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研究拓展必须以建构和检验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为目的,而建构和检验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必须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为基础和前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环。如果在学科研究拓展的过程中不以建构和检验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为出发点或目的,或在建构和检验本学科理论之时不以生动的现实为原材料,必然出现科学环的断裂,压缩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生存空间,加剧学科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2.
添改变造文件多见于变造欠条、收据、发票、支票及合同等证明文件。添改变造文件的检验主要可以从书写色料、笔痕和笔迹三个方面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3.
课程测试评价是衡量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控制教学质量的常规手段。结合文件检验学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分析现有文件检验学课程测试评价的缺陷,探讨并设计了课程过程性评价与课程终结性测试并重的课程测试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3)
陕甘宁边区时期初步建构了一个门类齐全的法律体系,有宪法性文件和施政纲领、选举法、政权组织法、刑法、民法等。试图对陕甘宁边区时期建构的法律体系做一全景式的俯瞰,着重勾勒出边区法律体系的全貌,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边区法律体系的特征,希望对研究者了解边区法律的整体概况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2,(1):99
南京大学服务型政府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10月,是专门追踪服务型政府实践和进行理论建构的研究机构,以建构公共行政发展和人类未来社会治理模式为科研活动的目标,以"把握社会发展的脉动,致力社会治理理论创新,建构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宗旨。服  相似文献   

6.
现代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国家建构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双重化建构过程,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建构是不同步的。这致使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呈现出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的发展轨迹。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是以提高国家控制能力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建构。直到20世纪末,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才开始由民族国家建构转向以提高国家合法性为核心的民主国家建构。因此,民主国家建构将成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而现代国家则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7.
“重大行政决策类规范性文件”是由“重大行政决策”与“规范性文件”建构而成的复合概念。实践中无论是对重大行政决策抑或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都无法将“重大行政决策类规范性文件”完全纳入其中。“重大行政决策类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具有推动重大行政决策类规范性文件法治化、优化法治政府建设与行政首长负责制、衔接各种合法性审查制度发展等审查“刚需”。通过对“重大行政决策”与“规范性文件”目前接受合法性审查的多重维度进行透视,可以勾勒出“重大行政决策类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的现状与存在的典型问题。在“重大行政决策类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下一步的完善中,应当从注重不同审查主体预防性沟通、确定不同阶段的审查重点、对备案审查形成相应的原则指引方面进行相应补强。  相似文献   

8.
周宣辰 《理论导刊》2022,(9):123-129
青年集体记忆建构是凝聚青年群体力量,树立青年群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面对网络场域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风险和媒介的“短视频转向”变迁,有必要从视觉、情感、价值三重向度实现对青年集体记忆的建构。视觉向度以短视频视觉修辞为路径,借助短视频的视听叙事书写、议程设置引导、符号意义建构,强调短视频对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实践作用;情感向度强调短视频的情感空间建构、情感动员建构、情感仪式建构、情感共同体建构,以实现青年集体记忆情感“连接——凝聚——认同——记忆”的发展演变;价值向度是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和内核,能够通过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推动青年“强国一代”的记忆刻写。  相似文献   

9.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对法庭科学而言,纳米技术的运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空间分辨率达到纳米级的仪器对微量物证进行精确的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分析灵敏度;二是将具备特殊理化性质的纳米材料运用于物证检验,增强了检验的特异性和准确度.具体来说纳米技术可应用于毒物和毒品分析、文件检验、死亡时间的判定、DNA检验、微量物证分析和潜指纹显现等内容.从这些应用领域我们能够看出纳米技术现存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吴丽丹 《学理论》2010,(27):21-24
本文基于评价的相关理论探讨评价的社会建构功能。文章以布什的演讲为例,分析政治演说中的评价在建构道德形象、权力身份,建构意识形态与听众/读者的立场,并协调与听众/读者距离的功能,指出评价最终为建构某一社会意识形态框架下的群体服务。  相似文献   

11.
吴鹏 《理论探索》2020,(4):50-57
建构性正义旨在为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提供一种事实上可行和价值上应该的正义原则,强调以渐进性的方式来推动人类的正义实践和正义追求不断走向更加完善的状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应该走向建构性正义,这种判断的逻辑依据在于: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建构性特征及其所面临的公平正义挑战呼唤着一种建构性正义理论;另一方面,学界对正义问题的研究缺乏一种建构性取向,与当代中国的建构性特征发生了"脱嵌"。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凸显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建构性正义的逻辑起点;以"贡献原则"为主体、"平等原则"和"权利原则"为两翼的"协同正义"是建构性正义的基本原则;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建构性正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2,(1)
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了当今东北边疆社会,社会再组织则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主要推力推动了东北边疆区域的社会建构。以国家近现代史之现代化进程为脉络,以期间社会再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为主线,力图通过分析二者的关系与特点、透视东北边疆社会的建构主要因素,以有助于解读、梳理东北边疆近现代社会建构过程,找到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 ,以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建构为基点、以公共权力自我约束的制度安排为核心、以意识形态创新为导向、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建构的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权威性 ,塑造由民众心理、情感、态度、信仰所表征的对政治体系认可的价值 ,是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党和政府在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问题上作出的战略抉择与实践 ,符合我国的国情 ,代表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对于我国新世纪实现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持续发展 ,推动国家统一 ,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现代化强国往往伴随着话语的崛起和强大。语言的本质是思想、话语的直接现实和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语言生成论、语言属性论、语言革命论和语言使命论的深刻洞见为中国话语建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方法论基础和价值指引。语言生成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必须"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语言属性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是阶级性与公共性的辩证统一;语言革命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以"改变世界"为历史任务;语言使命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以"人类解放"为价值本位。  相似文献   

15.
梅崇金 《各界》2007,(4):85-86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文件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该文以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了电子文件特征的基础之上,着重探讨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新发展和世界生态哲学的融合性三维体系中建构的,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经过地方实践检验和具有世界眼光的特性。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又呈现出新的发展内容,并随着实践的推进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同质、多元与和谐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建构的三种可能性取向。和谐关系建构取向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维范式为指导,以和谐价值观为遵循的建构取向,它实现了对同质、多元建构取向的扬弃与超越,契合当今时代主旋律,适应全球化矛盾发展过程,顺乎现代化发展进路,耦合多民族国家普广态势,遵从民族发展客观规律,蕴含着充分的当代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以形塑“现代的我们”为任务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传统的我们”对迈向现代的阻碍以及“现代的他者”对“我群认同”的消解。传统文化在现代政治认同建构中具有“桎梏”和“资源”并存的复杂特性。本文以政治认同建构的任务逻辑、资源逻辑和期待逻辑为主线构建分析框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2977幅政治宣传画为资料对政治认同建构中传统文化呈现的特征与逻辑进行探索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并未突出呈现;在体现传统文化的宣传画中,生活实践领域的物质寓意类符号较多呈现,传统文化的国族资源彰显,调动回应公众对物质生活的期待是政治认同建构的重要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体现历史标识和精神品格的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逐渐增多。新时代背景下,政治认同的建构应关注认同的人文属性与心理机制,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更“合情入理”的方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形塑“现代的我们”过程中的建构性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村规民约需要通过国家建构,在一定的条件和机制下才能转换为乡村社会的实质运转秩序。以全国18个省份的36个村规民约建构的整体性考察入手,在分析国家建构村规民约的行动逻辑及其效果的基础上,探究转化的条件机制。文本层面建构的村规民约,仍处于“嵌入”而未达到“融入”乡村社会的效果,国家建构的规则要转化为运转的乡村秩序,就必须实现国家主导性政治势能与社会主体性社会动能的良性互动,直接运用的政治势能与间接激活的社会动能需要有机结合。强化教育濡化机制、健全多主体协商机制、探索“以小博大”的奖惩机制,应当成为村规民约“深度建构”阶段的重点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20.
道德需要: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需要对于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基石性作用。道德需要的功利性和超功利性分别为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提供原初生发点和升华点。道德需要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最后是自由的道德需要三阶段,为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提供了目标指导和防止矫枉过正的安全樊篱。以道德需要为基石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要求重新注解信仰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个体道德经验,并开发自我意识中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