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笙 《党史文汇》2023,(1):25-29
<正>1920年,任弼时通过毛泽东介绍赴上海做留俄准备,并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团中央代理书记,成为青年运动的领导者。1933年,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1934年因两次在敌监狱中受尽各种酷刑而被摧残至重病,新中国刚成立一年时病逝于北京,年仅46岁。任弼时逝世后,叶剑英满怀深情地写道:“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相似文献   

2.
<正>任弼时的一生,正如叶剑英元帅在《哀悼任弼时》中所评价的:"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而任弼时众多优秀品格中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谦恭虚己,这使得他赢得党内同志和全国人民的敬仰。任弼时从16岁参加革命至46岁逝世,把  相似文献   

3.
任弼时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他对事业和工作恪守"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准则。叶剑英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1931年4月,任弼时与王稼祥、顾作霖等,作为中央代表来到中央苏区,任弼时任苏区中央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  相似文献   

4.
宗言 《新长征》2014,(11):62-63
任弼时同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叶剑英曾评价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作为党的最早的领导人之一,任弼时较早就关注并强调要正确处理党和群众的关系。1925年6月,他就曾撰文指出:"我们要知道,  相似文献   

5.
任弼时     
“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任何个人的计较。”这是叶剑英对任弼时一生十分生动的描绘和中肯的评价,朴实无华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崇高而伟大的形象。少年忧国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出生在汨罗市弼时镇(原属湘阴县熟塘乡)一个贫苦的教师家庭。从小聪明好学,关心国事。他13岁读高小时,面对帝国  相似文献   

6.
正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组织家。他一生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叶剑英曾评价说:"任弼时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  相似文献   

7.
1950年10月,当五星红旗升起并飘扬在新中国大地上仅仅一周年的时候,开国元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这五大书记中最年轻的任弼时却英年早逝!日月失色,草木含悲。中共中央评价他在短短46个春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组织家之一","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之一",因而"受到了全党、全军的热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都为他的逝世题词。叶剑英更是形象地礼赞他是"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今年是任弼时诞辰110周年。本刊特约请本刊特约撰稿人、曾参与撰写《任弼时年谱》《任弼时传》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副巡视员宋毅军,陆续推出系列文章,追忆任弼时的革命生涯。本刊第一、第二期将先后刊发文章,专写任弼时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走过的峥嵘岁月,以纪念这位党和人民的"骆驼"。  相似文献   

8.
不愿换房子 任弼时德高望重,大家都很尊重他。但是,他严格遵守规定,从不享受特殊的照顾 全国解放后,任弼时住在北京一所面积不大的房于里。这所房子面临大街,车来人往,非常嘈杂。他工作繁忙,血压又不正常,那种环境对他的工作和休息都不利。为了照顾他,机关给他选了一所安静的房子,建议他搬进去。 当任弼时了解到那所房子里驻着一个机关时,他坚决拒绝了。他说:“那里住着一个机关,而我是一个人,怎么能以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一 有的同志又建议另外买一所合适的房子。任弼时说.“买房子要花钱!又要费手续,麻烦得很,还是…  相似文献   

9.
《湘潮》2015,(6)
<正>"若能爱群,国安有不强哉?"这是少年任弼时在《爱群说》中关于群众思想的最初表述。少年任弼时的这一思想萌芽,历经革命的风风雨雨,变成了日后中共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的智慧硕果。任弼时自16岁参加革命、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1岁担任团中央书记、39岁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一直到46岁去世,一生都在探索着"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历史课题。在他30年的革命生涯中,以广阔  相似文献   

10.
邹君 《新湘评论》2008,(5):62-62
任弼时,1904年4月生于湖南湘阴(今汨罗),1920年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时称“五大书记”之一。1950年10月27日因病逝世。叶剑英在追悼他时评价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  相似文献   

11.
正从1940年至1949年,任弼时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一职,在这个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工作了整整十年。正如刘少奇在任弼时的追悼会上所说:"任弼时同志是一个模范的职业革命家,模范的共产党员和中国共产党最好的领导者之一。"建章立制,为新中国的机构制度建设打下基础任弼时注重制度建设,讲究工作效率。他经常告诫身边的同志:"要提高工作效率,没有一套规章制度是不行的。一定  相似文献   

12.
看了这个题目,很多人都会立刻想到任弼时在1948年的重要讲话:《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那篇讲话在当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土地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经历过的人至今都会记忆犹新。其实,任弼时在这方面的贡献,远不只此。读了《任弼时选集》中的有关著作,就会了解到,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土地改革的长过程中,任弼时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参与制定了党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并使之不断完善。在他的革命实践中,包括他的一些重要著作中,具体地体现着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而且是始终一贯的。尤其是当土地改革发生了右的或“左”的偏差时,任弼时在端正干部思想、纠正偏差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理想篇     
《湘潮》1986,(4)
任弼时寻出路 1920年暑假,任弼时在长沙长郡中学读完了二年级,只差一年就要毕业了,便开始考虑起“出路”来。但他所考虑的并不是个人的生活之路。正如他对同学肖劲光所说的:“虽然社会职业的门对于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是关闭着的,而凭一技之长似乎也不难活下去。”他寻求的是一条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4.
2、探求真理留学俄国1919年7月,列宁领导的苏联政府发布第一次对华宣言:“凡从前与日本、中国及协约国所订的密约,一律取消;“凡从前俄罗斯帝国政府时代,在中国满洲以及别处,用侵略的手段而取得的土地,一律放弃……”列宁领导的苏联共产党的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鼓舞着中国早期有觉悟的知识分子,任弼时就是其中活跃分子之一。当时,任弼时正好高中毕业,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也在为继续升学的事而伤脑筋,他的许多好同学,如萧劲光等,都为任弼时着急。一天,任弼时兴冲冲地找到正在学校图书馆看书的萧劲光,“劲光兄,有办法了,有办法了!”见任弼时那满…  相似文献   

15.
正叶剑英元帅在纪念任弼时同志时曾写道:"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骆驼,代表着忠诚、奉献和担当。革命时期的任弼时、建设时期的焦裕禄以及新时期的李保国等同志,都是党和人民可敬可爱的高大"骆驼",每个党员都应以他们为榜样,做党和人民的"骆驼"。"忠"如骆驼:品性忠诚,心系主人,甘于奉  相似文献   

16.
正任弼时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心血。他以坚强的革命意志、高尚的思想品格、真挚的为民情怀,诠释了一位模范共产党员的崇高风范,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的丰功伟绩,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史册上;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任弼时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性原则的典范。任弼时同志强调共产党员必须"锻炼党性,提高党性,培养党性,增强党性",自己也总是身体力行、成为表率。在大革  相似文献   

17.
马志宇 《湘潮》2004,(2):27-30
任弼时,是久负盛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道,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又是炎黄子孙中的普通平民,和常人一样生活着,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生儿育女、养家糊口,他的生活与常人并没有两样。下面几则故事,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真实地记录了任弼时一家的平民情结。  相似文献   

18.
<正>说起任弼时与党的保密工作,无论是他的战友还是亲人,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在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中,他既是分管工作的行政领导,又是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更是一位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出生入死、屡屡建功的先行者。1925年,风华正茂的任弼时挑起了团中央书记的重担。一别多年  相似文献   

19.
《当代贵州》2011,(21):63-63
任弼时一生都注意读报,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高等小学读书时期,一有时间就去师范部阅览室读报。通过读报,任弼时知道了天下大事,了解了时局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在读报的基础上,任弼时能够独立思考,并尝试着对时局和政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他在一篇题为《近日闻见录》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20.
1928年10月,任弼时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到安徽芜湖、安庆等地区巡视基层党组织工作。他到安徽南陵后,约定几个地下党员在公园里碰头。不料他们的行动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任弼时与几位先到公园的同志被捕了。 然而,敌人并不认识任弼时,只是把他作为嫌疑,犯押送到安庆。在被押解途中的船上,任弼时碰巧遇到一位做生意的家乡人。任弼时急中生智,乘敌不备,写了一张纸条,实际上是个准备好的口供,请这位家乡人赶到上海通知他的夫人陈琮英。 在狱中,任弼时化名胡少甫,自称是长沙伟伦庄的学徒,到安徽来给姑妈送钱。残忍的敌人对任弼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