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股权的性质,学界众说纷纭。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股权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股权不能简单地归类于传统民法的所有权或债权,它是衍化于财产所有权,并与财产所有权、债权相并存的一种特殊的权利。通过揭示股权的性质,让股权真正成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从而为股权的正确行使和全面推进法人治理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银行债权转为股权之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经济学界 ,针对国有企业负债过重和银行不良信贷过多的问题 ,一些学者提出“银行债权变为股权”的理论对策。本文从股权的法律性质到股权与债权的一般关系进行分析 ,论述这种貌似合理的理论无论在法律上 ,还是在实践中 ,都是行不通的。其缺乏现实和法律依据 ,因而 ,不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不能将债权股权化王文华以债权换股权来解决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思路,实际上这是将债权关系转换成投资关系或股权关系,将债权结构转变为物权结构。这种做法不仅在法律上和理论上缺乏依据,而且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从法律上讲,即使是微观、局部上债权股权化也是行不通...  相似文献   

4.
支票是我们在经济往来中常用的一种票据。在现在以突飞猛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社会,必定将票据带进人们日常生活中。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债务债权关系将多由票据法律关系体现。票据关系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必须用法律规范人们的票据行为,确  相似文献   

5.
国际法是国际关系的一部分,是一个不同于国内法的特殊的法律部门。它所体现的是国际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宗教关系、民族关系和地域关系等)中的法律关系.,亦即:国际法律关系是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①。法律关系是指一定的社会关系经过法律规范的调整而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上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个体,即在法律术语中称为人或人格者o。在国内法上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有自然人、法人以及国家本身,所以,自然人、法人和国家都是法律上的主体。那么,“在国…  相似文献   

6.
大陆法系的传统民法理论认为,财产权由物权和债权两种权利类型构成,它们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最基本要素。物权为静态财产支配关系的法律表现,债权为动态财产关系的法律表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产权利体系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权利尽管从性质上属于债权,但是它们却具有了为普通债权所不具备的物权的效力,也有一些权利尽管从性质上属于物权,但是却具有了为普通物权所不具备的债权的效力。物权和债权的划分,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政府采购是区别于私人采购的公共财政行为,具有重大的政策功能。而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的法律关系正是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中心问题。相对于采购人而言,供应商处于弱势,对供应商权益的保护,涉及到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贯彻以及政府采购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高效、公正的供应商权利保障机制是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就此预防和救济机制对供应商权利的保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因应当下劳动者经济权益受侵害严重,劳动债权保护研究升温,目前主要围绕破产法中的劳动债权概念及其范围、清偿顺序、程序权利保护和破产法之外的工资与社会保险保护而展开,但由于研究不是从其债权本质属性的宏观视角出发,导致理论自身的自洽性问题和实践中的效果问题。故应当正本清源,对劳动债权的概念进行重构,对劳动债权再定性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劳动债权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9.
物权与债权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债权的相对性和物权的绝对性,而在于二者权利内容的实现方式不同。我们不能把物权实现过程中他人不得干涉物权的实现与债权内容的实现方式即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得出物权具有对世性而债权具有相对性的结论。对于特定的物权,由于其缺乏权利外观,其对抗效力几乎弱化为债权的对抗效力;对于特定的债权,由于法律赋予其权利外观,其对抗效力几乎强化为物权的对抗效力。  相似文献   

10.
孙良泉 《工会论坛》2004,10(4):99-100
债权执行是债权人实现财产权益的重要途径。但在实践中通过执行债权实现权利存在很多问题 ,也是很难做到的。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了我国债权制度存在的缺陷 ,执行债权的理论依据 ,并针对存在的缺陷提出几点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分时度假中购买分时度假产品的消费者所享有的权利一般被称为分时度假时权,这一权利的民法属性直接关系到权利人的权利效力范围、权利实现方式、权利的实现保障等问题。目前,我国实定法上缺乏对这一权利之属性的确定性规定。基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保障之考虑,并根据相关法律关系及法律事实之判断,适宜将这一权利界定为物权性质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建立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振兴、郭登科在《法学研究》1997年第2期发表的《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一文对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进行了探讨,该文主要内容摘要如下:建立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基本法理是:法律赋予法人以独立人格建立了以法人为中心的出资者和债权人两大群体之间平衡的权益体系,在法人制度上实现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价值。但实践中出现的滥用法人人格的种种行为,使得法人人格得以确立与运行的法律支点发生位移,使得法人作为独立人格的内在要素受到毁损或纸灭,从而使得法人制度框架下的出资人群体与债权人群体之间的平衡权益格局发生了倾斜与离异,而修正…  相似文献   

13.
错误汇款案件司法实践存在债权性返还请求权和物权性返还请求权两种立场。前者意味着错汇人仅享有与受款人之一般债权人平等的债权,并无优先救济特性。基于货币“占有即所有”理论,其建立在现金货币的权利变动模式之上。通过对该理论的适用原因、法律效果、继受过程、适用范围进行审视,现金货币尚不能“一刀切”地适用该规则,遑论有差异的存款货币。通过引入利益衡量理论和行为法律经济学理论,赋予错汇人不具有优先性的债权性返还请求权之非正当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租赁权"本质之争,有三种学说"债权说"、"物权化债权说"和"占有权说"."债权说"以租赁权之设立原因行为与权利本质混淆起来,应予以抛弃;"物权化债权说",混淆了权利与权能之关系,并以违反物权法定主义为由否定租赁权为物权说,值得质疑.传统物权理论,无法对租赁权本质做出合理圆满解释;"物权二元结构论"清楚地剖析了租赁权的法律关系.因此,租赁权应为物权,实为占有权.  相似文献   

15.
担保法律关系的基本性质是担保法理论和法律关系学说中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表述各一、多存歧义。从哲学的基本范畴和法学的基本理论出发 ,担保法律关系的基本性质体现于担保法律关系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特征。其内在本质表现为债务履行与债权实现的保障性和担保权实质内容的财产权性 ;其外部特征表现为担保对主债关系的附从性 ,担保义务履行的相对性和担保权利自身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妇女权益包括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权益等 ,它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是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统一体。妇女权益保护包含在宪法、刑法、劳动法、诉讼法、婚姻法等完整的法律体系中。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后 ,能否依法办事 ,即能否依法治国成了妇女权益保护的关键 ,依法治国是实现妇女权益保护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从101份“借名买房”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裁判文书入手,梳理审判实务的四种审查路径,并全面审视理论的新发展,指出理论对外观主义适用场景和第三人信赖利益保护范围的反思有其合理性,但是忽略了执行异议之诉的逻辑起点。“动态体系论”是一种有益尝试,但是相关标准有待探讨,在设置涉“借名买房”的案外人执行异议实体裁判规则时,应当秉持共识的“明确权利类型——权益对抗比较”的审理路径,明确借名人享有的权益性质为债权,一般不能排除执行,同时引入“生存权”的保护理念设立例外规则,准许借名人在基于“生存权”的特殊权益保护时排除执行,并将“生存权”外化为以满足家庭日常居住需要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8.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继承在我国是新兴法律制度,体现了公司法和继承法两个法律领域基本原则和制度的冲突和协调。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继承人的人数和资格。它不仅决定有限责任公司发生股权继承后的股东人数,并可能会导致公司组织形式的变更。为此,作者探讨了因股权继承导致公司形式发生争议的几种情形,分析了股权继承案件中其他常见实务问题,主要涉及被继承人的遗产范围的确认问题,该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何在股权中剔除继承人配偶的权利份额。  相似文献   

19.
民事执行以实现债权为目的,债权人通过向执行机构行使强制执行请求权进而实现债权。民事执行活动因债权入、执行机构、债务入三方主体的参与而形成三面法律关系。基于权利、义务的对价关系,债权入债权的实现程度与债务人义务履行程度存在对应关系。同时,由于执行的强制性,债权的实现程度又与执行机构的执行行为密切相关。民事执行难是债权实现的困难,其对应的是义务主体义务履行的缺失。为有效地实现债权,应明确、规范执行机构的执行权并采取可能措施强制有能力的债务入履行义务。民事执行程序的修改在上述方面虽有明显的体现,但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股权让与担保于商事交易中生成,并经司法判例承认后形成一类非典型担保。从其产生来看,主要系债权投资人为降低债权的代理成本及实现成本,基于意思自治而谋求对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从其法律构造来看,核心特点在于转让股权的法律效果超越了担保债权的经济目的,并基于股权登记的对抗力而产生对内与对外两层法律关系。法院对股权让与担保合法性的认定已趋于共识,其法律构成的完善应注重于对内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严格依约确认担保权人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并在赋予担保权人强制清算义务的前提下,明确归属清算与处分清算两种实行方式;对外则基于股权登记的对抗力,确认担保权人享有优先受偿权,并就股东瑕疵出资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