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民粹主义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学界对拉美民粹主义是民主的修正还是威胁进行了大量的定性讨论,一方面民粹主义可以推动被边缘化民众的政治参与、建立广泛的政治和社会联盟、促进改革议程上关键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却会忽视少数人的权利,会损害政治机构(如政党和议会)和非选举机构(如中央银行或监察局等组织)的合法性和权力。本文基于9个拉美国家1986—2016年的数据,采用了多个随机效应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了公民社会作为调节变量,对民粹主义和民主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民粹主义执政党对民主会产生消极影响,民粹主义在野党对民主会产生积极影响,并且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另外,公民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减弱民粹主义执政党对民主的负面影响,但对民粹主义在野党的调节作用较弱。由此可见,以不同民粹主义角色为区分,民粹主义对民主同时具有双重影响。准确把握不同民粹主义角色与民主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民粹主义的认识,还有助于正确处理民粹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于拉丁美洲的民粹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其看作一种与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凯恩斯主义直接相关的经济模式或经济政策,以推动工业化、政府干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注重收入分配等为特征;另一类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政治策略、政治话语、政治逻辑、政治风格等,各有侧重。拉丁美洲的民粹主义起源于对19世纪晚期大都市革命的威权本质的反抗,同时在文化传统上受到克劳泽主义的影响。政党体系和公民社会不发达的政治体制、极度的收入分配不均和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为拉美民粹主义培育了土壤,使民粹主义在拉美历史上几度兴衰,呈现出强大的历史韧性。民粹主义既包含有利于民主的因素,如揭露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弊端,以人民主权的名义扩大政治包容和参与,也包含不利于民主的因素,如权力过度集中于领袖,忽视民主程序和社会多元化,具有一定的政治排斥性等。这种矛盾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民主传统与民粹主义的民主传统之间的内在紧张性。  相似文献   

3.
弗朗西斯·福山曾指出,"民粹主义"的问题不在于其刻意迎合底层民众的心理,而在于所提供的短期方案实际上会损害穷人的长远利益。本文通过对委内瑞拉"查韦斯主义"的核心理念及其所推行的政策进行考察和分析,认为拉美的民粹主义思潮,虽然在短期内激发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但是由于对民众意愿的绝对服从容易催生非理性决策,因而没有真正清除社会积弊和提升社会平等,最终导向了事与愿违的悲剧后果。  相似文献   

4.
民粹主义是转型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必经的环节,表现为一系列激进的大众政治运动,其背后隐藏着各种权力争夺与精英操作。在东南亚,民粹主义是各国从威权走向民主的转型历程中已经完成或正在面临的严峻考验,这一现象的广泛出现与东南亚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首先是宪政民主的制度建设缺乏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支持;其次是因分配不公和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与中下层民众之间紧张的阶级关系;最后是新生政治势力与传统政治势力的较量被具体化为争夺民众支持的斗争。与欧美民粹的左右两极同时发展和拉丁美洲民粹持续影响国家决策不同的是,由于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因素的约束,东南亚民粹主义左右政治发展方向的空间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5.
谭道明 《拉丁美洲研究》2020,42(1):111-137,157,158
民粹主义在美国和拉美地区具有不同的发生和发展史。与在拉美不同,民粹主义在美国起源时间较早,但发生频率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彼此关联性不强,影响程度较弱,激进程度较轻。特朗普式的民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民粹主义的“拉美化”倾向。民粹主义在美国和拉美有很明显的左右分野,左翼民粹主义在拉美长期占据主流,右翼民粹主义在美国则是主要形式。在与何种类型的左右翼结合、是否与民族主义结盟、集权程度等多个方面,这两个地区的左右翼民粹主义也存在较大差别。目前,美国和拉美的左右翼民粹主义正在同时崛起。特朗普的民粹主义可谓集美国的左右翼民粹,尤其是极右翼民粹主义之大成。民粹主义说到底是民主政治的民粹化,源于大众民主政治的内生问题。美拉民粹主义的重要差异,主要来自两个地区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和选举民主机制,以及民主体制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政治衰败。美拉民粹主义左右分野的背后,实质上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不彰所致。具体而言,是自由议程与平等议程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左右翼民粹主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6.
拉美的民粹主义是一种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运动,它植根于地区主要经济体的结构中。拉美民粹主义是对这些经济体双重特征的回应:一战之后拉美开始了早期的工业化进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工业化进程加速,与此同时,面向国外市场的农业和矿产生产也同步发展,这一结构特征有助于解释民粹主义的社会结构及其政治局限性。拉美三国民粹主义的情况存在重要差异。在阿根廷,民粹主义运动更多是基于工人阶级的参与,至今正义党仍然是一个经常参与选举的基础广泛的群众组织。在墨西哥,虽然民粹主义很早就已经形成并在农民革命爆发之后持激进立场,但无论城市社会力量的组织结构还是农村地产主阶层的反对之声都比较弱,从而使得革命制度党保持了长时期的垄断地位。在巴西,工人阶级运动与政权的关系较弱,这意味着该国的民粹主义在发端之时比前两国更为专制,其结果是1954年以后巴西民粹主义的政治遗产显得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7.
民粹主义具有多种样貌,存在多个阐释维度。本文通过剖析美国特朗普民粹主义,从制度基础、内在结构和政治风格三个维度考察民粹主义。其一,民粹主义是一种现代民主政治现象,是民主政治永恒的"伴影"。民粹主义孕育于民主体制内部,但民粹主义者对民主的理解是简单肤浅的。特朗普民粹主义显示,民粹主义可发生于任何民主阶段,西方所谓的成熟民主体制也不能免疫。民粹主义未必反精英、反建制,但反多元自由主义。其二,所有的民粹主义形态内部都存在一个由民粹主义者所构建的"人民"与"他者"的对峙结构。特朗普的"人民"以白人中产阶层为主。他通过挑战当下的"政治正确"塑造他的"人民"。其三,民粹主义具有独特的政治风格,即"快感政治"。特朗普以网络新媒体为主要平台,发布大量负面情绪性言论,传播各种谎言,让真相变成"后真相"。研究认为,应认真对待民粹主义。民粹主义不仅应当被还原为不具有意识形态内核的一种政治思潮,还应将民粹主义者与其支持者、民粹主义者提出的问题与其解决方案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8.
书讯     
本书作者托马斯·E·斯基德莫尔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学教授和拉美研究室主任;彼得·H·史密斯是美国马萨诸塞工艺学院历史学和政治学教授。他们先后担任过前任拉丁美洲研究协会主席,是拉美历史学界的知名学者。作者通过修正的“依附论”观点分析过去数百年来拉丁美洲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主要考察对象是近年来在西方拉美学界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拉美"新左派"。本文认为,将20世纪60年代拉美的激进政治实践冠之以"新左派"之名,开辟了一个从全球的视角对拉美此一时期左派政治运动进行研究的新途径,但将系出北美学术话语的分析框架与概念应用于书写拉美"新左派"的做法,实乃有陷入"再现"与"再压迫"这一两难境况的危险。为论证这一观点,本文首先通过归纳梳理欧美学界相关研究文献的方法,简单介绍了新左派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从认识论的维度切入,进一步揭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西方新左派运动的研究范式对一批新近出版的拉美"新左派"英语研究著作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最后,作为对这种在"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书写拉美"新左派"历史的批判性回应,本文以皮埃尔·鲍迪厄所提出的"反身性"概念为轴,就中文学界如何建构一种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拉美"新左派"研究这一命题,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来,拉美政治进程的最显著现象之一就是"局外人"总统候选人的持续活跃。本文辨析和界定了"局外人"的概念,对拉美国家总统候选人进行归类,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影响,讨论了"局外人"与民粹主义者的关系。本文认为,"局外人"总统候选人的崛起源于拉美国家民主体制的巩固、选举制度设计的影响、政党体系的开放、政党格局的变动以及"局外人"候选人自身的比较优势。"局外人"总统候选人带给拉美国家民主体制的影响是相当微妙的:一方面,他们敢于指出政治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弊病,批判了建制政党对选民的辜负;另一方面,对拉美国家民主体制的运行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对拉美国家而言,"局外人"当选总统并非偶然、孤立的事件,而将是政治发展进程中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拉美国家需要构建强有力的政党和制度化的政党体系,从而减少导致政治"局外人"产生和崛起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国家从威权走向民主的政治发展之路曲折动荡,面临宪政民主、经济增长、分配公平、民族和解等诸多艰巨任务,这条路各国走得不尽相同,但是,一个大致相似的经历是,民粹主义是其间影响最为广泛和冲击最为强烈的政治考验。东南亚民粹主义涵盖了该地区普遍存在的各种大众政治现象及其背后的精英政治,它在民主的躁动中萌发,在精英的博弈中成型,展现出3个层面的形态,一是强调分配正义的福利导向,二是突显阶级政治的左翼色彩,三是基于政治竞争与生存安全的策略选择。相比于欧美和拉美,东南亚可谓民粹主义的新发地,有着丰富的本土体验与独特的区域特色,东南亚民粹主义的整体性视域有助于探索该地区的政治共性与民粹主义区域特质。  相似文献   

12.
"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叠加,对拉美形成全方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近年来,拉美政治生态加速演变,呈现一系列新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民众对既有政治秩序和经济社会体制的不满增加,不信任危机蔓延,反建制和民粹主义情绪上升,新兴政治力量、边缘政治人物乃至少数政治"素人"趁势崛起,传统政党和政治人物影响力不断下滑,原有政治格局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新旧矛盾、朝野冲突、发展模式之争更加复杂激烈,尤其是左右之争在呈现左进右退的新动向同时,其长期对峙博弈的走势更加凸显。拉美政治生态变化背后,既有全球同频"共振"、负面效应传导的外因,更有自身新旧矛盾集中发酵、相互激荡的内因,而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无疑成为冲击地区发展的最大因素,加速了地区"乱""变"交织的进程。当前,地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地区困难局面短期难以改善,全面改革势在必行。拉美国家亟须加强民主治理,推动政党良性竞争,增强民众政治参与信心,尤其要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创造稳定发展环境,增加内生性发展动力,推动国家重回发展快车道。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上,拉美与美国相继推行立宪主义,但二者却是貌合神离。美国借由立宪实现了宪政,拉美虽有立宪之名却无宪政之实。国外学者多从二者立宪所依凭的外在条件来解释其原因,本文试图从宪法根基这一维度来考量拉美与美国两种立宪发展中的分型。拉美采取了以政治精英为主轴、始终脱离民众的立宪逻辑,美国则将宪法根基深植于民众。拉美和美国立宪主义的分型表明,立宪是多种制度要素之间的合理搭配,需要妥当安置常态政治与宪法政治、大传统与小传统、同意与代表等制度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拉美政治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拉美政治研究已从资料积累、形势跟踪和评介为主的阶段向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深入。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宽和研究深度的提高,拉美政治研究进入评介与研究并重的新阶段,开始对一些国际拉美政治学界普遍关注的前沿课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拉美政治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  相似文献   

15.
在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世界许多国家曾出现过或仍在出现民众主义或民粹主义的思想和实践,而拉美地区一直是世界民众主义的最主要阵地和试验场。由于研究视角、学科背景和基本政治立场不同,国内外学者对拉美民众主义有不同的认识,对其实践后果有不同的评价。与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相比,拉美国家的民众主义有许多自身的特性,如起源的独特性、发展的持久性、地域的广泛性、政策实践的典型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政治社会影响的双重性等。拉美民众主义的产生与持续发展,既有深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也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化根源。拉美地区传统精英主义的局限性、社会平等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民众崇拜魅力型领袖的心理以及对政治幻想的偏爱,都为拉美民众主义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肥沃的土壤和重要的推动力。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拉美民众主义的消极经济政治和社会后果,应对其产生和持久发展的各种根源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避免对其认识的片面化和简单化。  相似文献   

16.
司法审查制度在拉丁美洲国家得到广泛采用。很多人期待这一制度能有助于维护宪法秩序和政治稳定,但近年来,这一期待在拉美地区发生的诸多宪法秩序纠纷中落空,此中缘由值得研究。在对拉美司法审查制度进行简单介绍后,本文从政党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影响司法审查运行的因素综合为一个整体性的框架,并在这一框架之下,分析解释了21世纪司法审查机构在拉美一系列宪法秩序纠纷中的表现。本文认为,在司法审查作用增强的情况下,左右翼政党政见差异较大、左右翼政党的激烈竞争和相互敌意、司法审查机构立场与执政党立场的疏远、民众对司法审查机构的支持较少等因素都不利于拉美国家司法审查机构保持其独立、中立立场与权力,因为执政党在这种情况下更倾向于控制或打击司法审查。此时的司法审查机构也难以维护宪法秩序和政治稳定。而在另外一些拉美国家,由于政党意识形态差异相对较小、民众对司法审查机构更为认同等因素,司法审查机构可以相对积极地发挥作用,有助于避免宪法的中断或终结。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和国内发展理论学界,拉美通常被当作发展失败的典型,东亚则被当作成功的范例。基于对二者的比较,产生了一些发展理论,其中包括颇有影响的比较优势理论和威权发展理论。通过对二战后拉美和东亚发展经历的比较,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发展假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拥有机会平等和经济自由才能取得发展成功,而能否拥有这两个条件,又取决于其权力结构。拉美和东亚在权力结构和机会平等上的差异是决定其发展成败的关键。本文据此指出了上述两种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对"中国奇迹"的全新解读。  相似文献   

18.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为冷战后分析国家实力提供了新的参照系,中国学界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分析维度,使其在描述中国软实力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中国通过经济外交加强了对拉美经济的影响力,中拉文化交流则提升了拉美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中国模式为拉美在"后华盛顿头识"时代重新腾飞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拉美中左翼力量的崛起为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在拉美扩大影响提供了可能。中国在拉美的形象呈上升趋势,中拉多边外交也进一步丰富了双方接触的途径。尽管中拉交往有经贸强、文化弱的不足,但随着中拉双方自身实力的增强以及中拉联系的日益密切,中国在拉美的软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董经胜 《拉丁美洲研究》2020,42(1):85-110,157
20世纪初,巴西城市化和工业化迅猛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为以佩德罗·埃内斯托·巴普蒂斯塔、若泽·阿梅里科、阿德马尔·德巴罗斯、卡洛斯·拉瑟达、莱昂内尔·布里佐拉等地方政治领袖为代表的民粹主义改革者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热图利奥·瓦加斯、儒塞利诺·库比契克、雅尼奥·夸德罗斯、若昂·古拉特等巴西总统也体现出明显的民粹主义政治风格。他们虽然在意识相态、政治立场等方面大相径庭,但都以个人魅力、社会改革的纲领和实践动员无组织的底层民众,赢得大量支持并上台执政。20世纪中期巴西经典民粹主义的实践对于推动政治参与的扩大、促使精英政治向大众政治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改善收入分配方面也有所作为,但是,在推动民主体制的制度化建设、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等方面收效甚微,由此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导致20世纪60年代中期民粹主义政治被军人建立的官僚威权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20.
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新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拉美三次现代化浪潮中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 ,回答了政治学研究中关于“西方民主普世论”是否有道理的问题。作者认为 ,拉美现代化进程中反复出现“民主—专制”周期性交替的现象以及近年来不断发生政治危机的事实都证明 ,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并不符合拉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拉美国家政治现代化的目标不应该是“移植”或“嫁接”西方的民主制度 ,而是要发扬战后拉美人民的制度创新精神 ,创造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有足够政治优势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新的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