代色彩的丰富感情的年轻人,在其神圣的岗位上,用人一般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壮歌。B一到我军陆防海拔最高(5380米)的神仙湾哨卡,就闹出了个大笑话。对着玻璃板下一张威武英俊的军校学员照片,我们询问陪同的副站长陈晓林,他笑而不答,非要我们到处找找,找遍了哨卡的各个角落也没有找到照片上人的身影。后来,当连队文书打趣的告诉我们: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嬉闹之后,我们还是不相信短短的三年时间,陈晓林就会变成现在这个模样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可见自信是人生成长的强大精神支柱,是走向事业成功的强大心理动力。自信是自己垒起来的信念之塔没有人天生是自信的,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感到周围的世界又吵又闹,忽冷忽热,很不舒服,但又不能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就哭、就闹。渐渐地长大了,我们会走路了,会说话了,学习了知识,自己能处理一些问题了,我们体会到对这个世界还是有一些控制感的,自信也随之建立起来,不断地由小的成功发展到大的成功,不断地由小的自信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古至今,真理就一直使人激动不安。有的人为了寻求真理历尽艰辛,有的人为了坚持真理死而无憾。李大钊说:“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求进真理。”鲁迅说:“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一代的真理更为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几经历劫的中国,深切认识到真理之可贵,多少代人的前仆后继也正是为了获得真理和实现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