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一直以来,国际社会有一种唱衰中国经济的错误论调,认为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存在着矛盾,不可能实现经济繁荣。但是,铁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奇迹。最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英国  相似文献   

2.
《求是》2015,(6)
<正>过去20年,每当中国经济部分指标数据下降,西方就会冒出一些唱衰中国发展的论调。现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降至中高速,"断挡失速"、"增长极限"等观点又渐渐流行起来。与过往揣测中国经济崩溃的说法不同的是,这一轮"唱衰中国论"与过去两年外需疲软、资源消费结构调  相似文献   

3.
悦读     
正透视当下,看清未来中国的迷局《一盘大棋?中国新命运解析》作者:[英]罗思义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位外籍高级研究员、前英国高官,潜心研究中国社会三十年后首次出书。本书通过真实的原始数据、宏观的视野、大量珍贵图表和严谨的数据分析。以中美大数据的真实对比,透视中国大时代经济变革的隐秘真相。  相似文献   

4.
<正>在经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进入增速减缓、结构优化、动力多元、质量提升的新常态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必然结果,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然而,一些西方媒体和学者再度鼓吹"中国经济崩溃论",唱衰中国经济。这是经不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的。从区域发展格局看,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和区域发展差异大,多元化区  相似文献   

5.
《求是》2015,(1)
<正>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连续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期间6.8亿人脱贫,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但是在中国转型过程中"中国崩溃论"和"唱衰中国"的论调在国内外却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原因在于国内外舆论界、知识界以西方主流的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理解、认识出现在我国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事实上,社会科学的理论来自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结,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论并非  相似文献   

6.
<正>一、唱衰中国论不绝于耳唱衰中国论是有历史渊源的,迄今已有三次高潮。第一次唱衰中国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观点是认为中国社会即将崩溃。当时中国经济的内部局势严峻,投资过热,物价飞涨,通胀率超过18%,"官倒"猖獗,双轨制经济已经陷入泥潭。中国经济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如多米诺骨牌相继倒下,中国被认定是下一个崩溃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势力对中国一直有唱衰与捧杀两种论调相辅进行,发展到现在,唱衰论与捧杀论有种种实同而形不同的变体。"唱衰"中国有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等等。  相似文献   

8.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定调2024年政策取向、部署重点经济工作时特别强调,“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在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动能减弱的背景下,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为的是对冲、消解唱衰中国经济的各种论调,增强国人的信心和底气,为中国经济爬坡过坎加油鼓劲。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我们有坚实的底气、有强大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左祥云 《学习月刊》2010,(21):43-4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势力对中国一直有唱衰与捧杀两种论调相辅进行.发展到现在.唱衰论与捧杀论有种种实同而形不同的变体。“唱衰”中国有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沦、中国强硬论等等。捧杀中国论则有,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必胜论、  相似文献   

10.
郭万超 《新视野》2007,(5):29-31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至关重要。中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其强有力的政府推行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当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看,中国急需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一是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二是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三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互动性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强。  相似文献   

11.
《求是》2010,(19)
<正>这些年我接触过不少外国朋友,他们对中国持续快速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表示称赞,对中国取得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更是感到惊叹。有的朋友甚至提出中国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引进外资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引资大国。外资的大量引入,带给中国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根据利弊分析,我们应加强管理,降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比重,建立“内源经济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百家言     
《求是》2014,(9)
<正>郭万超:认清总体上升趋势是读懂当代中国的关键在中国改革开放36年的历程中,各种唱衰中国的论调一直不绝于耳,这些论调都已被实践证明十分荒谬。中国不仅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困难和挑战,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那么,认识与实践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究竟如何读懂当代中国?快速变革发展的中国从现象看很复杂,而且越是快速发展问题与矛盾就越多,但要把握其发展主流和基  相似文献   

14.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经济理论实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这些理论创新的成果,不仅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取得丰硕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理论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方面: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相似文献   

15.
《奋斗》2015,(5)
<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方式、手段创新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以新思维把握新形势、破解新问题,推动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树立底线思维,强化责任担当。经济下行时期,干部群众思想会更加活跃复杂,各种思潮也会竞相发声,唱衰唱空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声音将更为凸显,需要宣传思想战线更加积极主动应对,扎实有效地做好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努力汇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玉举 《党建》2024,(2):23-26
<正>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开创性回答,为做好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导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马静 《前线》2023,(3):53-54
<正>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国际市场纷纷看好中国经济,一些知名国际投资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测。然而,在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经济回暖的大趋势下,唱衰中国经济复苏前景的声音却时有出现。有的无视中国经济的积极变化和巨大潜力,有的片面夸大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困难挑战,有的直接声称中国经济“在未来两三年间将会面临严重问题”。这些错误论调脱离实际,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需要深入进行辨析批驳。  相似文献   

18.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首季经济成绩单"开局平稳,总体良好"。同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一季度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中国的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未来要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通过多方共同努力,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今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数据出现小幅波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外媒唱衰"中国经济正在失去动力"的声音不断。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所谓的‘硬着陆’,我们要看到问题的一面,更要看到发展的希望。"连日来,许多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纷纷批评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呼吁全面辩证地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坚定信念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经济增速放缓是客观现实,但为什么总会有人把放缓等同于衰退、把减速视作危机呢?  相似文献   

20.
《求是》2015,(9)
<正>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心更重要。信心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预期,使投资者敢于投资,消费者愿意消费,经济发展顺畅有力。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面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一些人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判断形势,坚定经济发展的信心,努力做到稳中求进。信心来自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认识。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一般说来,追赶型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