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屯堡文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屯堡人”是清代废明代卫所屯田制后对分布在贵州省黔中地区明初屯军后裔的专称,至今比较完整地保持着明代江南汉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本文比较系统地分析叙述了屯堡文化的诸种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安顺地区为居住中心的"屯堡人",其祖先是在明代初期为了"征南"从江南作为"屯军"移民而来,居住在称为"屯"或"堡"的集落,成为共同体的来历。现在作为汉族的自我意识而被公认为汉族。曾基于文化的不同特点,后来的汉族移民将其视为非汉族而产生视角的差异。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曾出现过再移居的情况。在历史的演变中,"屯堡人"有可能形成了人们共同体的雏形。估计,可能被选择为在近现代中具有人们共同体特定的处于同一性动态过程的汉族下位集团。  相似文献   

3.
屯堡源于明代。明初,为巩固边陲,朱元璋发兵远征云南。大军到达贵州后将大本营设在安顺。待云南平定后,朱元璋下令就地屯田养兵,并陆续将屯军家属和移民从安徽、江西、河南等地迁至贵州。  相似文献   

4.
试论贵州屯堡文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屯堡文化是具有浓郁特色的贵州汉民族地域文化,是研究汉民族开发贵州的珍贵民族学研究资料。本文对屯堡人的形成及一些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进行研究,认为屯堡人最初形成于明初对贵州的军屯,其后汇融了大量陆续进入屯堡地区的汉族移民;文章分析了屯堡人在居住、艺术、服饰、语言、习俗等方面文化的表征,指出屯堡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受特殊历史人文环境、社会组织结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安顺的百里屯堡文化圈分为以平坝县天龙镇一线为中心的东营区域和以普定县马官镇一线为中心的西营区域。目前东营区域的花灯多以民间传统"灯夹戏"形式呈现,而西营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马官镇为龙头的诸多屯堡花灯民间群体组织,呈现的花灯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丰富多彩,并在屯堡花灯音乐的挖掘、传承、发展和创新上走出了一条新路。本文将以马官屯堡花灯为例。浅析西营区域屯堡花灯音乐的流变及创新。  相似文献   

6.
安顺屯堡人特殊的服饰与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相似,其特殊的语音和食品亦具明显的北方特点.安顺屯堡人的主体,系源于洪武年间被带往西南的前元太尉纳哈出的部属,以及与之婚配的当地土著.  相似文献   

7.
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说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600年前明帝国遍布全国的军屯哨所,早已湮灭无迹,而贵州高原腹地留下的屯堡人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7年安顺屯堡文化旅游节的参与,思考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屯堡文化,如何进行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9.
屯堡方言岛形成的外部原因就是屯堡文化得以留存至今的历史文化原因;清代移民所带来的方言对贵州早期汉语方言的重叠覆盖和土著民族语言的包围是屯堡方言岛形成的内部原因。早期屯堡方言对早期贵州汉语方言的形成以及今天贵州汉语方言的区划和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贵州屯堡人是起源于军事移民的汉族群体,他们在漫长历史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复杂多变的族群互动现象一直是民族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近几年来多集中表现为居住格局、语言学习、民族通婚等社会交往内容的族群互动研究,探讨其对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启示。对此,一改社会学视角,基于历史视域提取贵州屯堡人族群互动演变过程的感性变量、组织变量、支配变量以及制度变量,通过聚焦贵州屯堡人族群互动的共享性记忆,以点带面,揭示民族关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发展轨迹,体现历史价值规范中的民族真善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从汪公等民间信仰看屯堡人的主体来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结合部分历史资料和屯堡人的口碑传说 ,分析了屯堡人当中的一些民间信仰 ,认为这些信仰反映了屯堡人的主体来源是明代的江南一带 ,并同时分析了汪公信仰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屯堡水利文化遗产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鲍屯明代水利文化遗产是屯堡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该水利工程的延续,反映了屯堡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分析鲍屯水利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乡愁情怀,对该水利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思考,期望通过对该遗产的旅游发展实现保护和利用的目的,同时为游客打造一处体验传统乡村社会美好生活的梦中家园。  相似文献   

13.
屯堡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屯堡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传承的典型范例,对汉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屯堡文化研究呈现出研究对象从外显文化事项到内在传承机制;研究方法从单一到多元;研究视野从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发展等恃点.屯堡文化的总体研究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在研究的系统性、普适性以及研究与展示平台的构建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15.
16.
曾芸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6):127-13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旅游产业的日益发展,以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旅游活动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乡村旅游正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潜力巨大的旅游活动形式。但如何利用现有的乡村资源,乡村旅游应如何发展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对贵州屯堡地区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其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模式的优缺点,以利于今后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乡村教育远不能适应乡村改造与建设的需要;乡村自组织的培育和建设是乡村社会与国家对接的载体;今天的学术研究要有国际的视野,更要首先充分关注和了解地方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