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一对夫妻,九年内结婚、离婚,复婚、再离婚,再复婚、再面临离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在婚姻的路上走得如此艰辛?一对相恋半年意外怀孕的恋人,顺理成章地走向了婚姻的殿堂。一年后,他们便协议离婚。两人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两个月后,他们又复婚续写前缘。失而复得的婚姻并未得到两人的珍惜,一个月后他们再次协议离婚。故事仍在继续,六个月后两人竟然再次复婚。这一次,两人坚持了六年。如今,他们又将离婚诉状送至法院。他们的婚姻之路缘何如此坎坷?故事得从9年前说起。  相似文献   

2.
律师同志:我一亲戚刘某离婚后,在朋友的一再鼓励下,花了400元钱到婚姻介绍所作了征婚登记。半个月后,婚姻介绍所向刘某推荐了自称李某的男子。刘某从婚姻介绍所提交的资料复印件上得知,李某前不久丧偶,军人出身,大专文化,系本地一知名公司的副总经理,有车有房。刘某见条件很适合自己,遂同意与李某见面。经该所安排,两人于2005年6月19日晚见面了。从言谈举止中,刘某发现  相似文献   

3.
乔学慧 《法庭内外》2009,(10):39-40
案情回放:今年50岁的沈琪曾经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1998年她和前夫离婚后,就一直一个人生活。2002年,沈琪经人介绍认识了和她同龄的、也是离异的张文。相似的经历让两个人的交往日益密切。曾经有过失败婚姻经历的沈琪特别珍惜这段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4.
七年丈夫竟然"查无此人"事情还得回溯到1996年。家住宁波市的姑娘刘某认识了来宁波打工的江西省吉水县的小伙子李某,两人经过半年的恋爱之后,于当年8月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到当地的镇政府婚姻登记处登记结婚。登记人员审查两人的登记资料时,发现李某没有提交"婚姻状况证明",就不给他俩登记。这下两人急了,证明好  相似文献   

5.
冒名结婚之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情]2007年10月22日,原告瞿栋与一名自称姓名为黄小姣的女子到被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民政局下设的婚姻登记处进行结婚登记。两人均各自提供了身份证及户口簿,并在婚姻登记处提供的结婚登记告知单、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及结婚登记审查处理表中签下了姓名并按下了手印。被告于同日向两人颁发了苏通州结字010705670号结婚证。  相似文献   

6.
婚姻两维度多层次匹配理论的基本模型是在批判地吸纳了关于解释择偶的婚姻市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进化心理学理论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构建的。两性在婚姻匹配中倾向于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双方有关婚姻资源条件具有等价性;二是双方有关婚姻特质具有契舍性。这是分析婚姻质量的两个主要维度和该理论的两个主要命题。个体的婚姻资源和婚姻特质分为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及价值倾向的等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涉及等价性和契合性匹配问题。使用该理论的基本命题可以解释目前我国城乡婚姻匹配冲突的原因。该理论模型既能解释婚姻匹配的静态结构,又能解释婚姻的动态变化规律,从而为婚姻指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婚了,昏了     
章姗 《检察风云》2014,(15):64-65
甜蜜婚姻,房产欣然过户2012年年初,易先生和华女士相识,经过几个月相处,彼此心生好感,于2012年3月登记结婚。婚后第17天,华女士:"老易,前一阵子一个朋友说要和我一起做生意,我现在手头有点紧,你看你名下有三套厂房,过户到我名下办理抵押贷款,筹些钱,以后的收益回报率可大了。"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易先生正满心欢喜地计划着两人未来的幸福生活,认为华女士的想法也是为了两人共同的未来,于是欣然答应了华女士的请求,"好啊,明天我们就去办手续吧。  相似文献   

8.
丈夫原来是“查无此人”事情还得回溯到1996年,家住宁波市的刘某认识了来宁波打工的江西省吉水县小伙子李某,两人经过半年的恋爱之后,于当年8月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到当地的镇政府婚姻登记处登记结婚。  相似文献   

9.
AA制婚姻中的忠诚协议 2007年3月,经过朋友的介绍,离异的赵丽(化名)结识了哈尔滨某集团公司的中层领导陈平(化名),陈平在一年前刚离了婚。经过几个月相处,两个人开始谈婚论嫁。  相似文献   

10.
《法制与社会》2011,(2):34-35
AA制婚姻中的忠诚协议 2007年3月,经过朋友的介绍,离异的赵丽(化名)结识了哈尔滨某集团公司的中层领导陈平(化名),陈平在一年前刚离了婚。经过几个月相处,两个人开始谈婚论嫁。  相似文献   

11.
案情简介 黄女士是一名德裔华人,曾经长期居住在德国柏林。她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并育有一子。苏先生是国内某高校的一-名教授,也曾有过一段婚姻,并育有一子。1998年,前往柏林讲学的苏先生结识了黄女士。2003年,黄女士被一直向她示爱的苏先生所打动,于2004年年初,放弃了在德国优渥的工作,与苏先生回到国内。同年5月,两人在北京领取了结婚证,并选择在北京定居。不想,由于双方性格不合,他们于婚后争吵不断。2006年12月,苏先生搬离了他与黄女士的居所。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一名普通法官,我在审理婚姻、家庭案件过程中,常常会对如何处理好爱情、婚姻、家庭以及夫妻、婆媳之间的关系有些许感悟,最深刻的就是下面几个片段。你做好结婚前的准备了吗?年轻人崇尚婚姻自主,这本无可厚非。但有的年轻人在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尚未完全成熟时步入婚姻殿堂,于是,就出现了闪婚、裸婚的现象。我审理过一起典型的裸婚案件。男方与女方在上高中时通过网络相识,两人很谈得来,做了好朋友。经过努力,两人又成了同一所大学的校友。  相似文献   

13.
黄小红赵   《中国审判》2014,(2):100-101
案情回放:两个再婚家庭引起的房产纠葛 田某与张某是一对再婚夫妇(田某已有一个儿子顾某某),两人再婚后育有婚生子李某,1995年二人协议离婚,约定婚姻期间共建房屋一栋归田某所有。1997年张某与贺某结婚,因两人无房住,张某经与田某协商,田某同意将原来的房屋卖给张某,2002年5月两人签订房屋转让合同,约定房款转让价为张某的十年工资,双方中途不得毁约,待十年履行完毕再进行产权过户。  相似文献   

14.
1950年、1980年两部婚姻法以及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虽然都将"登记"作为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婚姻法对事实婚姻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绝对承认到相对承认,再由相对承认到绝对不承认的过程调整婚姻家庭的法律必须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人了门的婚姻自主权,但极度自由将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国家伦理的丧失。因此,笔者以为,我国婚姻法应在坚持现有的登记制度的同时,在新的条件下赋予事实婚姻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5.
张晓茹 《法制与社会》2010,(36):283-284
近年来,一种风靡于网络的虚拟婚姻形式——网络婚姻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亲睐,由此引发夫妻感情破裂而导致离婚的案件在逐年增多。因此,采用法律手段来规制这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势在必行。本文通过阐明网络婚姻的性质,比较网络婚姻与现实婚姻的区别,分析网络婚姻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从而提出了一系列调整网络婚姻的立法构思。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我国婚姻法颁布40周年、现行婚姻法颁布10周年,吉林省民政厅、省妇联、省法学会于1990年5月26日在长春联合召开了婚姻法学理论研讨会。在长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近40人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对50年婚姻法和80年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和重要意义,进行了回顾和阐述。会议着重讨论了我国婚姻  相似文献   

17.
蒋月 《海峡法学》2011,13(2):3-15
从1950年到2010年,我国完成三次主要婚姻立法活动,先后颁布实施三个婚姻法案,基本建构起以男女平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婚姻法规范体系。然而,从性别平等视角观察,三个婚姻法文本中的性别平等并不彻底,既有法定婚龄男大女小等歧视女性的条款,更有以"抽象人"为规范对象而忽视不同性别人在经济社会环境中差异性的所谓"中性条款",其适用结果不利于女性。未来婚姻立法,应当增强性别敏感度,充分尊重女性群体在经济、社会、财产等各方面仍弱于男性的事实,采取差别待遇政策,从追求形式平等转向实质平等;并应当从细化防治家庭暴力条款等八方面完善婚姻法。  相似文献   

18.
两桩婚姻,4个男女中间居然有3个人对配偶不忠,然而惟一那个忠诚于家庭的男人,也没有能真正理解一个“爱”字,他在接连3个月无数次对情敌“我俩谁更爱她”的追问声中,上演了一幕“饮毒殉情”的闹剧,走上杀人泄愤的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9.
辉子 《法庭内外》2010,(6):41-43
李芸和周琦是一对即将踏入婚姻殿堂的爱侣,3年来,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爱得如胶似漆。是朋友眼中的"模范爱人"。然而,就在他们的爱情即将修成正果,决定在2010年元旦踏入婚姻殿堂时,一场"交换手机"的感情游戏却打乱了两人平静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浅谈我国无效婚姻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1950年、1980年两部《婚姻法》虽然对婚姻成立的必备条件、禁止条件和形式要求作了明确概括的规定,从正面积极引导人们的结婚行为、统一结婚模式,但对违法婚姻却一直没有立法上的认定和处理条文。200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对我国1980年《婚姻法》进行了修改。这次修改增加了无效婚姻制度,从无效婚姻的类型、可撤销婚姻和无效、被撤销婚姻的后果三个层面作出规定。自此,我国的婚姻法正式确立了婚姻无效制度。这是我国婚姻法立法上的一大进步。但是,修改后的《婚姻法》实施六年来,在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